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

圖片來自The Harvard Psychoiogy

出生    1933年8月15日

逝世    1984年12月20日(51歲)

母校    哈佛大學

榮譽    古根海姆學者

知名於   小世界實驗米尔格拉姆实验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1933年8月15日-1984年12月20日,又譯為史丹利·米爾格蘭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米尔格拉姆实验

於1960年在耶鲁大学工作时进行了著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米爾格拉姆實驗是20世紀最著名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之一。 於1960年至1963年在耶魯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受漢娜·阿倫特 (Hannah Arendt) 關於在耶路撒冷審判阿道夫·艾希曼 (Adolph Eichmann) 的報告的啟發, 憑藉這一非凡的成就,年輕的米爾格拉姆博士於1963年回到哈佛大學,擔任社會心理學助理教授。[1],测试人们对权威的服从性。 米爾格拉姆進行了精心設計的假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受試者被要求對其他志願者進行危險的電擊(實際上,其他志願者是同盟,電擊是假的)。 與他調查的每一位專家的預測相反,米爾格拉姆發現超過 70% 的受試者對一個無辜的陌生人實施了他們認為可能會致命的電擊。 統稱為米爾格拉姆實驗,這項開創性的工作表明人類傾向於服從權威人物發出的命令,更一般地說,行為傾向於更多地受情境要求而不是人的特質所控制。

米尔格拉姆實驗圖片來自newrepublic

小世界實驗

因未能在耶鲁大学获得终身教职,故於1963年转往哈佛大学工作,进行小世界实验Small-world experiment,因而启发了六度分隔理论。 在哈佛期間,米爾格拉姆進行了一項新的、同樣具有創新性的研究,稱為小世界實驗。米爾格拉姆要求一組人找出與居住在千里之外的指定陌生人之間的一系列人際關係。 他發現大多數人可以通過六個或更少的鏈接成功地做到這一點,這產生了熟悉的表達“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後來成為戲劇和電影的名稱,遊戲“凱文培根的六度”的來源 ”(“Six Degrees of Kevin Bacon,”) 以及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2000年暢銷書《引爆點》(The Tipping Point)的主題。 互聯網使研究社交網絡變得更加容易,在它被發現幾十年後,這種現像已成為新研究的熱點。

於1967年接受纽约市立大学的终身教授席位。1984年,因心脏病逝世,享年51岁。 米爾格拉姆在美國心理學會20世紀最傑出的100位心理學家名單中名列第 46 位。

著作

視頻

Milgram Experiment - Big History NL, threshold 6 -2013年3月19日


参考文献

  1. 米爾格拉姆衝擊實驗,simplypsychology, 2017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