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日本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日本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坐落在神户市中央区海岸通3丁目的“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是日本唯一的华侨历史博物馆[1],它创建於1979年10月23日。博物馆成立不久,就於1981年3月至9月,举办了“孙文与神户”特别展,紧接著在10月至12月,举办了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的特别展。这两项展览是陈德仁多年来收集有关孙文与神户、神户华侨与辛亥革命等方面资料的大成。由於这些资料移赠给孙中山记念馆的缘故,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与神户华侨华人社会没有或很少有关系的文物作也为展品展出,难免给人一种杂然的感觉,社会效应受到了一定的削弱。

中文名称:日本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

类 别:历史类

地 点:日本神户

竣工时间:1979年10月23日

建筑布局

1998年4月,陈德仁去世後,馆内事务基本上是维持现状。由於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是一座民办的博物馆,人力财力极为匮乏,除了微薄的门票收入以外,其日常运营费用一是靠陈德仁本人的投入,二是靠神户中华总商会的支持。总商会免收房租水电等费用,事务员兼理博物馆的事务。2002年年初,长期负责日常管理的副馆长蔡笃钦不幸去世,博物馆暂时关闭,存废问题被提上了日程。

2002年4月,王柏林(孙中山纪念馆副馆长)於出任第三代馆长,著手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展览更新事业。同年8月,博物馆暂时停止对外开放,开始更新展览。王柏林在华侨社会中募集资金,主要用於展览的更新布置和整理。2003年4月1日,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整修一新,重新与观众见面。更新後的博物馆共展出展品257件,其中照片152件(60%)、书画15件(6%)、实物31件(12%)、书籍刊物封面56件(21%)、其他3件(1%)。其中更新前的展品为32件(12%),本次更新时重新制作的展品达225件(88%)。基本展览紧紧围绕著「神户、华侨、历史」这三个主题,以史为经,以事成纬。有机地、立体地介绍了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神户华侨华人走过的历程。

更新後的展览分两大部分,一是通史部分,二是专题部分。

通史部分描述神户华侨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帮助观众概括地了解神户华侨的历史。

第一部分「神户开港与中国人的移来」展出了记录神户开港时情景的风俗画、华侨到神户时领取的籍牌、主要华商的商社、华侨创办的报刊、华侨传入的煤油灯等。第二部分「神户华侨与辛亥革命」,通过对迄今为止神户华侨保存得最好的私家档案《王敬祥关系文书》的介绍,说明神户华侨对辛亥革命的支援。第三部分「华侨社会的发展」除了展示各个华侨团体的一览表以外,还有一些华侨团体与当地各界交流的照片。第四部分「抗日战争与华侨」介绍了受日本警方迫害的神户华侨的事迹。第五部分「华侨社会的再兴」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神户华侨社会的复兴情况。台湾籍华侨恢复了中国国籍,在神户华侨社会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华侨创办的金融机构、医院、中华同文学校新校舍、关帝庙的礼堂和山门等公共事业的建设中,台湾华侨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六部分「生活在共生共荣的时代」介绍了近 年来华侨的设施如中华会馆、各帮的同乡会、孙文记念馆以及神户华侨华人研究会等文化交流活动。

专题部分立体地介绍华侨社会的一些特定专题,深化了观众对神户华侨社会的认识。

「华侨的经济活动」部分介绍了早期神户华侨经济活动的一些片断,其中金门岛华侨王明玉在1902年制定的“复兴本号行规条约”对研究早期华侨商行非常有意义。「华侨与神户的火柴产业」部分介绍明治时期,阪神地区火柴工业的兴旺与华侨的关系。“华侨的文化”展出了近代中国的画家胡铁梅,书家康有为梁启超阮鉴光廉泉等人在神户留下的墨宝真迹。「神户中华同文学校百年史」部分介绍了这座百年名校的历史。「南京町」部分介绍了这条既古老又新颖的中华街的百年沧桑。「神阪中华义庄」部分介绍了这座华侨华人的公共墓园的情况,一些公共纪念碑,叙述了神户先人的艰难。「吴锦堂的生涯」部分介绍了浙江华侨吴锦堂的事迹。「神户关帝庙」部分介绍了华侨华人的心灵世界,关帝庙供奉关帝、妈祖和观音菩萨等三尊主神,每年旧历七月十五日前後在这里举行的普渡胜会被神户市认定为地域无形民俗文化财。「日本的华侨」部分介绍横滨中华街和长崎新地中华街的概况。「华侨与体育」部分介绍华侨华人的登山团体和篮球队。「世界华商大会」部分用历届大会的传单资料,展示了这一大会的变迁。

