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明新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明新书院南投集集镇经典文化资产。原为台湾三级古迹,改制后为南投县县定古迹。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四年(西元一八七九年),为南投集集小镇的文化经典和指标,几度修缮,面貌旧中带新,夹在永昌国小和台湾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之间,成了集集铁马道上最具文化特色的景点。[1]


历史简介

清光绪初年,因为开发中央山脉的木材,加上采集樟脑油风气大盛,浊水溪北岸集集大山南方的集集堡,人口大增,街市繁昌,地方仕绅提议组织济济社,并建议在柴头庄兴建书院,以教育汉文化;并供奉文昌帝君祈安。

书院草建不久,由于集集堡快速发展,便打算迁建集集街上,只因经费不足而暂缓。

一八八三年,浊水溪洪水泛滥,带来大批漂流木,当时书院总理陈长江提倡,募得一千八百银元,利用漂流木,在集集街上兴工起建书院,一八八五年竣工。

日据时代一九0二年,管理人将明新书院所有的田地二十馀甲和庙地,捐给集集公学校,并以书院充做教室,由乡民集资八百元,再度迁建到柴头庄现址,并改名为崇德堂。

在现址百年来,年久失修,而风光渐失;一九八五年列为国家三级古迹后,才由政府出资二千馀万元重修;但在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中震损,灾后再度重修,而恢复旧观。

书院建筑为讲堂与斋舍间有翼房的闽南式建筑,有正殿、拜廊、过水、翼房,西南边有一座惜字亭,是古时书院烧字纸的地方,西北边新建一座四角形古色古香的金亭,用以烧金纸。

明新书院已不再是公学校或学子念书的地方,但文昌帝君的香火鼎盛,每到考季总有大批学子祈求金榜题名。[2]

信仰

明新书院为南投三大书院之一,在清光绪八年(1882) 由总理陈长江首倡初建于柴桥头,光绪十一年(1885)迁至现在的集集农会对面街市,光绪帝赐颁“掌握文衡”匾额,以“书院”为名,实际上是“义学”的功能。1902年日本当局将“义学”所有的廿馀甲田地及庙地拨交给集集公学校(日本人读的)为建设基金,1908年再迁建柴桥头庄现址,改称崇德堂。民国五十八年因年久失修,公推镇长石宪奇为主委重新修建,五十九年十一月廿日峻工,当日子时行安座大典,南投县长林洋港亲临剪彩。民国74年明新书院被列为“三级古迹”,目前风貌系79年修建,88年的921地震部份结构受损,经整建后而有现在的规模。明新书院是文祠,一般都祭祀五文昌:文昌帝君文衡帝君孚佑帝君魁星星君紫阳夫子五位;除此之外,明新书院在早期曾被称为孔子庙,另设有孔子孟子及四贤牌位,仓颉则因书院学习文字而祭祀造字的先人,张仙是因关云长从神之故,其他神祇则与崇德堂扶鸾后的民间信仰有关,左配殿供奉东岳大帝,右配殿地藏王菩萨。[3]

南投三大古迹书院

南投县三大古迹书院:蓝田书院登瀛书院、明新书院 。

蓝田书院(县定古迹):南投市崇文里文昌街一四○号 创建于清道光13年(西元1833年),俗称文昌祠,或称孔子庙,取名“蓝田”是取“树人无殊种玉”之意 ,希望借此培植地方文秀并青出于蓝,于西元1864年迁建于现址,是南投县七大古迹之一,也是国家三级古迹,院内古迹丰富,常有学子来此温书,求取庇佑,可享受文化之熏陶。

登瀛书院(县定古迹):南投县草屯镇新庄里史馆路文昌巷三○号 创建于清道光28年(西元1848年),又名文昌祠,座落草屯镇新庄里(旧为北投堡新庄),主祀文昌帝君,民国74年经内政部列为国家第三级古迹。

明新书院(县定古迹):南投县集集镇永昌里东昌巷四号 光绪年前,先民将主神文昌帝君、至圣先师神牌奉祀于集集,有一日巡察竹山镇后埔仔,经过草潭时,发现潭中有巨兽作怪,文昌帝君显灵伏妖,此后就很平静,之后先民为感念之就盖庙纪念之。[4]

影片

by YouTube 南投明新书院
by YouTube 《小镇记实》集集小镇-明新书院 空拍记录
by YouTube 明新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