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挑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挑花

挑花,抽纱工种的一种,亦指刺绣的一种针法,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也称“挑织”、“十字花绣”、“十字挑花”。挑花是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

在棉布或麻布的经纬线上用彩色的线挑出许多很小的十字,构成各种图案。一般挑在枕头、桌布、服装等上面,作为装饰。挑花在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地区较广,尤为普遍。 2006年,挑花被国家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源流

史载,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最初产品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等,是农家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装饰居室的。全国解放后黄梅县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普查黄梅挑花作品,搜集了一千多件明清两代诸如头巾、抹腰、围猎之类的作品,由黄梅县民间文化研究专家余娼青先生编辑成一部图文并茂的《黄枷桃花志》

古代黄梅挑花幸存实物年代最早的一件距今有550余年的历史。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黄梅县南部长江边系山发据一座明代嘉靖41年的古墓。墓中女,尸头上搭的一条方巾,上面就有黄梅挑花,因年代久远腐烂严重,这方珍贵的头巾最终没能保存下来,但当年黄梅县文化馆干部余绍青拍有照片资料。照片在县文化馆保存了十多年,可惜“文革”时被红卫兵“抄掉”了。

从世代黄梅挑花艺人口传心授的黄梅挑花史分析,黄梅挑花起源与黄梅南部长江冲积平原上盛产棉花紧密相连。今天,黄梅是国家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有百里棉乡之称,其棉花生历史十分悠久。由于这里的棉花产量大、棉质好(纤维长),黄梅梅乡妇女便用土织布机自纺棉纱自织布,这种,布被称作大布,染成青色后称为元青布。

一开始,妇女们将这种布剪成两尺见方的方巾搭在头上,或走亲访友或下地干活,用于遮阳揩汗,称之为头巾,后来爱美的妇女们发现板色的头巾不好看,便试着在上面挑制花纹以装饰,而有花纹图案的头巾确实比板色头巾好看多了,受此启动,她们便将挑花花纹移植到其他装饰物上去了,久而久之,挑花制品便首先在黄梅农家妇女中流行开来。

品种特色

挑花多为实用品。民间挑花的品种主要有:门帘、帐帘、床沿、被面、荷包、头巾、手巾、枕巾、鞋、帽以及肚兜、褡裢、花带等。

外销商品的品种主要有:台布、盘托、餐巾、围裙、衬衫、靠垫、被套等。

民间挑花多取生动活泼的自然景物和吉祥图案为题材,如凤穿牡丹、双龙抢宝、莲莲(年年)有鱼(余)、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鸳鸯戏荷、迎亲嫁女、福寿三多等。根据绣品装饰部位的不同要求,绣制团花、角花、折枝花和边条花等纹样。

各地域、各民族因风尚习俗不同,挑花各具特色。

四川郫县、茂汶挑花素雅古朴,图案及针法多变化,装饰性强;湖南挑花喜在深蓝黑的土布上挑绣五彩缤纷的吉祥纹样,格调明快热烈、秀丽丰满;湖南隆回的瑶族挑花,形象古朴,精巧细密,花里套花,独具一格;

安徽合肥和望江挑花多采用铺花和纤花针法,严谨细致,以工整见长;陕西挑花自由活泼,不拘一格;北京挑花多表现名胜古迹和古代建筑;温州和上海挑花以花卉和几何图案为主。工艺纯熟的民间挑花艺人可以不描图稿,手追心授,组织图案。

现代挑花在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多种纤维织物为面料,使用棉、麻、丝、毛等各种质地的绣线,并吸收其他刺绣和花边、编结、补花等工艺的特长,提高了艺术表现力。

工艺

挑花的手法多种多样,有单面挑、双面挑;有素色挑花、彩色丝线挑花;也有在同一产品上有挑有绣有补。挑花的图案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经过巧妇们千针万线的描绘,使窗帘、手帕桌布、挎包、衣服、虎头鞋、猫头鞋、背囊等用品上增添了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装饰,令人爱不释手,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

挑花严格按照底布的经纬纹理数丝而绣,其针法以十字挑针为主,每针拉一对角线,两针架成一个斜“十”字,组成基本单位,并以此组合各种纹样。十字挑针只求正面纹样的完整,反面针迹为直线排列。除十字挑针外,还有密针铺花,即紧密铺线,形成的纹样正反两面相同而黑白互变;单针纤花,即单线纹样,正反纹样完全相同。

