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戛纳电影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戛纳电影节(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译作康城国际电影节、坎城国际电影节,创立于1946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之一,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与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为“金棕榈奖”。

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宗旨在于推动电影节发展,振兴世界电影行业,为世界电影人提供国际舞台。戛纳国际电影节在保有其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也一直在进步发展,致力于发现电影行业新人,为电影节创造一个交流与创作的平台。

戛纳国际电影节在每年5月中旬举办,为期12天左右,其间除影片竞赛外,市场展亦同时进行。戛纳国际电影节分为“主竞赛”、“一种关注”、“短片竞赛”、“电影基石”、“导演双周”、“国际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等单元。

2018年5月,戛纳国际电影节入选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

2020年6月3日,戛纳国际电影节举行发布会,公布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官方入围电影作品名单,这些电影将被冠以戛纳国际电影节徽标。

基本介绍

单元设置

戛纳国际电影节分为“主竞赛”、“一种关注”、“短片竞赛”、“电影基石”、“导演双周”、“国际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等单元。

有两组评审团分别评审长片和短片。主竞赛单元评审团由各国电影文化界人士组成,其人选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影评人、配乐作曲家等,其中一名担任评审团主席;非竞赛单元以提拔新人为主,其中导演双周单元和一种关注单元发掘了不少颇具潜力或业有成就的导演。

主竞赛单元

主竞赛单元是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主要的竞赛单元,也是决定“金棕榈奖”等主要奖项归属的评奖单元。

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单元诞生于1972年,与主竞赛单元的大师云集不同,这个单元旨在介绍国际新晋影人带来的原创性和不同的作品。

导演双周单元

导演双周单元被称为导演专业单元,1968年由法国新浪潮电影主将特吕弗在戛纳创办。1969年,革新过后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接纳了导演双周单元。导演双周单元由法国导演协会主办,是戛纳国际电影节最纯粹、最具创新意义和探索精神的一个单元。

国际影评人周单元

国际影评人周单元诞生于1962年,是戛纳国际电影节引入“法国全国评论家协会”的力量后创立的第一个次生单元,被称为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大女儿”。国际影评人周单元为期10天,比主竞赛单元提前一天结束。国际影评人周单元设有单独奖项,包括国际影评人周大奖、最佳剧本奖(SACD)、发行支持奖(ACID)等。参加该单元展映和竞赛的影片必须是导演执导的首部或第二部长片或短片,类似于其他电影节设立的“处女作奖”。

短片单元/电影基石单元

短片单元是戛纳国际电影节官方正式竞赛单元之一,电影基石单元是1998年由主席吉尔·雅各布创立的学生作品单元,它们“共用”同一个评审团。[1]

奖项设置

主竞赛单元奖项

最佳影片金棕榈奖(Palme d'Or/Golden Palm Award)

金棕榈奖是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创立于1957年,一般仅颁发给一部电影作品。金棕榈奖与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均为电影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 金棕榈奖的前身为金鸭奖,即国际电影节大奖,从1946年第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始设置。因其奖杯为金制棕榈枝,故称“金棕榈奖”。

1953年,日本导演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是亚洲电影第一次获得金棕榈奖;1993年,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是华语电影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获得金棕榈奖。

评审团大奖,又名评委会大奖,是戛纳国际电影节仅次于最高奖项金棕榈奖的二等奖。于1967年设立,在此之前评审团特别奖(Mention Speciale/Special Jury Prize)是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二等奖。

评审团奖,又名评委会奖,是戛纳国际电影节仅次于金棕榈奖和评审团大奖的三等奖。于1969年设立。

评审团特别奖,又名评委会特别奖,属于非常设奖项,是个别评委争取的特殊奖项。1951年至1966年,评审团特别奖是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二等奖。1967年,二等奖改为评审团大奖,评审团特别奖取消。20世纪90年代,评审团特别奖曾出现两次。

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剧本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

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无主角、配角之分,最佳编剧奖(最佳剧本奖)无原创、改编剧本之分。

其他单元奖项

终身成就金棕榈奖(Honorary Palme d'Or/Honorary Golden Palm Award)

终身成就金棕榈奖是戛纳国际电影节颁发的终身成就类奖项,旨在表彰全世界对电影艺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电影人。

