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明星电影公司

明星电影公司(海报)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明星电影公司"是张石川在上海贵州路上创立的。张石川,字蚀川。他是个头脑灵活的年轻人,因为蚀有亏本之意,搞电影后改为石川。[1]

目录

公司介绍

1922年3月中旬,明星电影公司成立。

1913年,美商依什尔和隆弗看到在中国摄制影片有利可图,见张石川机灵,便聘请他作为亚细亚公司顾问,并拉上著名戏剧活动家郑正秋合作。

1916年,办起幻仙影片公司,拍摄了在舞台上轰动一时的文明戏《黑籍冤魂》。但"幻仙"资料太少,终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停业。第一部影片是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难夫难妻》,这是我国摄制的第一部短故事片。此后,张石川在富商岳父的资助下,经营"大同交易所"。失败后,以亏蚀剩余的资本,再度与郑正秋合作,约周剑云,郑鹧鸪等人,发起组织了明星股份有限公司。

新片上画

影片《玉梨魂》上映

1924年 6月明星公司拍摄一部影片《玉梨魂》上映。《玉梨魂》是郑正秋根据鸳鸯蝴蝶派文人徐枕亚所著同名骈体文言小说改编的,由张石川、徐琥导演,汪煦昌摄影。影片描写一个年青寡妇,守节的悲剧:孀居的年轻寡妇梨娘(王汉伦饰)、与自己儿子鹏郎的教馆先生何梦霞(王献斋饰)相爱,但梨娘因为自己是一个寡妇,不可逾越"礼教",便忍痛地中断了与何梦霞的感情。梨娘怕贻误何梦霞的青春,便请公公做主,将小姑筠倩(杨耐侮饰)嫁给他。梦霞与筠倩虽勉强成婚,但夫妻间毫无感情,梦霞仍思念梨娘,梨娘亦郁郁寡欢。后何梦霞远行,梨娘忧郁而死。小姑筠倩便带着梨娘写给梦霞的遗书和鹏郎远涉长途去寻梦霞,梦霞见到遗书及孤儿,极其哀痛,并因而与筠倩和好。

武侠神怪片浪潮

1928年5月,明星公司摄制的影片《火烧红莲寺》正式上映,由此引起上海影坛竞拍武侠神怪片的浪潮。《火烧红莲寺》是郑正秋根据平江不肖生所著《江湖奇侠传》改编的,导演张石川,摄影董克毅,片长共18集。自1928年至1931年间,上海约50家电影公司拍摄的近400部影片中,武侠怪片就有250部,达60%。

时代的儿女》公映获得好评

1934年4月22日,明星电影公司拍摄的影片《时代的儿女》于新光大戏院首映。该片由李萍倩编剧并导演,高倩苹、艾霞、赵丹、徐莘园、周伯勋等合演。主要描写当时的学生生活、社会生活、都市经济崩溃、破产,以及帝国主义侵略等。

23日,《申报·电影专刊》登载凌鹤的《评〈时代的儿女〉》一文,文章指出:自从转入1934年以来,中国电影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在影片的主题方面,已经是逐渐的、极力的避免内容的严肃性,常常是抓取了风花雪月为题材,而忽视重要的问题之采取,这对于关心中国电影之前途的人们,不能不引为忧郁。因此,在目前我们能够看到这对于时代的进展有着历史意义的《时代的儿女》,的确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件事。

有声电影

中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办的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公司都开始摄制自己的有声电影。明星公司摄制的第一部有声片是由左翼戏剧家联盟成员洪深编剧的《歌女红牡丹》。

影片讲述的是女歌手红牡丹嫁给生活堕落的丈夫后,不仅备受凌辱,艺术生涯也走向衰落。但当丈夫卖掉女儿,又因失手杀人入狱后,红牡丹忍辱负重,克尽妇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并终使其幡然悔悟。影片由张石川亲任导演,并由胡蝶、王献斋、夏佩珍、龚稼农等著名影星组成了强大的演员阵容,志在一举成功。影片于1930年中旬开拍,至年底摄制完成。

