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文艺台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文艺台湾 封面 原图来源
期刊名 文艺台湾
创刊时间 昭和15年(西元1940年)1月1日
停刊时间 昭和19年(西元1944年)1月1日
刊期 双月刊,共38期、38册
出版地 台北市大正町一ノ一四
发行单位   台湾文艺家协会

文艺台湾》创刊号于1940年1月1日由“台湾文艺家协会”发行,至1944年1月1日发行7卷2号终刊为止,共发行38号,为日本统治期台湾所发行之综合文艺杂志中最为长寿者。“台湾文艺家协会”是由发行《华丽岛》(1939年12月发行)之“台湾诗人协会”(1939年9月成立)扩大改组而成,二协会之主要成员与会规几近相同;1941年2月发行之2卷1号以后,因“台湾文艺家协会”改组,《文艺台湾》改自“文艺台湾社”发行,此后风格亦产生显著变化,故可将《文艺台湾》分为“台湾文艺家协会”机关杂志时期、“文艺台湾社”同人杂志时期,以前后观之。

组织成员

前期《文艺台湾》为双月刊,没有创刊词之《文艺台湾》创刊号内容多半为诗作,原应为《华丽岛》第二号。唯其编后语述及“昭和14年2月以来的悬案台湾文艺家协会,终于在‘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新民报’两社学艺部,以及各文化团体的积极支持下,逢纪元二千六百年佳期而成立并创刊《文艺台湾》”。可知《文艺台湾》的组织是在由西川满与台北帝大教授群、总督府官员、在台日本诗人、少数台湾籍作家所组成的“台湾诗人协会”的基础上,借由当时岛内两大新闻媒体《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新民报》为召唤座标而成立。“台湾文艺家协会”会员又分赞助会员与普通会员,赞助会员如安藤正次植松安金关丈夫神田喜一郎岛田谨二矢野峰人山中樵等为台北帝大教员与总督府图书馆关系者,更有当时在台日人所发行之重要文艺杂志主编如短歌志《新玉》的桶诘正治、《原生林》的田渊武吉、俳句杂志《尤佳利》的山本孕江等。可知作为全岛性文艺团体“台湾文艺家协会”成立后援者,为台湾之学术权力以及在台日人文艺团体势力。普通会员方面,则包含原《华丽岛》成员如黄得时龙瑛宗王育霖杨云萍中山侑等,更加入张文环周金波滨田隼雄等文艺人士共68名。另有会员之外的“赞助员”如横光利一吉江乔松伊藤整伊藤永之介大鹿卓西条八十中村地平等日本内地知名作家与文艺相关者,但并未实际参与《文艺台湾》事务。


改组

台湾文艺家协会”在1941年2月重新改组,会长由矢野峰人担任,安藤正次、山中樵、河村彻等台北帝大、总督府官员、《台湾日日新报》关系人士则由之前的“赞助会员”改列“顾问”或“参与”;协会下并设诗、剧作、小说、短歌、俳句等文体部门与事务、会计等业务部门。虽然成员与改组前并无太大出入,但“台湾文艺家协会”确实已由文艺爱好者社团,一举迈向高度组织化以利于发挥统合力量的团体。与此同时,《文艺台湾》改由“文艺台湾社”发行,成为隶属于“台湾文艺家协会”的杂志之一,由机关杂志转为同人杂志,发行期间亦改为月刊。由改组后所发行的二卷一号“编后语”中,“我等异体同心,立誓愿为建设南方文化粉身碎骨……以文艺文化实践臣道”等较前期更为慷慨激昂、并以战争语言如“南方文化”“臣道实践”等为主轴的宣示性文字可知,随著日本帝国在大东亚区域战事的深化,“台湾文艺家协会”的组织性强化与《文艺台湾》中日渐浓烈的战色,显示台湾之文艺活动亦无法不为战局而牵动。