发展历史

关於创建过程,创始人陈德仁是这样回忆的:

那一天,在神户市生田区(现 在的中央区)海岸通3丁目举行了神户中华总商会大楼(10层楼)的落成典礼。在2楼约300平方米的大会议厅里,举行了神户华侨历史的展览。1979年春天,社团法人神户中华总商会决定建设总商会大楼。当时并没有预定要建造历史博物馆,而仅仅是设计在2楼建造一个大会议厅。但是,会议并不是每天都有的,如果空著的话,就设想在这个场所里,陈列一些记述神户华侨有史以来的照片、资料,收集一些关於日本华侨、世界华侨的资料,建成一个华侨资料馆之类的设施。可是,这样一来,就又有了新的欲望。既然有那麼多资料,索性就把这些资料公开吧。如果是公开的话,那就要把神户华侨有史以来的日常生活用品、书画古董也展览出来。最终就发展成了建设「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的构想了。这个传闻不知怎麼地就扩散开了,报纸、电视台、电台都做了报道,社会各界寄来了热情鼓励的信函,有的人士还赠送了如同家宝的珍品奇物。这样,就不能半途而废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博物馆培养成受人喜爱的设施了。就是在这种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状况下,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迈出了它的第一步。

陈德仁(1917.3.6─1998.4.28),出身于日本神户,父亲是广东南海县华侨陈达文,母亲是日本人长岛卷(又名陈卷)。1941年,考进大阪外国语学校(大阪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支那语学科,1943年,任该校广东语讲师,并编撰了《广东语模范读本(上)(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夜,神户华侨青年为了解决饥荒,组织了「神户华侨开恳队」。战争结束後,队员们解散开恳队,成立了「神户中华青年会」,陈德仁被选为干事长(会长)。以後,陈德仁作为侨领,在华侨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71年8月,陈德仁当选为神户中华总商会会长(在任期间:1971-88年)。陈德仁的最大功绩就是神户中华总商会大楼的建设和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创设。

1979年10月,神户中华总商会大楼在神户市中央区海岸通3丁目(原广业公所所在地)建成。大楼共有10层,总面积达3260平方米。其中2楼是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展览厅,10楼的一部分是中华总商会的会议室和博物馆的资料室。1988年5月,陈德仁辞去中华总商会会长职务,专心致力於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任馆长至逝世( [i])。在任期间,陈德仁做了许多对外交流和研究出版活动,为提升博物馆的声誉和强化学术根基作出了贡献。

重要活动

2003年4月,蓝璞(原神户中华同文学校教师)任副馆长。聘请神户大学名誉教授安井三吉为研究室室长。2004年9月,爱好博物馆的友人们成立了馆友会,举办了集体参观华侨设施和关西各地的博物馆设施、汉语讲座、中国文化座谈会、参加华侨团体的文艺体育活动等文化交流活动,用轻松活泼的形式,拓宽了与市民交流的渠道。2006年6月,成立了「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发展基金会」,以募集会费的形式争取神户社会各界的支持。

2003年6月,《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通信》(News From The Kobe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Museum)(半年刊,A4版,每期8页,日文)第一号正式面世。《通信》设有卷首语、馆友会信息、讲演会记录、学界信息、资料室探访、博物馆探访、新著介绍、资料解说、展览会报告、会议信息、调查信息、报刊选登、本馆日志、编集後记等栏目。截止2008年9月,《通信》已经刊行了第十二号。博物馆还开设了自己的网页,开展公众服务与交流。

复原更新後的博物馆还举行了多次展览和学术研究活动,如讲演会、研究读书小组、小型特别展览会等,还与其他学术团体合办国际学术讨论会,提高知名度。先後刊行了《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所藏图书·定期刊行物目录》(初稿、二版、三版)、《陈德仁收藏品(文献)》、《石嘉成收藏品(文献)》等资料。2007年9月,受财团法人三江会馆的委托,博物馆邀集研究人员,编写了《神户三江会馆简史(1912-2007)》。

随著日本社会的变化,例如人权思想的普及,市民社会的形成,少子高龄化社会的到来,新移民和国际婚姻的增加,社会对多民族国家的理解,政府的国籍‧移民政策的变化等,无疑会对在日华侨华人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今後,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变化,也会更加令人瞩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