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死男儿张自忠(张宝晶)
![]() |
《敢死男儿张自忠》是中国当代作家张宝晶写的散文。
目录
[隐藏]作品欣赏
敢死男儿张自忠
民族英雄张自忠的名字,在神州大地如雷贯耳。拜谒他的墓地是我长时间的夙愿。尽管我知道他的墓地在重庆市北碚区,也尽管我两次到重庆都因故未能如愿。但我还是来了,我与家人专程向他的墓碑献花并鞠躬。
张自忠,字荩忱。1891年8月出生于山东临清县唐园村,系官宦世家、名门望族之后。中学毕业后,他曾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求学,此间他痛恨列强瓜分中国,立下救国雪耻之志。辛亥革命爆发,他又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秋投笔从戎,在冯玉祥部由士兵逐级晋升为师长,参加过北伐、喜峰口长城抗战。1935年4月被授予陆军中将衔。期间,先后任察哈尔代理省主席兼保安师长、天津特别市长、北平代理市长。
1938年3月,张自忠将军荣任第五十九军军长,率部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并出色完成了任务。他还率部与日寇鏖战七昼夜,粉碎了日军向台儿庄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将日军号称“铁军”的板垣师团击溃,保证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 1938年10月,张自忠晋升第33集团军总司令,11月任第5战区右翼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5月16日在枣宜会战中壮烈牺牲,为国捐躯。枣宜在湖北北部靠西的枣阳、宜城一带。
1940年4月,日军华中派遣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调集重兵和现代化武器,企图将国民政府第5战区主力歼灭。无论参战人数还是武器装备,我方明显不如敌方。
此时张自忠为第5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看到部队士气低落,少数军官甚至还有保存实力不予迎战的想法。于是,他便致书33集团军诸将领,晓之以大义,动之以情理,鼓舞斗志,激励士气。大致内容如下:
“今日之事,我与弟等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路是敷衍……这条路的结果,一定是身败名裂,不但国家因此败坏于我们之手,就连我们自己的生命,也要为我们所断送,这就等于自杀。所以这条路是死路,沉沦灭亡之路……弟等素识大体、明大义,谅自己也绝不肯走这条路。无疑,我们只有走另一条路,就是拼。我们既然奉命守这条线,我们就决心在这条线上拼,与其退到后面还是要拼,我们就不如在这条线上拼得有价值、有意义。我们这一次一定要同敌人在这条线上拼到底,拼完算完。不奉命令,决不后退……万一不幸而拼完了,我与弟等也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四万万同胞父老……我们也不愧做一世军人。所以,这一条路是光明磊落的路,是我们唯一无二应该走的路。我与弟等参加抗战以来,已经受了千辛万苦,现在到了最后的一个时期,为山九仞,何忍亏于一篑,故唯有盼弟等打起精神,咬紧牙根,激励部下,拼这一仗……”
这封信作为“战前动员”,悲壮沉痛、大义凛然、诚挚感人。它虽然是以长官的地位和口气与部下说话,然而在措辞上很有分寸,没有谩骂,也没有哀求,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正气浩然。字字是泪,句句是血。
5月1日,日军向第5战区右翼发起攻击。这一天,张将军命令所属部队在加强戒备的同时,又为团以上军官写了一封亲笔信,勉励大家以死报国。信中说:
“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前线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之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要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之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绝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願与诸弟共勉之。小兄张自忠手启。”
5月6日,张将军面对战场严峻形势,决定破釜沉舟,与敌决战。出发前,他亲笔致书副总司令冯治安。
“仰之我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需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师、179师取得联络,即率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设若与179师、38师取不上联络,即带马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小兄张自忠手启,5月6日于快活铺。”
此信表明张将军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实际上也是他的临阵遗嘱。
5月14日,双方发生遭遇战。5月16日,6000多日军合围沟沿里,南瓜店战斗打响。张将军手下的2000多人驻扎在这里,他们边打边退,被围困在南瓜店的长山山腰。日军以飞机大炮将南瓜店一带轰成一片火海,真可谓“血火交织,长山颤抖”。张将军就在这时被炮弹炸伤。
据当时负伤后幸存的他的警卫员谷瑞雪回忆,他见长官最后一面时张已负伤,他忍不住哭出声来,张却说:“你小子,哭什么?战死沙场是军人的本分。”随后张将军脸朝天异常平静的喃喃自语道:“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很平安。你们快走!”