最佳短片金棕榈奖由电影基石单元评审团针对入围短片单元的数十部作品评出,这些作品的长度通常都在20分钟以内。

一种关注大奖,是一种关注单元最高奖项,于1998年设立。自2005年起,法国的“安盟-甘”集团(Groupama-Gan)每年向这一奖项的获奖者提供3万欧元的奖金。

电影基石奖(Cinéfondation Prizes)

戛纳国际电影节每年从来自世界各地电影高校的报名的两千多部短片和众片中挑选出参赛作品,旨在发现和提携新的血液。评审团将评出电影基石单元的一二三等奖。

金摄影机奖是针对于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所有单元,包括“主竞赛”、“国际影评人周”、“导演双周”、“一种关注”展出的长片处女作进行评选的奖项,类似于其他电影节设立的“最佳处女作奖”。

酷儿棕榈奖(Queer Palm Award)

与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泰迪熊奖”(Teddy Bear Award)、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酷儿狮奖”(Queer Lion Award)相类似,戛纳国际电影节自2010年起设立专门的LGBT同志电影奖项。酷儿棕榈奖针对戛纳国际电影节期间所有单元展出的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人相关主题的影片,由独立的评审团进行评选。首届获奖者是格雷格·阿拉基执导的美国电影《大爆炸》。

金马车奖是导演双周单元的终身成就奖,于2002年设立,由法国导演协会评选,目的是表彰“纯粹的电影天才”。奖项名字来源于法国电影宗师让·雷诺阿的杰作《金马车》。[2]

最佳纪录片金眼睛奖

特别大奖

技术大奖

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不属于戛纳国际电影节官方颁出的奖项,而是由“国际影评人协会”(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Presse Cinématographique)主办。该机构于193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创立,比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历史还要悠久,目前拥有世界上5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成员。除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外,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华沙国际电影节等也都常设有“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协会评选出的最具有进取意义的电影作品。

国际影评人周大奖由国际影评人周单元评审团评审,是戛纳国际电影节最早揭晓的奖项。

天主教人道奖的特别之处,是其通常由6名信奉天主教的电影人、媒体人组成的评审团选出,颁发给“通过关注人类自身的苦难、失败以及希望来揭示人性神秘的深度同时又拥有艺术价值”的作品。除了戛纳国际电影节之外,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等著名国际电影节也会每年颁发这一奖项。自1978年设立以来,天主教人道奖的获奖影片大多来自欧洲国家。

历史沿革

创办初期

20世纪30年代末,法国有感于当时德国、意大利高涨的法西斯主义气焰。1936年,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大力运作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拍摄当年的柏林奥运会;1938年,德国纪录片《奥林匹亚》(Olympia)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夺下最佳外国影片“墨索里尼杯”。于是法国公共行政及艺术部部长尚·杰伊(Jean Zay)接受菲利普·艾蓝杰(Philippe Erlanger)的建议,决定在戛纳创立新的国际电影节,全名为“国际电影节”(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选择戛纳作为举办地点是因为气候舒适。

1939年6月,路易·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担任“国际电影节”主席,电影节自9月1日进行到9月30日。

1939年8月开始,美国片商米高梅(Metro Goldwyn Mayer)用豪华邮轮载着好莱坞明星来到法国戛纳举办派对、庆宴,一时之间吸引不少影迷驻足;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电影节随即宣布取消;9月3日,法国、英国对德国宣战。

二战之后

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外交部、教育部、电影联合会支持下,由法国艺术行动协会再办戛纳国际电影节,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届。第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是在戛纳的一家旧赌场举办,后由法国工业部和商业部共同组织。

自1946年第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以来,1948年跟1950年因财政困难停止举办;194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在“电影节大楼”(Palais des festivals)举办,法国人称之为“红地毯大楼”。

1968年5月19日,第2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因为受到“五月风暴”的影响被迫中断;5月18日,评审路易·马卢辞职,楚浮、克劳德·贝黎(Claude Berri)、尚-盖布里耶·艾比柯寇(Jean-Gabriel Albicocco)、克劳德·勒路许(Claude Lelouche)、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让·吕克·戈达尔冲进“电影节大楼”的大厅,坚持要中断影片的放映,目的是要“跟罢工的学生、劳工站在一起”。

正式定名

2002年,电影节官方将名称定为“戛纳国际电影节”。

2018年5月,戛纳国际电影节入选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

首次延期

2020年3月19日,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宣布,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电影节将不再于原定的5月12日至23日举行,可能推迟至6月底或7月初举行。这也是戛纳国际电影节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首次延期。

