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新兵集训,体验非凡(徐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兵集训,体验非凡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新兵集训,体验非凡》中国当代作家徐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新兵集训,体验非凡

这次招募的北海海军技术勤务兵主要来自安徽和山东两省,总共一百多人。海军技术勤务兵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兵种,其主要任务是抄录情报、拍发情报、译释情报,为国防海军提供准确的文字资料。一个成熟的海军技术勤务兵既要有强健的体魄,又要有纯熟的抄报、发报和释报能力。特别是对他们的技术要求,军队更是非常严格,因为海军技术勤务兵在抄报、发报、释报方面绝对不允许有半点出入与含糊,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批入伍的新兵一到延庆就接到海军部技术勤务团的命令必须把这批新征的海军技术勤务团在半年内(1968年4月—10月)训练成业务能力过硬的战斗员。于是,海军技术勤务团训练队立即执行上级命令,随即将这一百多人编成两个中队,每个中队再划分成五个班,两个中队共计十个班,每个班十人左右。徐光学编在第一中队第二班,这个班有十一人,德玉任班长,徐光学任副班长,成员有任发、晓青、永久、光昌、晋田等。

4月的北京刚刚能看见一点点春天的影子。延庆的春天显得是那么地娇弱,经不起一丝一毫地冲击。这时,北方总是不时地有小股冷空气南下,把这个娇弱的春天弄得十分难看。寒风刮来,让人有刺骨的疼感,用“春寒料峭”这四个字来形容似乎还有点浅了,不足于说明春寒的厉害。不过,就一般情况而言,这时的延庆中午较为温暖,早晚还是比较凉。而此时江淮大地上早已是春光融融,万木葱茏了。在徐光学的老家桐城,这时已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了,那里的青山应该都披上绿装,那里的流水应该全都欢快起来。面对异域的气候与景致,许多第一次离开家的新兵不免产生思家的念头。而徐光学由于曾经有过只身千里逃难的经历,所以他思家的念头并不像其他新兵那么强烈。他全身心地投入新兵训练中去了。

军队的生活严谨而又有序的。三个月新兵训练内容主要是敬礼、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正步、慢步、伏地前进、队列训练、集合、解散等军人基本要素。徐光学严格按照军队的作息时间生活: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做早操,七点收操,七点五十分吃早饭,八点半正式训练,十一点下操吃午饭;下午两点又训练,直到五点下操,五点四十分吃晚饭,七点半学习、开班务会或看电影,九点半休息,十点熄灯。尽管徐光学等人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可是一天下来,还是觉得疲惫不堪,不过经过一夜的休息,他们很快又恢复体力。刚开始时,徐光学觉得新鲜、有趣,除了累点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特别感觉,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天天如此,徐光学感觉有点单调、枯燥、泛味,似乎军人生活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就是“一二一、一二三四”,就是“立正、稍息、齐步走”等。大多数新兵都产生了厌倦情绪,训练热情不高,徐光学也有类似想法。为了让新兵安心而又认真地训练,指导员即时地告诫他们:对于一个新兵而言,这些训练必不可少,所训练的内容都是每一个正规士兵所必须具备的最本素质,这些内容不训练是绝对不行的;再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一个军人应该时刻牢记的准则;另外,训练中,大家一定要能够耐得住寂寞与枯燥,要知道对于一个优秀的军人来说,战胜寂寞与枯燥是其必须具备的品质。经过指导员多次耐心的教导,曾经产生厌倦情绪的年轻海军技术勤务兵们认识到基本素质训练的作用和意义,于是安下心来训练,他们天天都能在这样单调、枯燥、泛味的训练中认真地训练着、生活着……

为了能使战士们的训练取得更快的进步,训练总部要求要搞汇报表演。所谓汇报表演就是每周都将海军技术勤务兵这十个班集中起来进行一次的“会操”比赛,每月进行一次队列训练比赛。比赛是以班为单位进行,每次比赛都公布结果。这种比赛方式可以促使每班都行动起来,加强训练力度和训练强度,在两个中队形成了一个比训练、比成绩、赶超先进的好氛围,这一招使这两个中队的训练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每次“会操”比赛和队列训练比赛中,一中队二班的表现相对突出。经过三个月的训练后,两个中队一百多新兵都能比较准确地完成每一个指令。在三个月后的会报表演中,徐光学所在的班在两个中队十个班中荣获第二名。这是全班战士用汗水与辛劳换来的,个个感到无尚光荣,作为副班长的徐光学满脸笑容。