传承意义

由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生存地域的局限性,花瑶挑花取代了文字成为了记录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丰富我国民间艺术的同时,也成为了我国世界遗产中的一支独秀。花瑶挑花的装饰意味深厚,形象简练夸张,同时又富有传神的真趣。

它以精简的构图和多变的挑花手法,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和本民族人民热爱自然的情怀一一展现在服饰之中。花瑶挑花融合了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自然风貌,创造出一种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风格。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关怀目光正向民族文化投来,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正在如火如茶地展开。花瑶挑花以其独特的形式美和文化底蕴,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为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人文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代表流派

黄梅挑花 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黄梅挑花属挑、补、绣这一民间刺绣的范畴,是在湖北省黄梅县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溯源 相传,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 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1958年,在黄梅县蔡山脚下发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墓葬中,墓中女尸头上搭有彩线挑绣的"福寿双桃"方巾,可以证明黄梅挑花这门民间工艺,最少距今有约500年历史。

黄梅挑花被国内许多民间工艺研究专家称为彩挑。黄梅乡下百里棉区的彩色挑花更为精美,花样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浓郁。当地有俗谚说:"黄梅有女皆挑花。"蔡山、新开、孔垅等地的挑花工艺最为兴盛,女孩刚懂事就跟着妈妈或婶婶做针线活,一直做到出嫁。当地人把不会挑花的女孩叫做"整巴掌",这对女孩是一种羞辱。

艺术特色 黄梅挑花不同于一般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 农家姑娘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按照代代相传的纹样样板,以白色棉线为纹线骨架,配以多彩丝线的十字交叉针法挑制成的一种刺绣。其中针脚为"×"字形的称"十字绣",针脚为"一"字形的称平线绣。

黄梅挑花的图案有团花、边花、填花、角花和花边之别。各纹样造型迥然不同。取材广泛,构思精巧,如团花就有富寿双全祥龙凤呈等;边花有二龙戏珠八仙过海等;填花则有斑鸠石榴、龙舟竞渡等;角花则无一定格式,多以 字、柏叶、莲花为主体,组成三角型图案置于四角;边花多以二方连接为主,大多用作挑花头巾的花边。分述如下:

团花:凤戏牡丹、富寿双桃、四季骨牌花、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鲤鱼穿莲、丹凤朝阳恩哥蟠桃、打骨牌、鹭鸶戏莲、凤追凤、十样锦、喜鹊弹梅、四虎钻山、五彩宫灯等。

边花:送子娘娘、七仙女、七女送子、天女散花、福禄寿禧、二龙戏珠、双狮爬球、二虎出洞、状元游街、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女将列阵、打莲湘、桃园结义、八仙过海、娶媳妇、四凤恋花等。

填花:蝴蝶戏金瓜、斑鸠石榴、莲花骨牌、划龙船、八角莲、瓶插莲花、莲花铜钱心、石榴花、 寿、喜、八卦花、鱼、鸟、人等。

角花: 字花、柏叶花、莲花等。

边花:多用 字、蝴蝶、水鸭、云头纹、如意纹、蚕头尖(小三角形)、茉莉花苞(长六边形)、狗牙齿(锯齿形)、瓜子米(正六边形)等连续组成。

表现手法简练、高度夸张变形、高度程式化、几何化;描绘的对象有龙凤、花鸟、人兽、虫鱼、器具及少量的文字;反映的内容有吉祥富贵的婚嫁、娱乐、戏曲故事等等;挑法上有单面挑与双面挑,用特技针法挑出正反两面一样的图案;品种有近40种,大至被面、门帘,小至香袋、袜带,均为妇女、儿童日常生活穿戴和卧房内的部分用品,也有的是用于男性所需的女工制品,如褡裢、腰带、烟袋,或定情信物。

黄梅挑花作品通过图案、文字等表达人们的情感,寄托人们的理想,一些图案和文字分别蕴涵各种不同的寓意。

1、连年有余,丰衣足食。在黄梅挑花中,“鱼”是“余”的谐音,寓意富足有余。“鲤鱼”是“利余”的谐音,寓意“吉利有余”。有的把“鱼”和“莲”连在一起,取“莲”和“鱼”的谐音,寓意连年有余。“龙”是我国祖先崇拜的图腾,在黄梅挑花中,都以“龙”能呼风唤雨的神话传说,寓意人民征服大自然后,所得来的风调雨顺和丰收。