接着,敌战双方短兵相接,进行肉搏。日军《一位将军之死》中说:“他(一个叫滕冈的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然站起,两眼死死盯住藤冈,藤冈从他射来的目光中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军官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脸上微微的出现了难受的表情。与此同时,藤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起心来,倾全身之力,端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一刺之下,这个高大的身躯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此时是1940年5月16日。”
就这样,一位在抗日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倒在了日军的枪口和刺刀之下,他永远的离开了他的部队和亲人。
张将军牺牲后,长山枪声骤停,与他一块决战的2000名官兵也全部战死。其后,日军开始清扫战场,一个日本军官看到一具身着黄色军装的尸体,断定是位中国军官,并从死者的左胸兜里掏出一支派克钢笔,上面镌刻着“张自忠”三个字。然后,“啪”地一声立正,恭恭敬敬地向遗体行了一个军礼,又忙叫人找来一副担架,将遗体抬往日军39师团所在地。 39师团长村上启作命令军医用酒精清洗张自忠遗体,并包扎好伤口,然后列队脱帽向将军遗体敬军礼。接着命令部下从附近的棺材铺抬来一口棺材,将张自忠遗体收敛入棺,葬于陈家祠堂后的山坡上,坟前插一木牌,上书“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
深夜,日军设在汉口的广播电台中断正常广播,插播了张自忠阵亡的消息,称他为“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
中国军队高层惊闻张将军阵亡,立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其尸体。38师师长黄维刚率敢死队夜袭南瓜店并完成任务。冯治安将军和两名苏联顾问含泪查看了张将军的伤势,发现全身共伤八处(其中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冯将军令军医将遗体重新擦洗做药物处理,给张将军着马裤呢军服,配上将领章肩章,穿高筒马靴,入殓楠木棺材,然后率众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张自忠壮烈殉国,年仅49岁。他不但是整个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军队最高的将领,也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前线牺牲的首位最高军衔的将军。
蒋介石得知张自忠牺牲经过和抢回遗体的消息后,悲痛不已,虽然张自忠并非自己的嫡系,但他毕竟是忠烈殉国的三星上将。而且蒋介石也懂得追悼死者,是为了奖掖生者的道理。于是,他当即表示不但要为张自忠举行隆重的国葬,还要以国民政府的名义明令褒其忠勇,从优抚恤家属。
冯玉祥是西北军的主帅,张自忠系他的老部下。当他得知张自忠阵亡沙场后,与夫人李德全(新中国首任卫生部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一起痛哭流涕,并作诗一首进行悼念:“画眉鸟,满山叫。像什么?哭又笑。哭何人?哭荩忱。笑什么?笑混人。荩忱精忠为国报一死,混人愚昧卑怯自沉沦。”
在张自忠灵柩沿长江运往陪都重庆经宜昌时,上万群众自发接灵,护送其灵柩前往东山草堂停放公祭。运送灵柩的船只到达重庆朝天门码头后,蒋介石、冯玉祥等身着黑衣,上船迎灵,并亲自扶灵执绋,拾级而上,护送灵柩穿越重庆城至北碚暂厝。 5月28日,国民政府在重庆北碚为张自忠将军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蒋介石亲笔题写了“英烈千”的挽辞,冯玉祥的挽联是:“抗战来建最大功劳正气千秋死无遗憾,从戎后半生共患难同仇初雪恸失元良。”
1940年8月15日,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为张自忠将军举行了一千多人参加的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送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挽辞。
张自忠将军殉国时,他的原配夫人李敏慧正在患病。两个月后,当她得知自己的丈夫为国捐躯,沉痛地说道:“张自忠为国战死疆场,我不难过。我虽然是一个妇女,也应当有份。”于是她将子女托付给小叔子张自明,自己在家绝食去世,享年50岁。尔后,她的遗体也被移送到重庆北碚雨台山与将军合葬。有此夫妇,堪称经典爱情。
冯玉祥将军考虑到明朝的民族英雄史可法葬扬州梅花岭,便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张将军忌日时,把雨台山改名为梅花山,并自购梅花,植于张将军墓前。
南宋诗人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象征着一种气节,即便凋零后化作尘土,但香气依然留在人间。史可法、张自忠等何尝不是如此?!
张自忠将军陵园占地25亩,其主体位于梅花山北麓,山不高,也不大,最多只能称作高不过百米,底周不过二三百米的小山包。山上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
进张将军的陵园大门,两侧均为篮球场大小的两个很深的水池。水池之间系一条49米长(将军享年49周岁),10米宽的甬道,两边各栽10棵大小高低一模一样的塔柏,似两排战士在为张将军站岗。
甬道的顶端是一个能容二三百人的纪念广场,广场的东侧系张自忠将军纪念馆,西侧系陵园工作人员办公室,广场的南侧蹲着两个石狮子。北侧中间系张将军三米左右高大的塑像。他一身戎装,头戴军帽,肩挎手枪,腰系皮带,右手拿望远镜,左手背在身后,左腰佩一米多长的指挥刀,脚蹬长筒马靴,目视前方。张将军威武雄壮,一表人才,英姿飒爽,让人立即心生敬仰。 在塑像的基座上,从上到下横刻着三行小字,第一行“民族英雄”,第二行“张自忠”,第三行“1891—1940”。“张自忠”三个字稍大一些。“民族英雄”是国民政府或冯玉祥等人对张自忠将军的盖棺定论,高度评价。他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名垂青史!
