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復與保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文物修復與保護》,盧文玉,李金喬 編,出版社: 北京日報出版社。
書籍是知識[1]的源泉,只有書籍才能解救人類,只有知識才能使我們變成精神上堅強的、真正的、有理性[2]的人。唯有這種人能真誠地熱愛人,尊重人的勞動,衷心地讚賞人類永不停息的偉大勞動所創造的最美好的成果。
內容簡介
文物保護與修復,從理論到實踐都是一項很有意義的事業。文物修復是伴隨着文物的產生與流通而來的。瓷器、字畫、古籍,這些易損易壞的歷史遺物,在流傳過程中更容易遭受破壞。由於歷史上的天災人禍,各種因素,無論是出土的還是民間流散的,都有可能是破碎殘缺的,發了霉的,揭不開的。這時就需要能工巧匠把它們拾綴起來,粘合或裱裝成接近於原貌的形態,以便於更長久的保存、研究和鑑賞。高等學校,尤其是職業性院校開設這種既有理論基礎研究,也有大量實踐活動空間、包括工匠式非遺傳承手藝的再開發與利用,更是當今所應挖掘和大力弘揚的。那麼,我們開設這個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為什麼還要強調學習理論呢?顯而易見,理論和實踐是干成一個事業的兩翼,缺一不可。沒有理論和知識的積澱作為指導,在實踐中就是盲目的,就不可能做的更好。而我們手上所拿捏的這些歷史遺存的古物,少則幾十年,多則上百年,甚至幾百年上千年。這些遺物都有它產生的時代背景,選用材料,製作工藝和美學價值取向,也都無不蘊含着時代烙印。我們學理論知識,就是要學習、掌握它產生的時代背景,製作的工藝過程,不同地域的差異特徵等。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到得心應手,化腐朽為神奇。千百年來,我們的先人為我們創造了璀璨奪目、不可勝舉的文物瑰寶,可以說這都是匠心獨具的碩果。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知識?,搜狐,2016-08-13
- ↑ 理性,是解決絕大多數問題的關鍵,搜狐,201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