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敕勒歌 (南北朝)乐府诗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敕勒歌 (南北朝)乐府诗集

这首北朝民歌,虽然仅有二十七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1]

【作品原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2]

作者简介

作者:佚名

宋朝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3]

创作背景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

今黄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国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的统治之下。

敕勒,在汉代时称为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狄历、敕勒,到隋朝时称作铁勒。因所用车轮高大,亦称高车。

《隋书》记载铁勒各部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今图拉河)以北、西至里海(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东、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与回纥为最著。

在秦汉时期,敕勒的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它的南边是匈奴,西南是乌孙。

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先后征服了很多部族,当时丁零也和其它周边的部落 一样为匈奴国所统治。[4]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5]

句意

①.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 笼盖四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 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同“现”,显露。

赏兮

敕勒川,阴山下

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从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赞美之情。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

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

“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著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著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时候,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视频

《敕勒歌》南北朝古歌 刘秉义 唱 720HD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