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赫煤岩学教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斯塔赫煤岩学教程》,煤岩学专著。第1版,埃 ·斯塔赫编。德文版Lehrbuch der Kohlenpetrographie1935年出版。第2版由斯塔赫等6人编,并译成英文于1975年出版。第3版于1982年出版,在第2版的基础上补充了近年来的最新资料和成果。中译本1989年煤炭出版社出版,杨起等译。本书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本书英文版第3版共536页,附图版6版 (其中3版为彩色),插图204幅,插表49个。中译本412页约62万字。
全书共分5章,第1章绪论和历史概述,阐明了煤组成的不均一性,以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不同的三组物质构成,奠定了煤岩学的坚实基础。简要介绍了煤岩学的发展历史,应用透射光显微镜,发现煤中的植物残体,解决了煤的起源问题。由Stopes首次提出划分的4种煤岩类型,促进了煤岩学的系统研究工作。反光显微镜及油浸物镜的应用推动了煤岩学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成因理论的发展。使用显微光度计测定,发现了镜质组反射率与煤级的依存关系,为煤岩学的地质应用打开了广阔的前景。荧光显微术的改善和发展,实现了煤岩学在石油地质、冶金炼焦、燃烧、成型、采煤等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第2章煤岩学基础,详细阐述了植物堆积后经泥炭化阶段到烟煤、无烟煤整个煤系列过程中的地质环境条件对成煤有机物转变演化的影响。并介绍了显微镜下的可识别的煤的组分,分析了确定煤中显微组分的参数 (反射力、颜色、形状、突起、硬度),提出了简化实用的显微组分分类和鉴定特征,并详细描述了各显微组分,说明了煤的显微煤岩类型和宏观类型的划分原则、组成组合特点和鉴定特征,以及煤的物理性质、化学工艺特性及起源。
第3章煤岩成分的成因,介绍了古代泥炭沼泽的4种主要类型(即开阔水域型、草本植物沼泽型、木本植物沼泽型和藓类沼泽型),以及每一类型的特有煤相,并与现代泥炭环境和植物群落作了对比分析。根据对泥炭、褐煤和烟煤的组分特征对比,与煤共生的沉积岩相和盆地的古地理条件,以及煤岩单组分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解决了有关煤岩类型和煤岩组成的成因,指出了煤中3大显微组分的原始质料来源: 镜质组是腐殖物质煤化作用的产物,主要由细胞壁的木质素和纤维素转变形成; 类脂组是富氢的植物器官(如孢粉质、树脂、蜡和脂肪等)转变形成;惰性组由前两种原始质料,经强烈的早期分解,发生显著碳化而形成,并详细阐述了3大组中各显微组分的成因模式。提出了 “生物化学凝胶化作用”和 “地球化学凝胶化作用”2个煤化阶段的新概念。建立了褐煤和烟煤显微组分演化关系表。对显微煤岩类型进行了具体的成因分析,阐明了腐泥煤和残殖煤的特殊成因。第4章鉴定的方法和仪器,介绍了煤样的采取和制片、煤岩宏观和微观剖面分析、显微组分含量分析、显微煤岩类型分析、反射率测定、配煤样煤级组合分析、矿物分布分析、荧光显微术和焦炭的显微镜鉴定方法,以及有关的仪器设备。第5章应用煤岩学,阐述了煤岩学在煤层对比、地层、古地理、构造、地热、油气勘探等地质研究方面,以及洗选、焦化、成型、燃烧、液化等煤加工利用方面的一些实际应用。
本书是煤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相结合的巨著,在煤科学领域中有显著的地位,在煤、油、气等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作者简介
埃 ·斯塔赫 (E.Stach),德国煤岩学家和煤地质教育家。自1927年以来发表了大量煤岩研究著作。1935年编写了世界第1本煤岩学教科书,受到各国煤地质学者重视。
相关信息
书籍,是思维的结晶,知识的宝库,智慧的源泉,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名著,则是书籍中的精华。它标志着人类认识发展的水平,影响乃至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乃至支配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1]。《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筛选出价值高、作用大、影响广的一万部名著,把它们汇集一起,根据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区别和联系加以分门别类,并逐部作出精要的诠释。可以说,这是对科学文化的一次总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科学文化建设工程。这部辞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书[2]。
视频
斯塔赫煤岩学教程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2017年,有哪些科技著作值得一读?《连线》杂志为你推荐这些!,搜狐,2017-12-26
- ↑ 工具书是一种按某种体例编排的专供查找特定资料而不是供系统阅读的书籍,道客巴巴,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