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散文创作的美学追求(杨盛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散文创作的美学追求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散文创作的美学追求》中国当代作家杨盛龙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散文创作的美学追求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今天这个机会,同大家一起交流有关散文创作的实践和体会。谢谢刘莉主编的信任和安排!感谢菱子老师的精诚合作!感谢线上各位文朋师友热情支持,倾心相助!向各位老师学习!

下面,结合我拜读菱子老师散文作品的体会,以及本人的创作实践,谈谈在散文创作中敏锐地发现,深入地开掘,独到地发挥,创造美,表现美。在此向大家请教,请各位文朋师友批评指正。

一、深入生活,发现美的潜质

咱们中国的散文传统源远流长。历代优秀散文影响我们一代代人的审美,引导我们发现美,创造美,回味美。我们积极投身散文创作实践,弘扬优秀传统,繁荣散文创作,丰富祖国的散文宝库,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精神文明创造价值。

我们通常说深入生活,似有那么些刻意号召下基层,到农村到工厂,亲历亲为基层生活,寻找创作素材的途径。其实,生活就是经历、阅历,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在生活中,都有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大小事情,都经历了都感受着社会发展和变革。身在生活中,就看怎样独具慧眼,发现生活中的美,识别生活中的闪光点,感受生活中的韵味,认识生活中的美,展现美的光辉。

每个人的童年,对于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作家尤为重要。我们写简历,填写履历表,都填写出生地。一个人出生的地方,童年时期所经历的,所见所闻,感受到的,会在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故乡对一个人往往是刻骨铭心的,出生地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对作家影响深远。有人说,肠胃是人的第二大脑。我们的肠胃是有记忆的,我们的舌尖是有记忆的。妈妈给做的饭菜,童年时代经常吃的东西,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人的心壁上铭刻下深深的印象。每个人都十分喜爱童年时代常吃的东西,喜爱自己幼小时父母给做的美味,不管走到哪里都挥之不去。很多作家最拿手的是描写故乡生活,最有影响的作品往往是反映故乡生活的作品。鲁迅笔下的绍兴,沈从文对故乡湘西的优美抒写,都无不说明这一点。写故乡,写童年,写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事,是作者最擅长的,也是最能出彩的。

本期重点作者菱子老师,童年少年时期生活在杭嘉湖平原金三角中心的江南水乡菱湖。那个富足的鱼米之乡,自古就有“苏(州)湖(州)熟,天下足”之美称,南宋以来,经济发达,文化兴盛,充满人文气息。菱湖镇“九墩十三浜”,是典型的水乡,市镇乡村依河而存,因水成街,因水成市,粉墙黛瓦,小河、小桥、酒肆、茶楼,构成浓郁的江南水乡的美妙的风俗画卷。号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菱湖,是全国著名的四大淡水鱼生产基地之一和蚕桑重点产区,河港湖汊,田地旁边,道路和院落两旁,到处是鱼塘、桑地,更有大量的外河养殖。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乡人常年与鱼虾蟹贝等水产打交道,生活在鱼米蚕桑氛围中,劳动是驾船撒网,小儿玩的是捕鱼捞虾,上岸养蚕缫丝,休息时谈白话说的是鱼汛,梦里笑醒几次是因为捕捞丰收的欢乐。这样的生活,散发着淡淡的泥水芳香,飘荡着特有的水乡韵味。读菱子老师的散文作品,就闻到这样的特有气息。她的散文便是沐浴在这样浓郁水乡氛围中,散发着浓郁的乡情、淡淡的乡愁。

对故乡水乡深沉的热爱,那静静的流水,水浜的垂柳,跃动的鱼儿,肥美的虾蟹,“谈起某家某人曾经的故事,即使一碗面也吃出几分乡情和乡味来”。

乡情中的亲情一直萦绕在她的作品中。作者陪伴母亲最后的日子,“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满目青柳处,茫然不知归。”母亲是路过人间的天使,回程的翅膀上落满了百合花的芬芳。”浓浓的亲情,跃然纸上。这些描写抒怀,让作者自己深深感动,让读者心灵深处深深感动。

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是,距离产生美。与审美对象有特定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撞击心壁的美。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离开养育她的菱湖,到外地求学,长期在湖州市区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她的菱湖老家的乡愁越来越浓烈,亲情越来越深厚。她的一系列描写家乡菱湖的散文作品《夜的菱湖》《迷在荻港》《菱湖等你》《菱湖的鱼》《寻找菱湖美食》《采菱去吧》《时光深处的菱湖》《尘封的明珠——菱湖》等“时光深处的菱湖”系列,仿佛一气呵出。作者自己越写对家乡越发爱得深,也使读者越来越沉浸在其作品所展示的浓浓的水乡渔港乡情中。

二、深入发掘,探寻美的世界

作者的思绪和笔墨,随时回到家乡,潜入水乡如同大堡礁的水中世界,不断有所发现,不断有新的感受。将家乡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与外面的世界对照,向更深层发掘,领略家乡的美,抒发对家乡的浓情。

作者长期在城市工作,近年又到国内外风景名胜旅游,将之与家乡对比,更深地发掘家乡的美,从社会人文的深处开拓家乡诱人的美。

作为一个散文作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国内外游历,将风景名胜与家乡对照,对家乡的挖掘更加深入,所表现出来的乡愁乡情更加感染读者。