刊物内容

《文艺台湾》作为含括文学、民俗、绘画、装订艺术之文艺杂志,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元。文学方面的参与者包括西川满、滨田隼雄、川合三良新垣宏一、岛田谨二、矢野峰人、周金波、龙瑛宗、陈火泉、黄得时、杨云萍、黄凤姿张文环叶石涛等。创刊号及最初几期之刊登的文类以诗歌为大宗,其中又以新诗为主,间杂短歌、俳句;其后以综合性文艺刊物为目标发展,逐渐增加小说、随笔、评论以及民俗考据文章,在美术设计风格上则仍延续自《妈祖》、《华丽岛》以来,结合“府展”重要版画家立石铁臣宫田弥太郎作品的形式,寓含台湾民俗与宗教色彩。重要作品在小说方面,有西川满〈赤崁记〉、〈采硫记〉、〈台湾纵贯铁道〉,滨田隼雄〈南方移民村〉、周金波〈水癌〉、〈志愿兵〉、陈火泉〈道〉等。自第二卷第四号以降,各期固定有西川满撰写之题名为“□月消息”的编辑后记,以及报导社内同人活动讯息的“社报”,不定期也会有“东京通信”、“大陆通信”、“诸家芳信”等专栏,作为同人文章品评交流及读者回馈意见之园地。各期特辑方面,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以台湾乡土采风及民俗艺术为特色,如“新版台北风物图绘”(2卷5号)、“台南特辑”(3卷2号)、“岛民剧特辑”(3卷5号)、“藏书票特辑”(3卷6号);第二类为文艺创作取向,如“短篇小说特辑”(3卷4号)、“新人小说特辑号”(4卷4号)、“现代台湾诗集”(4卷5号)、“评论特辑”(5卷1号);第三类为因应战争局势、呼应时局而设,如“大东亚战争诗集”(5卷2号)、“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特辑”(5卷3号)、“台湾决战文学会议特辑”(7卷2号)。除刊登作品外,《文艺台湾》亦推动设立台湾第一个文学赏:1941年1月1日发行的第二卷第一号中宣布设置“文艺台湾赏”,设立的宗旨为“我等生于台湾、热爱台湾,冀台湾文化之健全发展,兹设立文艺台湾赏,以表资助建设台湾新文学之微衷。……乞本岛文学者自奋,以文学实践臣道,树立在台湾之日本南方文学”(至第二回改称为“树立在台湾之皇民文学”)。文艺台湾赏的赏金为100圆,评审委员由岛田谨二、矢野峰人担任,从该年度所发表的诗歌、小说中选出优秀作品受赏。第一届的得奖者为周金波(小说)、川合三良(小说),第二届的得奖者为长崎浩(诗)、新垣宏一(小说)。


停刊与影响

1941年5月,“文艺台湾社”同人张文环中山侑等另创《台湾文学》,与《文艺台湾》至1943年底并立为战争期台湾二大纯文艺杂志。而在1943年11月所召开的“台湾决战文学会议”中,西川满主张将《文艺台湾》奉献给国家,决定于1944年1月1日发行终刊号。与同时期停刊的《台湾文学》等文艺杂志合并为《台湾文艺》。《文艺台湾》与《台湾文学》二杂志之间或因黄得时的〈晚近的台湾文学运动史〉(1942年10月)的论述策略、“粪写实主义论争”的发生而呈现对立之势;且西川满在编务与实际创作时对于形式美学的执拗、将台湾风物予以个人化诠释的独特偏好,皆使《文艺台湾》在现今台湾文学研究中,多被赋予显现异国情调或帝国之眼的独善,甚或是“西川满的游戏”等负面评价。然而实际上,《文艺台湾》与《台湾文学》二志之编辑者与同人之间时有合作交流,故实未能仅以民族对立或压制抵抗的图示,来理解包括《文艺台湾》在内的战争时期文学现象。[1]


注释

  1. 张文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