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韦拉尾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旺韦拉尾龙(属名:Wamweracaudia)是种来自非洲坦尚尼亚敦达古鲁组的侏罗纪(约1亿5500万年前)蜥脚下目恐龙。
发现及命名
在1909年至1912年德国考察团至德属东非敦达古鲁考察期间,古生物学家沃纳·詹尼斯监督了位于“G地点”的蜥脚类尾部的挖掘工作。在1929年,他将这段尾巴归至强壮巨太龙(Gigantosaurus robustus)。
在1991年,强壮巨太龙被建立成新属詹尼斯龙。詹尼斯曾根据所发现的一系列可比较性材料而提及过这具尾巴。但二战期间大多数材料及他的田野考察笔记都被摧毁。2000年何塞·波拿巴对詹尼斯龙的重新检视中得出了尾巴不再属于已知的詹尼斯龙化石、而剩馀文献也不足以证明能将其归入的结论。
曼尼翁等人(2013)对葡萄牙巨龙的骨学研究再次将尾巴(编号MB.R.2091.1–30)从詹尼斯龙排除,因为其缺乏与正模标本(编号SMNS 12144)的重合性,他们并提出这可能代表著第一个亚洲以外的马门溪龙科记录。[1]
标本于2019年菲利浦·曼尼翁、保罗·阿普彻奇、丹妮拉·史瓦茨、奥利弗·温斯针对詹尼斯龙和敦达古鲁其他可能的泰坦巨龙类发现的重新评估研究中建立成新属新种:凯氏旺韦拉尾龙(Wamweracaudia keranjei)。属名以发现地的旺韦拉部落加上拉丁语的cauda(“尾巴”),种名纪念当初带领挖掘团队的当地向导穆罕默迪·凯兰杰。
旺韦拉尾龙所知有三件标本:MB.R.2091.1–30、MB.R.3817.1、MB.R.3817.2,发现于敦达古鲁组的提通阶地层,包含几乎呈连续系列的三十节前中段尾椎、两个前段尾椎神经棘、两个人字骨。编号MB.R.2091.30的尾椎是已知最前段的一节,但不一定是第一节;而MB.R.3817.1则是最后一节。系列中可能有一节尾椎缺失。
叙述
叙述者建立了四项独有衍征:在前段至中段尾椎,上表面由后部嵌入;前段尾椎中,神经突起在侧面上方1/3处有粗糙带,由垂直凹陷与后表面的粗糙带隔开;在中段至后段尾椎,下侧大幅压褶形成棱脊而非平坦面;在中段至后段尾椎,神经突侧面在前关节突的高度之上发育一道加长的水平棱脊。
若旺韦拉尾龙的确属于马门溪龙科则将另外加入两项独有衍征:前段尾椎的尾肋或横突大幅向侧及前方弯曲;前段尾椎中,前关节突外侧和横突关节上侧顶端之间的肋面高处存在一对小延伸物或结节。
分类
2019年研究中的支序分析表示旺韦拉尾龙属于马门溪龙科,是马门溪龙的旁系物种。两属都具有前凹形尾椎,而泰坦巨龙类也有此特征。当尾巴还被归入詹尼斯龙时,当时认为詹尼斯龙是最古老的泰坦巨龙类。
参考文献
- ↑ Mannion, Philip D.; Upchurch, Paul; Barnes, Rosie N.; Mateus, Octávio. Osteology of the Late Jurassic Portuguese sauropod dinosaur Lusotitan atalaiensis (Macronaria) an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basal titanosauriforms (PDF).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3, 168: 98–206. doi:10.1111/zoj.1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