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路上的五多(刘国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文学创作路上的五多》是中国当代作家刘国永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文学创作路上的五多
今天在南阳文学讲座群里看到一文学老师对文学路上见解,我觉得很好,我把它复制整理一下,发到群里供大家学习。
入木三分和呆若木鸡,庖丁解牛,卖油翁的故事是一样的道理,看似飘飘然无意之举,实则背后有千锤百炼的付出,千篇一律的自律,千手观音般的自通。善于琢磨,我个人觉得是将身边司空见惯的事情从内到外,由表及里,有当下延伸到过去和未来的一种资源整合,人生经历,履历,阅历越厚重写出的文字就越沉淀,越耐得住推敲。不动声色的幽默到让我想起八十年代的王朔和王小波的文字,痞味十足的王朔文字,每一句台词拆开都是经典,都能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文化背景,就像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200多种人物性格都通过文字诠释出各自的特点,又同《水浒传》水浒传里108单人物的不同,现在谁写文章能够写出20种不同人物的形象。
写文字我个人觉得也是一种多思,多动手的过程,写的越多,对于文字的把控就越精准,如同贾岛的锦囊妙计一样,想到一些名言警句,害怕昙花一放就收集起来。多写就会更加的发现那些方面自己的不足,是哲学,文学,历史,地理,环境,心理活动描写的不足,有意识的去补充不足方面的知识即可。我个人主张多练习,不管好与不好,如同小学课文爱因斯坦的三个小板凳一样,一次会比一次好。你动笔了,白字黑字就能感受到差距,对于脑海里的思绪看不见,摸不着,不会有主观上的感官体会。写出的文字也是对于自己当下思虑的一种总结和反馈,更方便拿出来和同行交流。如同我个人写--羊肉胡辣汤系列的心灵鸡汤小文,坚持一日一篇,写了三年,如果你现在让我拿出时间和精力去写出一百多万的文字,我肯定没有那么大本事。写字如同银行存钱一样,零存整取出来就是一部文字。那些作家们经常笔耕不辍的写文字,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写,如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样坚持几十年四点起床写8个小时的文字,好多人都是从日常生活的夹缝时间里写些零打碎敲的文字,久而久之手感来了,语感来了,就会越来越顺手,信手拈来,倚马万言。所以我个人主张:多思,多写,多练,多交流,多阅读,这五个多是我的个人意见。
除非您是文学编辑,或者是靠文字吃饭,编剧等;一般的文友是文艺青年的发烧友,对于大段时间去书写和学习都是一种奢侈,毕竟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情和人物会分流我们的时间。学习拆分开,就是学而时习之,有了阅读的吸收就会有文案的习作,作为反馈;习作,有了习题的命题说文,就有了伏案劳作的辛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而思中进步。古代的--百家争鸣不就是彼此思想之间的撞击汇总,连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不都是谈论,沟通之后的妙语生花的言论总结。
对于文学,我也是小白,只不过觉得大家既然来到这里,都是文学从业者和爱好者,就抒发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都是浅陋的学问,老师见笑了。好多时候的文学创作都是逼出来的,譬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大公报的连载如果不逼金庸,就不会有传世经典之作:《射雕英雄传》的多次翻拍。被生活逼,你会不得不卖文为生,譬如:女作家萧红写出脍炙人口的好文字。譬如美女作家张爱玲,天才一枚。被爱好逼,就会不得不牺牲自己娱乐工作学习时间,伏案写作,因为你觉得有价值的快感。譬如现在我逼迫自己写一下:疫情之下的所思所得,最近看到的听到的太多了,就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腹稿打了很多,一旦通过键盘还是觉得有些词语不能够准确的传情达意,毕竟思索的速度是极快的,手跟不上速度,但是无论如何要去写,写多少,写的好不好,前提是我要留下痕迹,逼迫下自己!“五多”是自己瞎想的,别奉为宝典,呵呵,老师。鲁迅和陈独秀这样的名人都会创办书社,读书会机构和大家集思广益的讨论,我相信如今的我们更应该抱团取暖,各抒己见,才能交流出思想的火花。
看的书杂了,胆子大了,也就敢乱说说,喜欢了拿去就是了!其实推敲起来:写和练似乎是近义词,但是又有所不同,写更有正式感,仪式感,而练更讲究的是推敲,拿捏,复盘,不论时间,地点的提笔就写,更随意洒脱一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