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拜谒龙华烈士陵(韩贯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拜谒龙华烈士陵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拜谒龙华烈士陵》中国当代作家韩贯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拜谒龙华烈士陵

拜谒龙华烈士陵园

龙华松柏傲然立,神州驰骋英雄气。

号角一响震乾坤,豪杰四起战熊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壮士无悔赴刑场,化作丰碑照后裔。

春末夏初的一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我来到了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陵园里,英木苍苍,鲜花铺地。苍翠的松柏昂首挺立,展示着威武不屈、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那如火如荼、娇艳欲滴的花儿红的似血、白的如雪簇拥在陵墓的四周,几只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似为忠魂起舞。杜鹃在枝桠间起劲地叫着,好像在替长眠的英灵问候我的到来。祭扫先烈的人把手中的花束缓缓地放在烈士墓前以寄托深深的哀思。凄凉悲壮、如泣如诉的歌声一直在陵园上空回荡,仿佛穿越了时空,让人一下子回到了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我在一排排纪念碑前驻足、凝望,敬仰先烈们的坚贞不屈和浩然正气;在巨大的无名烈士墓前伫立、沉思,心潮澎湃、潸然泪下,缅怀他们舍生忘死、杀身成仁的革命情怀;在庄严肃穆的纪念馆里凭吊了罗亦农、赵世炎、蔡和森、孙炳文,感受先烈们的赤胆忠心和一腔热血;在狭隘阴森的牢房里目睹了拥挤的上下床铺,深信先烈们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无比执着和对正义事业至死不渝的追求;在恐怖的审讯室里看到了各种令人发指的刑具,想像先烈们的刚铁般的革命意志与铮铮铁骨;在栩栩如生的主题雕像前,我心潮难平、感慨万千,被先烈们气吞山河、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深深震撼。

1927年至1937年,国民党当局在此相继关押近万名革命志士,公开或秘密杀害近千名共产党人,包括杨殷、彭湃、陈延年、陈乔年等一批党的早期领导人以及“龙华二十四烈士”。

1950年4月,在当年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刑场之一(现已是龙华烈士陵园的一部分),经住民提供的线索,挖掘出18具完整的遗骸和数具头骨、身骨及肢骨不全的遗骸。有些骨肢上还套着手铐、脚镣,还挖出一些烈士遗物。其中有件尚未腐烂的毛线背心,经多方辨认,认定是“左联”五作家之一冯铿的遗物,从而确认挖出的正是龙华二十四烈士的遗骸,其中有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女)这些著名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都死于一场国民党反动派的集体屠杀。碑后有一株枯树,20年之后的树干上依旧弹痕累累……。龙华二十四烈士平均年龄才二十六岁,年龄最小的欧阳立安才十七岁。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他们闪光的青春戛然而止,永远定格在1931年2月7日。

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愤然写道:“忍看朋悲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低眉吟罢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这正是鲁迅先生对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五位“左联”作家朋友的深切纪念和对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暴行的抨击与控诉。鲁迅先生还曾说道:“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还有屠场,我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先生是有感于在黑暗中凋零的二十四个绽放的生命,那刻骨铭心的长久悲痛致使他不忍去龙华。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这是当年革命党人在龙华监狱的墙壁上留下的一首狱中诗,表达对英勇不屈、慷慨赴死的烈士们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毛主席说:“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夕阳西下,残阳如血,我怀着沉痛的心情告别了先烈们。回去的路上,思绪犹如大海的波澜久久不能平静,烈士们大义凛然、从容赴死的悲壮画面一直在脑海里徘徊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试看今日之上海乃人民之天下,群魔乱舞的旧上海已成历史云烟,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大肆杀戮共产党人的国民党反动派早已退守台湾小岛,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若先烈在天有知,定会含笑九泉。

今天,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朋友,你可以坐上高铁去饱览祖国的壮丽河山,可以漫步在公园里赏百花竞艳、听群鸟歌唱,也可以携手亲密的伴侣在花前月下演绎情人的漫,也可以跟朋友们在闲暇之余坐在咖啡厅里,一边海阔天空一边品尝咖啡的美味。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充满阳光,多么惬意多么详和。然而,这些平凡的事情对于中东对于加沙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多么奢望而又遥不可及的事啊。在那炮火连天的地方,每天都有鲜活的生命死在断壁残垣中、亡于枪炮下。相反,我们有强大的祖国,我们头顶上的天空永远是那么的蓝,我们脚下的土地永远是那么的宁静,我们有幸生在华夏、活在盛世。朋友,请意识到这就是幸福吧!我们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有什么理由不热爱我们的国和人民?有什么理由不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朋友,你可曾想过,没有牺牲何来强大的祖国,没有牺牲何来幸福生活。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用宝贵的生命替我们冲锋陷阵、负重前行。今天,我们更加怀念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以身许国、救民族于水火的仁人志士。

生也千古,死也千古,中国民族自古英雄无数。

丹心碧血为人民,人民代代怀先烈。

血雨腥风龙华地,忠魂荟萃砺后人。

安息吧,最可爱的人!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你们血染的风彩。[1]

作者简介

韩贯明,男,河南省禹州市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