徐光学这时才深深地体会到,基本素质训练对于一个新兵多么重要。这一百多新兵大都是来自农村,走和坐的姿势都不好看。经过训练之后,大家都能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无论是站立还是行走,无论是敬礼还是起坐,都能像一个真正的军人一样,表现出真正的军人风格和气度。

三个月的队列基本功训练结束后,1968年7月,徐光学等技术勤务兵又要接受新的训练任务——带枪打靶。这次招募到延庆来的海军技术勤务兵年龄都不超过18周岁,他们打靶训练不宜使用步枪,而使用了手枪。手枪的款式主要是五四式的。徐光学双手第一次同手枪亲密接触,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慰。他第一次拿到手枪都是没有装上子弹的空枪,就是这把空壳手枪足以使这些从未碰过枪的人激动不已。徐光学手里捧着一把崭新的五四式手枪,两只眼睛紧紧地盯着它,像刚刚抱出卧室的满月的孩子第一次睁开眼睛认识世界似的,感到新奇,他紧紧地攥在手里,似乎是在担心它在自己稍不留神的时候会飞走似的。

教射击的教练员姓杨,是陆军院校毕业的高材生,刚分到海军教导队。杨教练身高一米七左右,相貌堂堂,和蔼可亲,战士们都非常喜欢他。但是,在训练时,杨教练却十分严格,有时严格得近乎苛刻。他首先给一中队二班的海军技术勤务兵上一堂别开生面的军事课,让每一个士兵明白战士会用枪、用好枪的重要性,然后再让战士们熟悉手枪,了解手枪的构造及其基本性能,接着,他告诉年轻的技术勤务兵,手枪打靶训练要注意站姿,练习平衡,手枪射击主要靠手腕用劲,三点(缺口、准星、目标)成一线,要慢击发、稳击发,以击中目标为最终目的。听了杨教练员的教导,徐光学便潜心研究手枪射击。他反复揣摩杨教练员的话,领会他讲话的要点,努力吃透他讲话的实质,再结合自己的练习实践,便很快地掌握了手枪射击的窍门。徐光学研究手枪射击几乎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吃饭的时候,他会想到射击的姿态,于是将手中的筷子一横用来当手枪,将头一歪,眼一眯,算是一次射击训练;晚上他将心得体会记在日记本上。写日记时,每有“神会”之处,他都会将手中的钢笔当用手枪,再操练一回。他的这些动作,战友都很熟悉。有的战友喜欢拿他的这些动作开玩笑,不过,大家都是一笑了之。

在杨教练的悉心教导下,战士们通过一个多月的刻苦训练,一中队二班的射击水平在两个中队十个班中是最棒的,全体战士射击命中目标的比例都能够在90%以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向团部的汇报操练中,全班十一名战士的射击水平100%达标,身为副班长的徐光学打靶成绩最好,打靶命中率为100%,他这一骄人成绩赢得战友的尊敬和军队领导的表扬。

8月,海军机要新兵投入其名副其实的基本技术训练,主要是训练新兵的抄报、发报、释报的能力。徐光学分在抄报组,因为抄报组要求抄报人有很好的文化功底,并且懂英文者优先。徐光学算是老三届学生,文化基础较好,英文也不错,所以被分在抄报组。抄报者得先学电码后学抄报。所谓电码就是英语短码(也是国际通用电码、符号)。每一个抄报者必须把每一个英文短码都背诵出来。英文短码数量之多,背诵量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尽管徐光学有一定有英文基础,但是背短码和学英文毕竟不是一回事,得花大力气。好在徐光学的记忆能力特别强,别人花三天才能背出来的内容,他只用一天时间都能背得出来。和其他战友相比,在背诵英文短码方面,徐光学显得有特长。也许上天就是这么安排,让徐光学有较好的记忆力,好安排他来当海军技术勤务兵吧。

