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心歷的修行(然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文字是心歷的修行》是中國當代作家然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文字是心歷的修行
天地悠悠盤古開天,相傳倉頡是炎黃子孫造字的鼻祖。真也好神也罷,從結繩記事開始,人們不斷發明豐盈着文字的範疇。象形甲骨、木牘竹簡、真草隸篆、簡繁同存,歷經無窮奧妙演繹,文字從符號升華定格成生活中須臾不可離的工具。細細想來,人類本身就是天地造化的精靈,而支撐人類生存的點點滴滴,除了上蒼賜予的天空大地空氣與水,哪件事兒都是偉大的發明創造和一個個光耀的里程碑。 有了文字,語言形成記錄,有了文字,歷史成為書卷,一個朝代化為一個典故,一段歷史濃縮成一個成語,逝去的時間與曾經,活生生的駐留在文字碼砌的長卷中,蜷縮在厚厚的書頁里。打開它研讀,追尋它叩問,字裡行間藏秘密,一筆一划是結晶。 別以為我們自小開始學習文字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在今天看來讀書學習人之常情,但古往今來走到這一步需要經濟實力的支撐。花甲之年的人們對此記憶猶新,識文斷字較前往往是一種奢侈。再往前推,文字更是與百姓無緣,泱泱華夏文字就是百姓與上層的一個分界線。寒窗苦讀爬的是書山文海,金榜題名享的是榮華富貴,文字在一個很長的歷史區間是改變人生的奠基石。即使到了如今,再高的知識和科研成果,也得用語言組成的精華『論文』來表達。 動筆的前提是動腦,素材是文字的基礎,應用的技巧是關鍵。不禁想起,司馬遷著《史記》時已經是彌補前朝的缺憾了。為了豐富詳實史料,他曾歷盡千辛萬苦到炎帝、黃帝、蚩尤三祖大戰的涿鹿之野實地考察,即使這樣,在某些問題上也難免會引起後人的質疑。譬如在描繪涿鹿大戰的場景時,虎、熊、羆、貅、貔、貙等上陣助戰,這就有了神話的色彩。不過,捕獵後用不完待宰,逐漸豢養成家畜亦是歷史的事實,虛構的藍本也就有了可信的依據。 正是有了前人的著書立說,我們才有了四書、五經、二十四史等一大批經典之作。老祖宗發明了文字,用文字彙成的這些經典,是華夏子孫享用的放之四海皆準的財富。先賢創造的文體規範模本,是後人所遵循的。文字不僅是束之高閣更是具有生活蘊意的。交流、傳遞、溝通;書信、公文、表達;不知從何起,詩詞歌賦成為高雅,這比寫真的史書記載要寬泛的多。可以以史為鑑,可以現場發揮,可以虛構比擬,可以抒發情感。盛唐是一個歷史朝代,但人們更多的還是記住了唐詩。魯迅先生說過:「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經做完,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隨便擷取一句詩仙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浪漫的情懷,獨到的視角,誇張的比喻,珠璣的字句,誰人說這不是千古絕句呢。 唐詩宋詞是後人望塵莫及的豐碑。一字一意,幾字成章,寓意內涵,天機莫測,對先人的國文高度,只能是頂禮膜拜了。真的想穿越時空看看當時的人們怎樣說話,怎樣的之乎者也,平民百姓怎得交往,當時的白話是怎樣說的呢? 散文、小說、劇本同樣是文字表達的形制。這些,我們都可以從先人的文字中找到模本,人與人交往需要語言,需要文字。語言就是生活,文字還是生活,語言與文字是口與筆的表述形式,沒有貴賤之分。它是平庸的也是偉大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從古至今文字的排列碼砌就是一門學問。拙嘴笨舌塗塗抹抹,口若懸河妙筆生花,一樣的事一樣的情,不一樣的表達不一樣的文筆,歷史演繹出文治國武安邦的定義。 書法是文字形意的表現,伴之隨行的筆墨紙硯文房四寶是我們中華所獨特固有。華夏的大一統很大程度上是地理、文字的統一,書法的延續發展更是不受朝代更迭的制約。看到毛筆書寫的方塊字就看到了華夏的文明,看到宣紙的浸潤聞到墨香就找到了我們的根。 其實,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語言和文字中。最近在電視上看到了『漢字聽寫』,看到了『成語英雄』,看到了老祖宗發明的漢字又回歸到我們的生活中。不能不說,愛好文字的人思維比較活躍,愛思考,愛對着熒屏訴說,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比較文質的。
一杯清茶一棵香煙,酸甜苦辣人情冷暖,山清水秀大好河山,小事大情閃光瞬間,是是非非家長里短,兒女情長家鄉童年,吃喝拉撒米麵油鹽,品味人生筆下淌言。與文字為伍是靜心的,與文字交談是愜意的,文字的排列是思維的定格,流淌的文字是心歷的修行。
作者簡介
然野,用文字掃描記錄山水自然,生活的點滴五味雜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