对熟悉的环境、熟悉的生活的美的认识,需要新奇感这根银针的刺激和点拨。作家们到一些地方,受好奇心驱使,对所到地区的观察和领悟,写出许多美文。有人说,新到一个地方,待一周,可以写出一本书;待一个月,能够写出一篇文章;待一年,什么也写不出来了。这话虽然极端,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好奇心、新奇感对于作家的积极意义。有好奇心,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有人调侃,旅游就是从自己待厌烦了的地方到别人待厌烦的地方。那个目的地,就是新奇的地方。每到新奇的地方,就有新奇的发现,新奇的感受。用笔记录下来,抒发开去,就有了游记。作家每到一个地方,总是想写点什么,抒发点什么。一个单位组团或者一个旅行团外出旅游,有人就会对团内的作家说,你又该写出游记来啦。我们将上述那一段话稍作变换,新到一个地方,也许写出一本书,也许写出一篇文章,也许什么也写不出来。进行散文创作,应该顺其自然,有则多写,无则少写或者不写。我们心里大可不必如同参加由一位老师带着的学生班级,游览一个地方,就一定要写出一篇作文。写作如同发泄,有情有感受,抒发出来,就释然,就有一种快感,而不是硬憋出点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

这是对于一般人写游记式散文的感慨。有的对生活感受比较肤浅的人写游记,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然后上网或者查阅资料,将那个地方的古今一些介绍、记录摘录下来,加上想起什么,记流水账似的写下一些文字,平平淡淡,就算是游记了,或者蹭上“文化散文”的边角,那样的散文,就是一些资料的堆积,如同景点介绍,谈不上对美的探寻和发掘,打动不了自己,更难以打动读者。

我们说深入发掘,如同打一个矿洞,发现一丝或者一条“矿脉”,追着那“矿脉”开凿,追赶着,那“矿脉”时隐时现,有时也许不见了。这就需要有独到的慧眼,识“矿脉”,追赶“矿脉”,找“矿窝”,深入发掘富矿,不断探寻美的世界,不断有所发现。从一壁石山一堆乱石中发现宝贝,发掘财富。

三、梳理归纳,提炼美的精华

我时常感慨理工科生,特别是理工科出身的作家。有的作家具有深厚的理工科背景,有的科学家具有很好的文学素养,他们写出的作品深沉厚重。近些年中学分理科、文科,学不了理科的学生才会去学文科的。我们这种六七十岁上下年纪的人,上学时遭遇停课,停止考试、招生,受的是畸形教育,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很多人特别是在音乐、美术、外语等方面缺乏较深的修养,所学的很少一点儿数理化知识,在下乡回乡多年的磨炼中,忘得没剩下多少,只剩下少许语文知识还没有忘记光,有的人将其捡起来,写成文字,有的人就这样成了作家。总体来说,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从事理工科的人比较少。

理工科生与文科生比较起来,显然在梳理论证、逻辑推理、总结、概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菱子老师是学理工科的,又长期做专业设计工作,是高级工程师,在散文创作中,在美学追求中,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作家深入生活,潜入美的大海,发现生活中的闪光,发现生活中的美,探寻海水中的五彩斑斓。

我们从山野采回一堆矿石,其中可能有金银,可能有玉。这需要我们精心分析、提炼、打磨、加工。

我们说梳理归纳,可以说是对生活中诸多事项的梳理整理,归纳总结,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这就涉及到散文创作怎样做到真实,是否可以虚构等问题。

生活中许多生动有趣的事情摆在那儿,或者说,我们得到一大堆可作为写作的材料。怎么取舍材料,当然是选取最生动的事例,选取最能表现人物表现主题的材料。

文学作品中,小说可以虚构,塑造人物,归置场景,虚拟情节,这些都应该是符合生活真实的,作品中人物的言行是符合常理的。散文应该真实,人物是真实的,事情是真实的,特别是作者的感情应该是真实的,抒真情,讲真话,应该反对矫揉造作,反对无病呻吟,反对故作多情,反对虚情假义。

散文应该反映社会现实,讲真话,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为民请命,推动社会进步,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当然,散文需要生动的细节,有的还有感人的情节,可以有感人的故事性。这些,并不影响我们所说的散文的真实。

四、拓展想象空间,展现美的华章

散文又被称作美文,散文语言美、意境美,有诗的语言、画的意境。发挥想象,追求美,表现美,能把一篇散文写得如一首诗,描绘出一幅画的意境,需要相当的功夫。 展开艺术想象,打开艺术的调味瓶,烹饪艺术领域独具特色的美食,展现独具风格的艺术作品。

文学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如烹调,作家是烹饪师,读者是美食家。

作家在烹调过程中,调动自己脑子中储存的美食记忆,提取美味情趣,展开艺术想象,拓展想象空间,展现美的华章,尽晒美味作品。

我们阅读作品,如同体味和鉴赏美食。我们喜爱幼儿时期常吃的美味,我们舌尖上的记忆,我们肠胃的记忆,驱使我们奔向那些熟悉的味道。同时,人是好奇的动物,向往新奇,乐于探求新奇。将阅读鉴赏作品比作鉴赏美食,读作品如同追求山珍海味,喜欢探求远离我们生活领域的美食,野的,高山巅的,深海的,等等,鉴赏作品,很多人喜爱追求那些独具地方风味和民族特色的美食,被作品的新奇所吸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旅游,每到一个地方,除了欣赏那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都会去品尝当地独具特色的美食。

菱子老师的散文作品,多次写到湖州美食,写到她家乡菱湖的美味。她的散文作品,就是具有江南水乡菱湖特色的风味美食,用料严谨,不添加过多的佐料,注重配色,体现水乡独有的风味,那水产的原汁原味扑鼻而来。

地理上介乎苏浙交界的太湖之滨,除了苏菜、浙菜,是否还有一道湖州菜?菱子老师的散文创作在我们面前展现一幅太湖水乡风俗画,飘逸着湖州独有的风味香气。我们期待菱子老师的散文创作更具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以上展示出一些肤浅的思考,谈了一些粗浅认识,就教于菱子老师,就教于大家。请刘莉主编老师指教,请大家多多赐教。

[1]

作者简介

杨盛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