2020年6月3日,戛纳国际电影节主席皮埃尔·莱斯屈尔和艺术总监蒂埃里·弗雷莫在巴黎举行发布会,公布入围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官方评选的56部电影作品名单,这些电影将在上映和参加其他电影节时冠以戛纳国际电影节徽标。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取消了传统的电影节官方单元分类,不再设主竞赛、一种关注等单元,代之以官方评选电影名单。

华人获奖

1959年,台湾话剧界元老田琛的《荡发与圣女》成为第一部正式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中国影片。

20世纪60年代,台湾导演李翰祥的《倩女幽魂》(1960年)、《杨贵妃》(1962年)、《武则天》(1963年)三度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杨贵妃》因富丽堂皇的宫廷布景和服饰获得技术大奖,成为第一部在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华语电影。

1964年,唐澄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获得第1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1975年,胡金铨的《侠女》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将中国武侠电影推向了世界。

1983年,岑范的《阿Q正传》成为第一部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大陆影片。

1990年,张艺谋的《菊豆》获得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奖。

1993年《霸王别姬》获得金棕榈奖

1993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是华语电影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获得金棕榈奖;侯孝贤的《戏梦人生》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

1994年《活着》获得评审团大奖

1994年,张艺谋的《活着》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葛优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成为首位华人戛纳影帝。

1995年,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获得第4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

1997年,王家卫凭《春光乍洩》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王家卫成为首位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

1999年,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

2000年,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杜可风、李屏宾、张叔平),梁朝伟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姜文的《鬼子来了》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杨德昌凭《一一》获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01年,侯孝贤的《千禧曼波》、蔡明亮的《你那边几点》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

2002年,伍仕贤的电影短片《车四十四》成为首部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华语短片;廖琴的《哭泣女人》获得一种关注单元特别提名奖。

2004年张曼玉获得戛纳影后

2004年,张曼玉凭借法国电影《清洁》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成为首位华人戛纳影后,首位亚洲戛纳影后;巩俐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大奖。

2005年,王小帅的《青红》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

2006年,王家卫成为第一个担任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主席的华人;王超的《江城夏日》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大奖。

2007年,王家卫的英语新片《蓝莓之夜》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同时成为开幕影片,是戛纳国际电影节第一次以华人导演的电影作为开幕影片。

2009年,梅峰凭《春风沉醉的晚上》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是继王小帅凭《左右》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后,中国编剧第二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获得最佳编剧奖;杨紫琼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大奖。

2010年,王小帅的《日照重庆》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13年,贾樟柯凭《天注定》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2015年,贾樟柯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金马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金马车奖的华人导演;台湾导演侯孝贤凭《刺客聂隐娘》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17年,邱阳的短片《小城二月》获得中国首座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金棕榈奖。

2018年,魏书钧的短片《延边少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提及奖。[3]

奖杯标志

作为戛纳国际电影节无可争议的标志,最新的金棕榈奖由卡罗琳-舍费尔(Caroline Scheufele)于1998年在时任电影节主席皮埃尔-维奥(Pierre Viot)的邀请下重新设计。[4]

自2014年起,金棕榈奖便采用符合标准的“公平采矿”认证金原料制作,具有了环保的寓意。

201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迎来70周年之际,为纪念此盛事,为戛纳国际电影节制作金棕榈奖的瑞士珠宝品牌萧邦创作了一座带钻石的奢华版金棕榈奖。

2017年,全新的金棕榈奖上点缀的钻石原料来自经责任珠宝委员会(Responsible Jewellery Council,RJC)认证的供应商,如星尘一般镶嵌在标志性的棕榈叶上,映衬着纤巧精致的叶柄,绽放出灼灼光华。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电影圣杯焕发出全新华彩,成为所有电影人的心之所向。

金棕榈奖的每一英寸都是高级珠宝创作匠心的具现。叶柄末端呈小巧的心形,微风轻拂,轻柔的叶片随之曳动,仿若倏忽间经久定格。棕榈叶由118克经“公平采矿”认证的18K黄金打造而成,置于水晶底座之上。如此臻美细节令每一座金棕榈奖都变得独一无二,因为大自然从未创造过两块完全一样的水晶。五位工匠大师需花费不下40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手工雕琢,方可打造出这座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令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奖项——金棕榈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