2、爱情忠贞,婚姻美满。除与其它民间艺术一样用“鸳鸯”寓意夫妻永不分离、相亲相爱外,黄梅挑花还有很多独特的寓意表现形式。如把鲤鱼、喜鹊、鹭鸶视作男性,把凤凰、荷花、梅花视为女性,并以此组合成“龙凤呈祥”、“鲤鱼穿莲”、“喜鹊登梅”、“鹭鸶戏荷”等,寓意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美好生活和美好前景。

在黄梅挑花中,有的作品还干脆用直接叙情的手法,明白无误地表达对美满婚姻家庭渴望的寓意。如“迎亲图”,图上二十多个人物用“S”联成四排,前排为华盖、红灯、彩旗开道,紧接的是三乘大轿,按黄梅习俗第一乘为媒人,第二乘为新娘,第三乘为新郎,殿后的是嫁娶和吹打的乐队,从阵阵锣鼓、阵阵鞭炮的热烈气氛中形象地寓意着人民对爱情甜蜜、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的祝福。

3、驱邪镇妖,富贵如意。在黄梅挑花图案中,大量使用了龙、凤、狮、虎等人们敬仰和敬畏的动物,寓意驱病免灾、平安吉祥、富贵如意、家庭兴旺等。如狮为百兽之王,有至高的降魔镇邪的威力;虎能生威,有旺盛的生命力;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能呼风唤雨;凤代表着吉祥,古时就有“凤不落无宝之地”之说。还有很多寓意吉祥的植物被运用到黄梅挑花中,如莲花,寓意多子;并蒂莲,象征夫妻感情和睦、婚姻美满。

黄梅挑花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的家机布,又叫大布,这种布被染成青色作底,艺人依靠一根针、一根线{七种颜色}在上面交替挑绣各种图案。在图案构成上,黄梅挑花除了有上下、左右对称式(如角花蝴蝶戏金瓜等)、旋转式(如鹭鸶戏莲、凤追凤等)、向心式(如福寿双桃、柏叶花等)、放射式(如八角莲花、八卦花等)以外,有很多表达一定故事情节的图案。

如七女送子、状元游街、穆桂英挂帅、桃园三结义等。这种图案不遵从格律,无一定法规,全凭艺术随心所欲地增减人数针数,但又不脱离民间自然形成的特有程式,而产生了独特的构图效果。一幅图就是一个故事,一幅图就是一段历史,这种极为罕见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所以产生于黄梅,是因为黄梅是一个戏曲之乡。

黄梅挑花是用彩线挑绣,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

在色彩处理上,除极少数用单色挑绣外,基本上都是以彩线挑绣。黄梅挑花以青粗布作底色,以白色作基本骨架,以大红、桃红、水红、浅红为主色,配以橘黄和淡黄,形成作品的暖色基调。其间或点缀些湖蓝、普绿等冷色,使整个作品丽而不佻、暖而不燥,繁复中展现和谐。既加强了色彩对比,又丰富了变化层次。加之作品多以深沉浑厚的宝蓝作底色,工艺的精细,图案的朴质,使整个作品绚丽而庄稳、多彩而清新、沉着而流畅,给人以典雅古朴、圣洁的感觉。

黄梅挑花1938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4年获波兰美展奖牌和奖金,并获波兰社会主义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览纪念章;1956年获首届湖北民间工艺美术展一等奖;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众多湖北工艺品中亲自选其装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改革开放以来,黄梅挑花多次作为国家和湖北地区的工艺品代表作赴国外巡展,受到广大观众、顾客的青睐和各路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誉它为"无声的抒情诗,立体的中国画。

"1990年获“首届全国轻工博览会”银奖;1991年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2006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黄梅县申报的另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也一起入选国家级,使得黄梅县成为当时全国唯一有两项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县。

黄梅县新开镇挑花艺人石九梅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项目传承人。2010年8月中旬,“黄梅挑花”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国家质检总局即将予以批准。同时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和黄梅县海新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共同起草的黄梅挑花地方标准《黄梅挑花生产技术规范》,为组织生产、销售验收提供了依据。

