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旗津天后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旗津天后宮
圖片來自高雄市政府新聞局

旗津天后宮,古蹟名旗後天后宮,俗稱旗津媽祖廟,高雄媽祖首廟位於高雄市旗津區,奉祀海神媽祖廟宇初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前身為康熙十二年間(1673年明鄭永曆二十七年間)所建的「媽祖宮」,高雄最早供奉媽祖的廟宇。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後是高雄市政府所公告的直轄市古蹟。清乾隆年間(18世紀)媽祖廟由庄民鳩資重建,光緒十三年(1887年)天后宮第一次大規模修建,大正十五年(1926年)信徒蔡吉六發起修建,並著重保存其古拙面貌。

由來

旗津天后宮原名旗後天后宮,肇建於於清朝康熙12年(西元1673年),植基於旗後津渡,迎奉天后娘娘,是打狗歷史最古老的寺廟,也是高雄縣市合併前,高市唯一列入宗教類祠廟類國家古蹟的廟宇。

康熙十二年(西元1673年),閩籍漁民徐阿華於海峽漁撈遇颶,船筏隨波漂蕩而擱淺於旗後,徐氏目睹旗後依山傍海,為居棲與撈捕之樂土,遂回故梓接眷定居,又邀同鄉漁民洪應、蔡月、李奇、白圭、潘淑、王光好等六戶同行,又隨身迎奉媽祖神像來台,在現址搭祠供祀,旗津天后宮的前身名為「媽祖宮」,至今廟史已歷343年,為高雄市第一座媽祖廟[1]

特色

旗津天后宮屬南方風格的傳統廟宇建築,平面格局為兩殿五門兩護室,前殿與正殿之間又有一座拜亭相連,採行考究的工字型佈區,為帝制時代官行建築的典型,藉此在外型上可凸顯天后的崇高神格。

莊嚴的三川門 天后宮的平面格局為兩殿五門(其中有兩扇格門),在傳統建築上是尊貴的規制。由於前殿正立面位於進門,地位顯著,故簷下、牆壁、石柱佈滿木雕石刻藝作品。

據民俗風俗,漁船碼頭附近建有媽祖廟,而媽祖廟的位置,必定面對漁船進入碼頭的方向,天后宮面對高雄港岸,三百多年來默默地護衛著斯土斯民,迄今不僅尚能看到海水,也能看到渡船頭與港內漁船來往的盛況。

廟內大殿供信眾參仰膜拜,特在前殿設置拜亭,陽光從屋頂照射下來,拜殿充滿莊嚴的氣氛。大殿屋架是整棟建築中最為高聳者,仰望屋架,正中核心處三通五瓜的筒形短柱,環環相扣,層層相疊。

沿革

大事紀

宋 建隆元年(西元960年) 林默娘(農曆三月廿三日)誕生於福建甫田縣湄洲嶼。

宋 雍熙四年(西元987年) 重陽節,林默娘攀登湄峰,在仙樂飄飄中昇天成神。

明 萬曆十四年(西元1586年) 旗後山為獨立小島。

清 康熙十二年(西元1673年) 福建漁戶徐阿華遇颶而開基旗後,旋招徠洪應、王光好、蔡月、李奇、白圭、潘淑等六戶同行 迎奉湄洲媽祖分靈抵台,草建「媽祖宮」奉祀。

清 康熙三十年(西元1691年) 徐阿華與同行六姓訂立「墾耕契文」,丈明廟地長三十九丈,闊十九丈。

清 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 十八世紀中葉旗後島漸次發生淺洲,形成現在高雄灣的打狗鹹水湖;旗後由孤島變成「半島」。

清 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 莊氏鳩資重建,將茅竹架構改建為石壁小廟。

清 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 鐫勒「船戶公約」碑。

清 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 台灣海防南路理番分府會同安平水師協鎮頒立「汛口私抽勒銀示禁碑於媽袓廟前渡口」

清 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年) 信徒呈獻巨型鑄鐘一口。

清 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 洋商張怡記重修媽袓廟,計屋六間,並已取用天后宮

清 光緒十五(西元1889年) 鳳山縣正堂李鑑敬立「鑒觀不爽」匾額一方。

台灣府安平鎮理打狗炮台欽協萬國標呈獻「普濟蒼生」匾額一方。

清 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 信眾吉置呂仙祠「修善堂」匾額一方。

清 光緒十八年(西元1892年) 子民呈獻木刻對聯一副,聯曰:「旗峯幻彩浮光照;鼓嶼來潮戲信通。」

日 大正十五年(西元1926年) 善信呈獻木質對聯一副,勒書曰:「天心憐憫挽蒼生同登覺岸,后德慈悲保赤子俱渡迷津。」信徒蔡吉六提供建材,重建天后宮,紅磚、石材、木料均購自唐山。 澎湖籍信眾敬獻「祐我鄉民」匾額一方。

