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古城燕下都遺址
戰國古城燕下都遺址位於保定西北部的易縣東4公里的靈山腳下,與112國道緊緊相連,它以規模之大,建築之雄偉,風格之古樸,堪稱我國戰國建築群之首。縣委、縣政府1997年投資4000多萬元在易縣境內興建了戰國城,使「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千古絕唱的戰國城再現。戰國城主要由外城、內城、雄偉壯觀的秦王宮、幽雅的大鄭宮、神秘的古競技場、古樸的作坊、繁華的秦街、燕市,華麗的長信侯府等建築組成。總占地面積700畝,建築面積9萬平方米。城內關門交錯,殿宇、樓亭遍布,迴廊相連,融戰國政治、軍事、民俗於一體,充分展示和體現了戰國時期的文化內涵。同時觀賞、參與活動內容等極為豐富,是一處綜合性遊覽場所和歷史題材的影、視外景拍攝基地。
目錄
基本情況
戰國城位於保定域內西部、易縣城東南5公里的燕下都遺址,是我國現存一處較完整、文化遺存極為豐富的大型戰國都城遺址。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3月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1]之一,同年,國家文物局又將其列入百項重大遺址保護項目。
燕下都建於公元前4世紀,約戰國中期,為燕昭王時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史記·燕世家》記載,周武王滅商紂以後,封召公於燕,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國的都城在「薊」,稱上都,在今北京一帶。到了戰國時代,北方的燕國強盛起來,爭霸中原,號稱七雄之一。燕國為了應付南方各國,在今河北易縣建立了一軍事重鎮,稱為「下都」。它界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西依太行山,南臨易水,東部迤連於河北平原,地勢險要,居高臨下,便於防守。
燕下都故城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約4-6公里,總面積約40平方公里,中部有條縱貫南北的古河道,相傳為運糧河。河東岸有一道與河道平行的城牆,把燕下都分成東西兩城,東城平面近似方城,在中間偏北處,有一道東西向的隔牆把東城又分成南北兩部分。
東城周長18.5公里,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是當時人們活動的中心,分為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市民居住區和墓葬區。宮殿區在城址東北部,有3組建築群組成。大型主體建築武陽台,坐落在宮殿區中心,東西最長處140米,南北最寬處110米,在燕下都夯土建築基址中,規模最為宏大。武陽台以北有望景台、張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以高大的夯土台作為主體建築物的基址,是戰國中期城市建築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在武陽台的東北、東南和西南,還有3組大型宮殿建築群遺存。手工業作坊區圍繞着宮殿區,墓葬區設在東城的西北部。西城區時為加強東城區的安全而設的防禦性附城,城址內遺存較少。
旅遊信息
戰國城最佳旅遊季節:戰國城旅遊景點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2],年平均氣溫12℃,年降水量550毫米。這裡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有雪,夏季炎熱乾燥,春季多風沙,來此旅遊一般以夏秋季為宜。
戰國城交通:易縣位於保定西北部,地處於京、津、保金三角地帶。距北京120公里,天津170公里,石家莊200公里,交通便利,112國道、京廣西線橫穿境內。
視頻
戰國古城燕下都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專家評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搜狐,2001-03-30
- ↑ 世界氣候類型的知識,乾貨滿滿 ,搜狐,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