隆回花瑶挑花

简介 花瑶分布在隆回北部海拔1300米以上的虎形山瑶族乡、小沙江镇、大水田乡和麻塘山乡,共有七千余人。 花瑶挑花美轮美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间工艺美术的绝品。花瑶挑花是湖南省隆回县瑶族女子中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手工艺,隆回瑶族因女子筒裙上装饰有艳丽的挑花而被人称为"花瑶"。

溯源 花瑶挑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代以前,花瑶挑花就已兴起。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花瑶祖先"积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唐代魏征在《隋书》中记载:"长沙郡杂有夷蜒,名曰莫瑶","其女子蓝布衫,斑布裙,通无鞋履"。

这种描述与今天隆回花瑶女子的服饰正好相同:交缠五彩斑斓的挑花头巾,上着蓝色圆领衣,腰系挑花彩带,下穿彩色挑花筒裙,腿扎挑花绑带。在她们的头巾、衣领、裙口、绑腿、小孩背带和筒裙等地方都是挑花。除筒裙后片以外,其他地方一般是彩绣。筒裙后片则是在藏青色的直纹面布上用白线挑出各种图案。

由于筒裙后片面积较大,大小一般长100厘米左右,高50-60厘米之间,故其挑花图案题材最丰富,主题最突出,反映的文化意识也最鲜明,是隆回花瑶挑花中的精华。

花瑶没有文字,挑花便成为记载该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被中国美术馆、民族博物馆列为珍品收藏,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称其为"世界第一流的挑花"。1994年花瑶挑花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获得铜奖,2003年又获"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大展"金奖,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因此被湖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 艺术特色 花瑶挑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形态多样,有上千种之多。主体图案的题材可分为四类:一是动物类,以蛇、龙、鸟、鹰、虎、狮最为常见。二是植物类,以花草树木为主;三是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类,主要表现瑶族先祖抵御外族侵略的历史故事;四是日常生活类,如反映花瑶传统习俗的"对歌定情""打蹈成婚"等。

花瑶挑花主体图案的材料都用平粗深蓝布作底,白色粗线挑成,花纹古拙粗犷。以布的经纬纱交叉呈"十"字形为"坐标",对角插针成"×"形,通称"十字花",或作"一"字形。基本上是几何图形,它的基本形式是几根平行长线并列,其中有在双根平行长线之间加横线而成若干方格的,有折作"U"形的,有作单线或双线菱形的,有大方格套小方格而呈"回"字形的,有作多根直线交叉成网状的,等等。

各种形式中间如有较大空隙时,即挑小花填满。小花常见的有:×、#、十、口、回、V、和小圆点、旋涡等。

花瑶挑花的花纹种类很多,使用最多的纹样有:太阳纹、万字纹、灯笼纹(也叫南瓜纹)、铜钱纹、牡丹纹、蕨叶纹、勾勾藤等。还有一种用得最多的被称为"干杯约"的像花的纹样(汉语叫花路岩),这是模仿生长在岩石上的一种生物菌体的图案。据说,每到年成好时,这种花路岩石的图案特别显露。花瑶姑娘便把这种美丽而又预示吉祥的图案做为挑花的一种基本纹样。

花瑶挑花工艺非常精致,挑花时行针的长短、用线的松紧,均需一致。繁密处针针相套,不现底色,简练处仅一支花,几条线。在主体图案两边,配以用红、黄、绿等七彩丝线挑绣的彩色花饰。整件挑花画面黑白分明,疏密有致,动静相济,色彩对比鲜明,"远看颜色近看花",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花瑶挑花在工艺上独具一格。与机绣、湘绣截然不同。不用描绘设计,也不用模具做刺绣架,全凭挑花女灵巧的双手和娴熟的技巧,以自己心中的构图和对美的理解,循土布的经纬线进行徒手操作。花瑶姑娘从七、八岁起就在长辈的口传身授下学习挑花,需几年功夫才能掌握基本的挑花技艺。每位姑娘将绣品针线随身携带,利用劳动的间歇时间进行挑花,吊脚楼前,溪边石上,古树林里,到处都可以见到成群结队的挑花姑娘们。有人曾统计过,一件筒裙挑花约有30多万针,累计需180余个工日才能完成。