海军技术勤务兵光背诵短码还不行,还要把背诵的内容运用到实战中去。所谓运用就是指抄报,即有报务员发报,让抄报员将发报员拍发的内容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指导抄报组的教练员还是教射击的杨教练。杨教员不但手枪射击的高手,抄录英文短码的技术也很棒,每分钟抄英文短码一百四十个以上。为了鼓励抄报组的士兵学习抄报的积极性,杨教练将自己的学员领进了训练房,当场演示自己的抄报技能,其抄报速度之快令抄报组的学员大开眼界。于是,大家以杨教练为楷模,各就各位,戴上耳机,提起笔开始练习抄报技术。

看杨教练抄报仿佛是夏天里吃了冰西瓜——真爽!那简直是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可是轮到徐光学学抄报时,才发现,将短码准确地抄录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像其他学员一样,真正动笔抄报的时候,徐光学感到茫然。杨教练鼓励他们干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得慢慢来,天下没有人能一口就吃成个胖子。在杨教练的指导下,新学员们开始学习抄报了。训练的方法是这样的:要求抄报员将发报员所拍发英文短码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可是一件难事。刚开始的时候,杨教练让发报员每分钟拍发十几个短码,后来不断地增加拍发的短码数量;两周后,每分钟拍发的短码增加到五十多个;一个月后,每分钟拍发的短码更增加到一百多个;最多时每分钟拍发的短码增加到一百四十甚至到一百八十多个,有时还要压码4-5个。徐光学刚开始学习抄报时,觉得难度较大,但是他心里十分清楚这项技术再难也要做好,他决心要把这项工作做得符合要求。为此,他必须多写多练才行,埋头苦学。战友们都休息了,他一个人在教室里戴着耳机进行训练。经过两个多月的刻苦训练,徐光学的食指和中指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手上都磨出了泡,还是坚持学习,勤练不辍。辛勤的汗水换来丰硕的成果,徐光学终于能够在一分钟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完成一百四十个电码的抄录,其成绩在抄报组中遥遥领先。

他在自己的一篇《学好技术》的日记里写道:

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者。”任何技术都是学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的。现在,我的技术在中队里算是比较好的,无论抄报、打靶,我都是中队前几名,那为什么还要扎扎实实学习技术呢?古人又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也就是说,学习技术也是这样。人活着就要学习,人们不是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吗?海军技术勤务兵就是要技术不离手,一定要多练,熟能生巧,手不经常训练是会生疏的,所以要学好技术必须在“练”字上狠下功夫。

学习技术还要明确目的,那就是为祖国而学、为革命而学、为战斗而学、为实战而学。我每天练习抄报都不能有任何一点马虎,一个英文短码也不能听错,更不能抄错,抄完后再打开录音机再校对一遍,直到确信没有错再交稿。我想,一个海军技术勤务兵只有明确这一目的才能学好技术。

经过半年集训,这批刚招募的海军技术勤务兵已经成为一个有相当战斗力的部队了。这半年中,徐光学觉得收获颇丰。他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中学毕业生,而是真正的海军战士,从一个自由散漫的社会青年成长成为一个有一定知识一定能力的海军战士。他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与骄傲。

1968年10月13日,中央八届十二中全会在毛泽东主持下在京召开时,海军技术勤务兵军事训练即将结束。通过考核,参加军事练训的新兵,其技术全都合格。徐光学被分到五中队去工作。五中队是个老连队,下有三个分队,每个分队有三个班,徐光学被分在第五中队第一分队第一班。开始上岗实习,每个实习生都有一个老同志带,老同志负责对实习生进行实战技术指导。徐光学的指导师傅姓刘。刘师傅是天津人,高个子,大眼睛,满脸稻草胡子,说话慢腾腾地,是党培养出来的工农干部,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刻苦学习,技术过硬,每分钟抄英文短码竟达160个,是五中队的技术骨干;刘师傅还是电台台长。刘师傅热情真诚,对实习生是手把手地教。徐光学跟在他后面见习只三个月,然后就开始独立工作了。

在独立工作当中,徐光学工作态度认真,工作成绩突出,很快就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1]

作者简介

徐峰,真名徐光学,诗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鲁谼山人,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有23年军旅生涯,曾荣立三等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