日 昭和十四年(西元1939年) 善信敬獻「聖扶兩瀛」匾額一方。

日 昭和十六年(西元1814年) 太平洋戰爭爆發,位於旗後山腰的臨水夫人廟及呂仙祠遭日軍拆毀兩廟神像寄奉於天后宮。 民國三十七年(西元1948年) 善信蔡文賓等人籌款重修天后宮,即今兩殿兩護室之巍峨廟貌。

民國五十六年(西元1967年) 第二港口開工典禮,旗津再度成為「孤島」。六十四年七月十六日通航啟用,旗後與市區的來往,全靠渡輪;外客參拜天后,端賴水路一途。

民國六十三年(西元1974年) 以洗石修建天后宮四圍外壁。

民國六十四年(西元1975年) 勒刻「天后宮史蹟展示碑」,豎立於廟前。

民國六十八年(西元1979年) 奉內政部六八.一零.八台內民字第四九二零三號函暫定為國家三級古蹟。

民國七十年(西元1981年) 過港隧道開工,長一千五百五十公尺的海底臥龍,於七十二年竣工通車,旗津再度與市區在港底相接。[2]

民國七十二年(西元1983年) 順天聖母神像及「 封順天聖母」古匾改奉行宮,移出天后宮。嗣後,在旗津三路100號重建「臨水宮」。

民國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 奉內政部七四.八.一九台內民字第338095號函,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

民國八十年(西元1991年) 制定「天后宮內神聖參拜日期表」,懸掛於大殿內。

民國八十二年(西元1993年) 新建電動鋼製金爐落成啟用。

民國八十五年(西元1996年) 國家文化古蹟旗津天后宮辦事處、香客休息亭、碑座等竣工落成。

民國八十六年(西元1997年) 大陸福建湄洲祖廟「鎮殿金尊」,千年來首次蒞台,並駐蹕天后宮,安座三天。

民國八十七年(西元1998年) 曾玉昆與吳奕德合撰「旗津天后宮簡介」由旗津天后宮管理委員會出版。天后宮天上聖母過海遶境,坐鎮高雄燈會愛河燈區,搭臨時行宮「媽祖壇」,為高雄市有史以來最大的神壇。

三百多年來天后宮媽祖「大媽」首度跨出旗後部落遶境至中洲,化解兩地心結,被譽為地方上一大事。 曾玉昆撰著《媽祖信仰與旗津天后宮三百年滄桑》一書,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出版發行。[3] 民國八十九年(西元2000年) 曾玊昆撰著《媽祖信仰與旗津天后宮三百年滄桑》增訂本由本廟(旗津天后宮)再版發行。 民國九十八年(西元2009年2月15日) 旗津天后宮現代化香客大樓-旗峯會館落成啟用。

民國九十九年(西元2010年4月3日) 旗津天后宮慶祝建廟337週年祈安遶境,大甲媽祖首次南下高雄,共同遶境祈福。

民國一O二年(西元2013年10月6日) 旗津天后宮承辦台灣媽祖聯誼會大會,並於當日發表由彭立創作的旗津媽祖聖歌。同年(西元2013年11月10日) 旗津媽祖新神轎啟用-台南靝豳陳奎光雕刻。

民國一O三年(西元2013年3月1、2日) 旗津媽祖祈佑水陸豐收暨過港祈福會香巡禮,(一)旗津媽祖駐駕高雄區漁會,舉行祈福儀式,會場萬人空巷。 (二)高雄過港隧道開通三十年首次開放行人步行進入,旗津媽祖神轎由過港隧道步行回旗津。

資訊

大眾運輸

1.可自高雄火車站前搭乘2.36號公車到前鎮站轉35號公車,即可抵

2.自高雄火車站前搭248號公車至鼓山輪渡站搭渡輪即可

自行開車

中山高(國道1號)終點中山交流道下,接漁港北路,遇新生路左轉直走,即有路標指示往過港隧道可達旗津。

影片

【閱高雄】老記憶與技藝 旗津傳統天后宮信仰
旗津天后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