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均在花瑶挑花中有生动形象的表现。如“乘龙过海”、“盘王升殿”、“朗丘(瑶语,意即头人)御敌”等。 “乘龙过海”中的盘王,头带三尖神冠,英姿焕发,骑在龙背上。骄龙昂首,腾云驾雾,呼呼生风。盘王冠发飘逸,上下群龙朝贺。盘王头顶的太阳与蛟龙头部的鸾鸟飞舞,使整个画面造成一种飞腾流动的感觉,非常形象生动,有很深的历史内涵。“盘王升殿”中的盘王则头带王服,端坐殿中。

宫殿是瑶族典型建筑,风格独特。翘檐宫殿上横书“寿”字,寓意永久。寿字左右挑绣富贵花,两边插旌旗,迎风飘扬。盘王头像两边绣有竹子,殿柱两边绣有双龙。整个图案造型稚拙,表达了经常遭受杀伐、生活贫困的瑶族先民祈求平安吉祥,兴旺发达的美好意愿。“朗丘御敌”则是以写实的手法,直接表现瑶族将士守卫家园,英勇杀敌的场面。朗丘骑在马上,头带神冠,身着铠甲,手执羽箭,马下有来犯者的首级。这幅图案既是对历史的记载,又是对英雄的讴歌,也是对先祖的崇敬。

花瑶挑花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在许多以动物和花瑶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挑花中,充分反映了花瑶民族的宗教信仰、独特的节庆和婚嫁习俗。在大量以动物为题材的花瑶挑花中,蛇图案最为丰富,有盘蛇、交体蛇、昂头翘尾蛇、无尾双头蛇、蛇缠图腾蛇等,多达上百种。且蛇的形态各异,充满奇思妙想。如训子蛇、比势蛇、吐信蛇、群蛇聚首、双蛇戏珠等,花瑶挑花对这些蛇都赋于了灵性。

这是因为花瑶长期生活在山深林密,湿热多蛇的环境中,对蛇的习性十分熟悉,而蛇又具有游水、上树、钻地、长寿、耐饿等能力,是早期人类力所不及的,因而视之为灵物,成为花瑶部落的图腾,有类于汉族对龙的崇拜。

"对歌定情"、"打蹈成婚"是花瑶挑花中的珍品,表现场景宏阔、人物众多,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花瑶独特的风俗。可惜的是,由于这些挑花技艺难度很大,已濒临失传,留存下来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幅作品,已难得一见。

花瑶挑花脱形写神,简炼传神,以少寓多,主题鲜明,极富装饰性。在造型上大胆地夸张,大胆地取舍,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从自然物中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情真意浓的神似形象,体现出丰富的神韵,产生出违理合情与谐美怪诞趣味,表现出朴实的美感。

瑶族妇女在绣挑动物时,常在动物体内再绣以小动物和花草,如在一只母虎体内又绣有花草和小虎。或问为什么要这样挑花?就会得到风趣而朴实的回答:老虎要怀崽,还要吃东西,这样绣出来的才是只活老虎。这种解剖思维的方式大胆而浪漫。

花瑶挑花将不同视觉的物象做奇妙的艺术处理与组合,构图均衡或对称。如用树木花草变化的图案组合并按几何排列做主体图案,显得整齐大方;有时在一块绣片中要挑几十种花纹,自由、不规则地组合成主体图案,或花中藏花,或把几只鸟、昆虫等自由组合成花;或几只鸟共一个翅膀。这样的精巧构思,使整个图案具有丰满富丽的充实感,形成热闹气氛,使主题得到充分揭示,并获得良好的装饰效果。

花瑶挑花不但讲求实用,而且更追求色调装饰美观。"远看色彩近看花",她们喜欢用强烈的刺激色彩,鲜红色的头饰笠(瑶语称"派特典")和头巾(瑶语称"笑童"),深蓝色的上衣(夏装为雪白色),五彩缤纷的腰带(瑶语称"特档"),灰白色的统花裙(瑶语称"顿")前沿以两叶红艳艳的裙边(瑶语称" 补")接连映衬,墨色的的绑腿(瑶语称"扣烘"),使整个服饰形成黑白相间、冷暖协调、鲜艳夺目,令人感觉到花瑶女子把所有的色彩匀称地打扮在自己身上。若头饰笠和统裙以灰白色为主,色彩暗淡,那是守孝穿戴的服饰。

