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马克思(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为他在1858年8月—1859年1月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写的序言。1859年6月随同该书在柏林出版。中译本有11种。最早的译文(摘译)载于1919年5月北京《晨报》,渊泉译。以后又有刘曼、郭沫若等人的译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经过重新译校后,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1962年11月版),又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72年5月版)。

内容简介

《序言》中译本约2 800字。扼要地说明了作者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特别是对所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作了概括说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经典性表述,并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从而确立了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从根本上同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马克思进一步剖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革,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按照上述原理,马克思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同上书,第83页)并依此作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本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列宁指出:“这篇序言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列宁选集》第2卷第585页)。

工具书的特点

1、从编辑目的而言,它主要供查考、检索而非通读[1]

2、从编排方法而言,工具书总是按某种特定体例编排,以体现其工具书性,易检性。

3、从内容而言,广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所提供的知识、信息比较成熟可靠,叙述简明扼要,概括性强[2]

视频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相关视频

08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读书时间:《读懂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工具书,绝不像你想的那样简单,人民数字联播网,2020-05-13
  2. 工具书的特征,豆丁网,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