1931年1月,先于明星大戏院试映,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正式公映,从而成为中国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有声电影有“腊盘发声”和“片上发声”两种技术,也称为“机械录音”法和“光学录音”法。前者是将声音刻录在唱盘上,放映时与影片同步播放,为电影配音;这也是从《唐璜》到《爵士歌王》等早期国外有声电影普遍采用的方法。后者则是今天普遍应用的在胶片上录制声音的技术。由于成本和技术水平的原因,《歌女红牡丹》采用的是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的腊盘发声方法,因而,它实际上应该称作是中国第一部“腊盘发声”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是在法国百代唱片协助下摄制的。片中除录制了全部对白之外,并利用“有声”的优势,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四段京剧片段(由梅兰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轰动效应,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以歌唱家生活为题材如出一辙。影片在拍摄中采用的是先按照默片的方法拍摄,然后由演员按照银幕上的口型录制台词。由于经验不足,前后经过5次试验方才拍竣,共耗资12万元。

影片公映后盛况空前,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了轰动,并发行到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但严格地说,《歌女红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声片”,因其只注意了对话的有声,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所以看起来只有人说话或唱戏时有声,其余周围的事都是“悄然无声”的。这当然也是初期有声电影的通病。同时,由于影片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身心的毒害,与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吻合,也成为30年代的进步电影的代表作之一。与《歌女红牡丹》同时开拍的“友联”公司第一部有声片《虞美人》也是采用的腊盘发声技术。但与《歌女红牡丹》相反,《虞美人》是先把声音录好唱片,然后演员在现场按照放出来的声音进行表演,其难度明显较“明星”的做法更大,常令演员顾此失彼,白白浪费胶片。《虞美人》描写了一对儿戏剧演员演出《霸王别姬》时发生在幕前幕后的故事,它稍晚于《歌女红牡丹》,于1931年5月公演,并以一鸣有声电影公司的名义推出。腊盘发声的有声片在技术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胶片一旦发生局部断毁,其后的剧情就难以再和声音相吻合。因而,在这两部影片上演的当年,一些电影公司也开始试制“片上发声”的有声片。它们是由大中国和暨南两公司合制的《雨过天青》和天一公司拍摄的《歌场春色》。这两部影片都是租用国外的设备,并由外国人参与协助制作完成的。其中《雨过天青》首先于1931年6月3日在虹口大戏院试映。由于该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设备,并赴日本拍摄,不久后即遭到观众的抵制。同年10月,《歌场春色》在新光大戏院首映,成为第一部在中国本土摄制的片上发声的有声片。

宣传抗战

1932年3月18日,上海抗战爆发后,明星公司拍摄了《抗日血战》、《十九路军血战抗日-上海战地写真》第一集(2本)、动画片《民族之痛史》(1本)和《上海之战》(9本);

联华公司完成了《暴日祸沪记》(2本)和《淞沪抗日将士追悼会》(1本);

天一公司则拍摄了有声片《上海浩劫记》(7本);各小公司也完成了《十九路军光荣史》(7本,惠民公司出品)、《上海抗敌血战史》(9本,亚细亚公司出品)、《淞沪血》(3本,暨南公司出品)、《上海抗日血战史》(慧冲公司出品)、《中国铁血军战史》(锡藩公司出品)等。

及时进行抗日的宣传。南洋爱国侨胞更是以空前的热情欢迎抗日影片,派专人来上海向向影片公司购买抗日影片拷贝,甚至还专门配制了粤语说明。

这批抗日新闻纪录片在内地和南洋上映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热烈的欢迎和舆论的肯定。《上海之战》在上海郊区巴黎舞场和南市小影院"福安"上映时,连续放映了12天;广州远东新闻社代理发行的《淞沪随军日记》和慧冲公司的《中华光荣史》(即《上海抗日血战史》),在广州上映时也大为轰动。

明星月报

1933年5月1日, 《明星月报》创刊明星影片公司编辑,华威贸易公司发行,创刊号的 《创刊旨趣》中说:电影"是属于大众的"。创刊号刊登了电影小组成员的重要理论文章,如张凤吾(阿英的 《论中国电影文化运动》、郑正秋的 《如何走上前进之路》、席耐劳的 《电影罪言》、尘无的 《中国电影之路》、沈西苓的 《制作〈女性的呐喊〉后感》程步高的 《我们的战场》、柯灵的 《论电影宣传》等。郑正秋说,中国电影要走上前进之路,就要"努力于环境的改造","要文艺界许多前进的先生们,大家联合起来,做我们的战友",从而才能"完完全全脱去迁就环境的旧面目""。 他提出"反帝一反资 一 反封建"的"三反主义"创作口号,作为"共同努力前进的目标,替中国电影开辟一条生路"。

视频

明星电影公司 相关视频

百年六代导演|第一期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
潮汕风 中国电影先驱郑正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