望江挑花

简介 望江挑花是流传在望江县境内的一种家庭手工技艺,源于唐代,用麻与发为材料,制作祭祀供品。至晚唐始用本地棉花为原料制作,用于生产衣饰及家庭器用装饰制品,并逐渐形成每家每户女性必须精通的手工技艺。

望江挑花以其构图精美、正反成趣、内涵丰富、美观实用而为望江人民所喜爱,世代相传,保留至今。

望江挑花在传承发展中逐步形成挑、钻、游、织等四种针法技艺。构图元素取材于生活,除各类几何图形外,常见的植物有藤蔓、花果、茎叶:如梅花、竹叶、牡丹、金瓜、莲花、菊花、石榴、柏枝、栀子花等;常见动物有蝴蝶、蜜蜂、孔雀、喜雀、鸳鸯、松鹤及十二生肖等。其他如太极、八卦、宫灯、日、月、星、云、山、水、舟、船及如意、元宝、金钱、寿字、福字、喜字、吉羊、平安等各种文字。其他还有各类人物的生活、生产、游戏,及喜庆、图腾、宗教等活动。

望江挑花三分传承,七分创造。有规有矩,千变万化。象形与会意、单独或组合、花中套花等,表现形式多样。望江挑花制品细腻精湛、色泽淡雅,曾三次被选入北京,成为人民大会堂显目的艺术饰品。又多次在各种交易会、博览会上获奖,声名远播。

望江挑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是望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溆浦花瑶挑花

简介 花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人口12000余人,居住在雪峰山东北麓的溆浦和隆回接壤处,海拔1300米的崇山峻岭之中。挑花是花瑶人世代相传的民间工艺。制作时,花瑶妇女以靛青色土布为载体,用挑花针通过数针法,将白色或彩色纱线挑入其中,制作而成。花瑶妇女们从小学习挑花,用以制作终身的服饰。

花瑶挑花的图案,分彩色和黑白两类,多为连续图案和对称图案,题材有山区常见的飞禽走兽、树木花草,有日月星辰、山川河岳,也有瑶族的民族图腾、神话故事。想像丰富,构思奇巧,更有深刻的内涵。新娘出嫁时,要将挑花制作的嫁衣,放在一块竹篾编织的大晒簟上,由母亲、姑嫂为她着装。新娘头戴的橙红色大盘,象征太阳;大盘中间的头带象征月亮;周围是饰物象征星辰。裙子上的6对红色和12对黄色横纹,代表远方的长江和黄河;各种小图案则分别体现河流、山脉、田园和村庄。花瑶人用巧夺天工的挑花,展示出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世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花瑶挑花已成为旅游产品进入市场。

罗泾十字挑花

简介 黄道婆棉纺织技术的广泛传播,在江南及罗泾镇形成广种棉花、民皆纺织的习俗;较之上层达官显贵使用的丝织品加绣花,土布挑花更符合平民百姓层面广泛的衣着要求:民间久有在土布制衣上配以花样纹饰,以色线“游花”,后随布之“势流”挑十字形成图案,这便是“罗泾十字挑花”。据传说推算,应为明末清初,距今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罗泾十字挑花,将花挑于土布所制的衣物或帕巾之上,作为“兜头手巾”、“系身钩”、“肚兜”、“布裙”、“鞋面”的纹饰,尤以“兜头手巾”和“系身钩”为多,在江南水乡渐有不挑花不能用之势。据田野调查记录,“兜头手巾”底色有别,一般老年妇人常用深色土布“兜头”;姑娘、妇女用白色,新媳妇必用绿色,上面的花样纹饰均为黑色;“系身钩”之图样挑于顶面的两个侧角,挑花之线不拘一格。生活中,此两物又是姑娘的备嫁品,既用于“压箱底”,又借此展示新娘“手巧”的程度。加上“系身钩”还是“还疼”礼品,所谓“还疼”,是对给新娘见面礼的长辈表示敬意的习俗。  

在刺绣制作上,罗泾十字挑花看似简单,却要求颇高。既要求正面全部用十字形成花样,反面也要形成均匀点状,基本针法有“行针”、“绞针”、“蛇脱壳”等。罗泾十字挑花的图案,历经长期衍展,形成独特的表现程式,有着数十种独立纹样,例如:“蝴蝶花”、“鸟花”、“荷花”、“腰菱花”、“柏枝花”、“八角花”、“一根草”、“攀藤草”等等。由这些独立纹样的元素构成丰富多彩的整体图型。十字挑花的画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自然景色、有传统祈福禳灾题材的花样、也有传说故事的描述,更有心中意愿的体现等。