张将军雕像背后是开始上山的34个台阶。台阶的两旁呈坡形,各植有绿、紫、红、黄等颜色图案的植物,形似两个硕大对称的花圈。
我拾级而上来到顶端,这里也是一个石块铺地的平台,平台南中间有一堵用石条砌成的八九米长、两米多高、一米厚的灰碣色石墙。正面中间嵌有雪白的三块各一米见方的花岗岩。上面刻有冯玉祥将军于民国三十一年六月十八日手书的“梅花山”三个隶体红色大字。这堵墙东西两端各有一个16级通往墓冢的台阶。
张将军墓冢依山而建,是从山坡上挖出的一块平地。周围用石条砌着半圆弧形的矮墙。平地的南端系张将军与夫人李敏慧的合葬墓。墓成圆柱形,以条石镶边,高3米,围长20米。墓顶用规整的石块覆盖封砌,长满绿苔。
墓前正面立有一通宽1米、厚10多公分、高两米的墓碑,其正面左侧竖刻“民国三十一年”,中间竖刻“张上将自忠之墓”,落款“冯玉祥题”。碑上所有的字均为冯将军手书隶体
碑与坟墓之间,用石条垒着七八米长、一米到一米五高的墙,形似一小段长城,这种造型在墓地我是第一次见。热血男儿犹如万里长城巍峨耸立。这时我耳边响起《义勇军进行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在张将军墓的左前方,与冯玉祥将军书写碑文的那通墓碑并列,有一通宽一米、厚二十公分、高三米的石碑,上面用颜体竖刻其弟张自明撰写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先兄荩忱上将墓表》:
“卢沟桥变作,予兄 荩忱上将,冯翼华北,秉节艰危,虽志吞强虏而平居默然,深念虏虽环伺不得窥其朕也。北平失守,敌索兄急,兄百计隐避,短衣黧面过天津。自明往视,但密语曰:“吾荷国恩,惟有一死抗敌耳,勿以家事浼我。”翌日觇之,则已行矣。洎拜命率师,歼敌累万,转战三年,建纛鄂西。自明率姪辈以往侍,行间为请兄回书,峻拒。踰月,即以力战殉难。闻盖其死敌之志久久不渝终于成仁者,其志定故其行决也。予嫂李闻丧恸绝,誓以身殉。虽勉以抚孤大事,弗恤也,绝粒经旬,卒成其志。二十九年十一月,自明奔丧陪都。越二年,哭吊于宜城南瓜店十里长山予兄捐躯之地。嗣复间关跋履,拯其遗孤而出之。僦居成都以教以养,俾毋阙。呜呼,原隰裒矣,兄弟求矣。以迄于今,星霜四易,乃克摛文镌石表于予兄之阡。呜呼痛哉!”
落款“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五月十六日张自明率姪男廉珍女廉云立石”
316个字的《先兄荩忱上将墓表》,道不尽亲人的思念与哀伤,读来催人泪下。字里行间,张自忠将军义薄云天,精忠报国的英雄形象跃然碑上。
我从张将军坟墓东边沿一条小路走向梅花山顶。这里矗立着两块巨石,其上刻着两首诗:
其一
谁许中原与乱兵?
未死总负报国名。
会有青山收骸骨,
定教鸟兽祭丹心。
其二敢死男儿张自忠,
儒将碧血何雍容!
荩忱虎啸余马场,
赢得烈女嫁临邛。
两首诗的原文与落款均为张自忠手写体。诗为心声。张将军对国家忠诚不渝,无私奉献,舍生忘私的精神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山上下来,我又发现在梅花山的东侧平地绿树草坪之间,有一组反映张自忠和战友们的抗日雕塑。张自忠和20多名如同真人模样的战士,呈现出指挥、射击、投弹、牺牲、跃进等各种不同姿势……雕塑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这些头戴布帽和钢盔的官兵作战雕塑一侧,用一二百块大小不一的红砂石堆积成立体的高低不同、厚度有异的 “1940、5、16”字样。红砂石与身着墨绿色军装的官兵,使得雕塑鲜明生动。
这组雕塑充分展示了张自忠及其领导的33集团军广大官兵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视死如归,保家卫国,英勇抗击日寇的光辉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任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张将军为国捐躯后,在他生活战斗过的许多地方都建有纪念馆、张自忠路。
走出陵园我想,一个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在他牺牲后,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侵略者均给予了高度评价,高度认同,高度尊重,可谓罕见。张自忠将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传承是最有力的礼赞,赓续是最崇高的致敬。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当今,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我等中华炎黄子孙一定要学习传承张自忠将军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宝贵精神,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为国效力、为国尽忠是我们的必然选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