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手的精神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为何当代人沉迷于用手点按手机屏幕?

为何电影中的僵尸走路时双手总是向前伸直?

为何手必须保持忙碌,而“游手好闲”成了一种罪恶?

从宗教仪式到流行电影,无处不在的手与我们的精神生活究竟有何关联?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手的使用史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达里安·利德

穿越医学 、艺术史、流行文化多个领域

书写手的趣味文化史

《泰晤士报》《卫报》等权威媒体共同推荐!

※达里安·利德是英国著名作家和精神分析师,被《卫报》誉为“当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从拉康派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揭示了人类心灵的各种面向,兼具深刻透彻的分析与生动优雅的文笔,是了解当代精神分析与精神医学的理想入门读物。广受包括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在内的著名作者称赞。

※本书是利德围绕手书写的一段趣味文化史。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跨越临床医学、艺术史、流行文化等多个领域追寻手的踪迹,往往通过解读一部电影或一篇故事的细节,探索手丰富多样的形象背后隐藏着的关于我们内心,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存在的真相。作者通过这段历史最终要唤起的是对我们当代人生活与精神状况的反思,在手的忙碌中包含了我们的各种焦虑、躁动与不安。

※本书系明室推出的达里安·利德系列作品的其中一本,这不仅是这位知名精神分析师书第一次被系统翻译为中文,也极好地填补了相关类型书籍的市场空缺。

为何当代人沉迷于用手点按手机屏幕?为何电影中的僵尸走路时双手总是向前伸直?为何手必须保持忙碌,而“游手好闲”成了一种罪恶?无处不在的手与我们的精神生活究竟有何关联?从婴儿的游戏到成人的社交,从古代的宗教仪式到现代的数字生活,手忙碌的身影无处不在,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手的使用史。改变的是手的使用方式,不变的是手对于人类存在的巨大影响。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师达里安·利德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临床医学、艺术史、流行文化等领域内纷繁材料的生动分析,书写了一段关于手的趣味小史。这段手的精神奥德赛最终通向了我们自身存在的真相:既折射出个人内心深处的躁动与不安,也反映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化逻辑。手的精神意义与我们现代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名人推荐

“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卫报

“一段引人入胜的沉思,展示我们的手对于理解我们自身与我们的世界是何其重要。”

—— 《泰晤士报

作者简介

达里安·利德(Darian Leader)

英国作家、精神分析师,弗洛伊德分析和研究中心的创始成员,同时也是英国精神分析学院院长、罗汉普顿大学荣誉客座教授以及弗洛伊德博物馆信托人。现执教于利兹城市大学,同时也在布鲁内尔大学讲授精神分析专业的硕士课程。

著有《人为什么会生病?:精神如何影响身体》《手的精神史》《摇摆之心:理解躁郁》《疯狂是什么》等作品。

邹宏宇

香港城市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英国心理学会会员。

书评

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我们要通过手来做很多事情,比如进行自我的表达,获得外界的东西。

手会通过大脑的指挥操纵来进行动作,很多事情都必须通过手部的活动来进行,而这些都反映着我们的意识和情绪,以及深藏于内心的某些欲望和想法。


比如我们现在最常用的就是用手来刷手机,不停地点开一个个信息框,不停地消掉一个个信息提示,不停地刷新闻……似乎停不下来。这是我们的大脑产生了“上瘾”机制,通过手部活动来实现大脑的奖赏。

比如我们买买买之后又责怪自己“控制不住手”,其实控制不住的是我们内心的欲望,想要通过购物来满足内心的某些需求。

比如当我们跟别人谈话时,有些人会不自觉地双手抱臂,这是一种防御和进行自我保护的心理状态反应。

比如我们经常习惯将手插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除了保暖和耍酷的作用之外,更多的是寻求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的心理安慰。


比如很多孩子,包括我的孩子,每当出门在外时,总要紧紧地拉住大人的手,这是他们寻求安全感和对父母依恋的一种心理表现。

而热恋中的恋人们也会紧紧地牵紧双手,互相依恋。如果当两人不再牵手,也许就暗示着感情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或是爱情的激情已经消失。

再比如说,如果我们的双手被绑起来,内心就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和恐惧感。双手如果失去自由动作的权利,便失去了控制感和安全感。被绑住的手也会努力挣脱绳索,这是一个控制与征服的博弈。


婴儿刚出生会有一些天生的本能的身体反射活动,比如允吸反射、抓握反射。做妈妈的人也许会发现,当我们把手指或一些物品放到婴儿的手掌中,他的手指会自动地收缩,抓住物品,这就是抓握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本能反应。

为了生存,婴儿对母亲的依赖是天生的。有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人类过早地与母亲的身体分离,很多本能反应,比如抓握反射,都是一种重新获得过早断奶的补偿以及与母亲联结的努力。


但放手并不是天生就会的动作,而是婴儿在后天需要通过学习才掌握的动作。要让婴儿放开某样东西,需要大脑指挥身体进行一系列的肌肉反应,这对婴儿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止对于实物,对于一些虚幻的东西,比如感情,以及其他一些我们无法获得或控制的事情,人们会说要“放手”“放下”。但是,放手往往很难。放手为什么那么难?原来抓住东西不放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天性,这种动作会牵涉到心理活动。

精神分析认为,人会追求一种“知觉同一性”。人天生会追求控制感,控制感能让我们感到安全自主,控制感在身体上的主要反应动作便是用手抓住东西。


中国人有个传统就是让出生满一周岁大的孩子进行“抓周”,以此来判断他对什么感兴趣,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许这是一种朴素的对人的精神活动反应的心理测试。因为孩子用手去抓住什么就反映了他对这样物品所代表的东西有天然的偏好或是特长,人们也就相信这预示着他将来会偏向于这方面的接触和发展,在这方面会有突出的长进和成就。

这些都是通过手部的运动来窥探心理活动和内心欲望的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某个身体部位在寻求满足的同时总是伴随着手的动作,比如吸吮、抓咬。这是内心驱力的一种体现。

手的动作的确会出卖我们的内心。比如当人紧张时,双手也会跟着紧张,不止手心会出汗,还会不自觉地紧紧握拳,或是想要捏紧一些东西。

当我们不知道如何面对一些人或事的时候,会忍不住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手上,或是抠手,或是用手去做些什么事情,甚至会伤害自己的手,似乎通过这些外部的刺激就能掩饰或缓解自己的紧张无措,或是减轻一下内心的痛苦焦虑。


人类的很多想法和情感会通过一些约定俗成的手部动作来表达,手也成为内心世界的外部具象化表现。比如,举起双手表示投降,伸出手指指向别人表达着一种攻击性,伸出中指表示辱骂,向上举起大拇指表示赞扬,向下则表示一种藐视。

有趣的是,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有很多跟手有关的成语,作为对人的特性和内心的一种描述,其实都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心理分析。比如:心灵手巧、毛手毛脚、游手好闲、大显身手、妙手偶得、手足无措、爱不释手、心慈手软、得心应手、心狠手辣……

如此看来,原来我们的一双手真的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也代替我们跟外界进行交流,表达想法和意愿。


在《手的精神史》一书里,英国精神分析学家达里安·利德从精神分析、历史、艺术、哲学等角度,对手进行了分析论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自我与人类行为与文明历史的全新角度,也让我有了以上的这些观察和思考,很有意思。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