民间女子小技,物不希而难贵,也难登大雅之堂。故在乡史里志中无文字记载;经广泛传播,仍旧是头顶脚面比比皆是。因此,既不能否认巧手女子所织就的璀璨传统,又抹不去世代农家妇女的智慧创造。罗泾十字挑花,以土见长,凝聚着本土文化的积淀,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实属凤毛麟角。难能可贵之处,申报方己收集到几十件“挑花”实物,也找到了十多个能织善绣的传人,其中少数人还能演示兼讲授技艺,己进行办班,并筹措举办艺术展。

兴化青布挑花

在兴化,很早就有姑娘家一懂事就跟着家中妈妈、奶奶,门上婶婶、大妈,亲戚中的姨娘、姑妈之类,学做针线的传统习惯。这针线一拿上手,就丢不开了,并且要一直做到姑娘出嫁。因而,姑娘在娘家做的最后一件针线活儿,多半是自己的嫁衣。在这众多的针线活当中,青布挑花便是其中重要的技艺之一。一个姑娘家如果不会青布挑花,与旁人比起来自然就逊人一筹,就是嫁到婆家去,在婆婆面前也就似有欠缺,头不能抬得那么高呢。

青布挑花从技法上讲,它不同于一般的刺绣。一般而言,刺绣注重的是“绣”,而青布挑花注重的是“挑”。待字闺中的姑娘,多半在自家织造的藏青土布上,依照代代相传的花纹纹样进行挑花作业。挑花的针法为“十字交叉”法。其中针脚为“×”字形的,称之为“十字绣”;针脚为“一”字形的,则为平线绣。青布挑花在“挑”法上,有单面挑和双面挑两种。不言而喻,单面挑与双面挑相比要简单许多。双面挑,则是用特殊针法,挑出正反两面都一样的图案。

青布挑花,包括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等,其图案有近40种之多。这些图案,挑绣在被面、门帘、窗帘等大一点物件上的有,而像香袋、袜带、方巾、围裙等女性用品上则更为常见。当然,这样一种独特的挑花技艺,其用品也是不会排斥男性的。像褡裢、腰带、烟袋之类,皆可绣上花案。这当中,年轻姑娘最喜欢绣的,则是给自己意中人的定情信物。哪怕是一方手帕,也要绣上个并蒂莲,以表心迹。

前面已经提及,青布挑花所用的布多为自家织造的,俗称“家机布”。被染花的家机布又叫“大布”。这种布被染成青色作底,挑花的人,靠手中的一根针、一根线,在“大布”上交替挑绣,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这里所用的针,和通常的绣花针并无二致。所用的线,是白线。挑花的人,用针将白线挑在“大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较强的立体感。挑花时,行针的长短,用线的松紧,均须一致。挑绣至繁密之处,讲究的是针针相套,不露底色。而简省处,则可能仅有一朵小花,几根线条,亦需要用针到位,线条流畅,绝不能拖泥带水。

青布挑花往往会在主体图案两旁,配以一些陪衬彩饰。这些彩饰,多用红、黄、绿、蓝、青、紫、橙七色丝线挑绣而成,起到丰富整个绣品的效果。让绣品色彩斑斓,对比分明,疏密有致,动静相宜,呈现出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兴化青布挑花,在构图造型上,体现民间艺人的大胆追求,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概括,大胆取舍之后再进行夸张性处理,从而使整件绣品简练传神,极富装饰性。既有青铜纹饰的高古,又有秦砖汉瓦的粗犷;既有宋瓷的典雅,又有剪纸的简洁;既有苏绣的细腻,又有织锦的华美。藏青的布与绵白的线,在“大布”上创造出了如此的多姿多彩,如此的质朴素雅,饱含着特定的地域风情和民间气息。

这一特殊的民间技艺,所展示的是兴化女性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然而,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时代和社会的变革,这一起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的古老工艺,目前因传承断代,材料匮乏,制作困难,已经处于濒危的边缘,需得到保护和抢救。

[1]

参考文献

  1. [1] 携手苗族挑花非遗 武汉纺大团队助力乡村振兴”],荆楚网发布时间:2021- 08-3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