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我的母亲(吴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我的母亲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我的母亲》中国当代作家吴玲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六十多岁,退休教师,满头与生俱来的卷曲黑发。我从未提笔写过她,不是没有素材可写,也不是母女感情淡漠,而是对母亲情太浓爱太深。她命运多舛,忍受了诸多磨难。母亲是我胸口的痛。

母亲是六十年代的高中生,是地地道道的学霸,写得一手好文章和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能歌善舞,才貌双全,是远近闻名的才女。高中毕业时,母亲考的分数远远超过师范院校录取分数。可是,上帝偏偏给母亲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体检结果显示心脏异常。这张体检报告单犹如晴天霹雳,击碎了母亲的梦想,也改写了母亲的命运,为母亲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伏笔。可事实上,那个体检结果是被别有用心的小人做过手脚的。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母亲稀里糊涂蒙受冤屈。她犹如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件事对母亲打击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这意味着十年寒窗苦读付诸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内心强大的母亲还是顽强地挺了过来。

为了生计,母亲从容地成为了村里的第一批民办教师。那是一种很尴尬的身份,其实就是从事着教师职业而又收入微薄的农民。母亲为教育教学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成绩斐然,是民办教师中的佼佼者。

母亲很爱学习。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我幸福地躺在母亲温暖怀抱里,有幸亲眼目睹年轻而又慈爱的母亲开会、备课、批改作业、参加广播培训。七十年代,收音机成了我们家最时尚的家当。当时懵懂的我至今记得,母亲每天晚上准时收听王刚老师播音《夜幕下的哈尔滨》,至于故事情节,我听得似懂非懂。我还记得母亲阅读周克芹先生小说《徐茂和她的女儿们》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场景。母亲听收音机和阅读时那种专注的神情,那优雅端庄、娴静秀美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童稚的心田。母亲闪烁的目光中流泻出对书籍的尊重,对文学的热爱,对人生的敬畏。

身为民办教师,母亲既要把书教好,又要下地种包产地,还要干繁重琐碎的家务活,里里外外总是忙个没完没了。她活像磨坊里的一头总也忙不完的小毛驴。生活的重担压得素弱文气的母亲喘不过气来,母亲太忙太累,却从不抱怨。夏季,母亲为了白天多干农活,总是把洗衣服的时间巧妙安排在夜晚。我陪母亲趁着朦胧的月色和满天繁星来到小河边洗衣,年幼的我既可以跟母亲作伴,又可以帮母亲手持电筒照亮。母亲一边认真洗衣,一边为我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母亲音色纯美,声情并茂。淙淙流淌的小溪水,分明是在为母亲精彩的演唱伴奏和鼓掌呢!成群结队的小鱼儿在水底下先是凝神静听,窃窃私语,然后如箭一般射远,转瞬即逝。“歌唱家”纺织娘也出来凑热闹,欲与母亲嘹亮的歌声媲美。我常常陶醉于母亲清脆婉转的歌喉里,为抗日英雄王二小的牺牲精神感动得泪眼婆娑。多年以后,这幅画定格成我心中最唯美最温馨的画面。

现在看来,身为教师的母亲几乎没有精力直接教我读书写字,这些也许算作间接熏陶或文化启蒙吧!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那个冬天,当我在老宅堂屋里蹦蹦跳跳的时候,家里突然莫名其妙来了几个干部模样的不速之客。原来,他们是为邀请我母亲出任乡长而来。他们围着火炉与母亲促膝谈,耐心地给母亲做思想动员工作,连续几天交谈到深夜都无功而返。母亲哪里舍得离开班上渴求知识的孩子和师资严重缺乏的农村小学!那个年代有文化知识的人不多,有文化知识的女同志更少,乡里工作的确更需要她。经历一番三顾茅庐,盛情难却,母亲权衡再三,顾全大局,本着为更多群众服务的思想,她终于成为了乡里有史以来第一位最年轻的女干部。

自从到乡里工作以后,母亲更加繁忙了。她白天要召集班子成员开会商议决策事务。她有胆有识,雷厉风行,像个叱咤风云的女将。晚上要开电话会议,还要直背挺胸伏案写作各种各样的文字材料。那个年代没有电脑,也没有专职文书,所有的稿子都全凭母亲一支笔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如有修改只得重新誊抄。母亲文笔流畅,一气呵成;措辞严谨,反复推敲;文字娟秀潇洒,如行云流水。

母亲还是天生的演说家,口齿伶俐,咬字清晰,语速适中,语调得体。乡里广播站经常传出母亲作工作报告的声音,那声音从成百上千个喇叭传出,进入千家万户,回音在空旷的山谷田野悠悠回荡,袅袅不绝。那一刻是我最引以为豪的时刻。

除此以外,母亲还要徒步走村串户,深入实地关心群众生活,脚步遍及所有村社的院落。只要一下村就得走好几个小时蜿蜒陡峭的山路。烈日当空,知了欢唱,母亲戴着草帽穿行在荒僻的田间地头,白皙的皮肤被暴晒得黝黑红肿,满脸的汗珠顺着脸颊滴滴答答不停滚落,真可谓汗如雨下。母亲顶着白花花的烈日回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为母亲打来洗脸水,然后用稚嫩的双手为她摇蒲扇。看着劳累至极的母亲,我真是心疼啊!

母亲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关心群众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母亲有句口头禅“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母亲从政那几年,业绩突出,扶摇直上。她亲民爱民,德高望重。她是只讲无私奉献,不求任何索取的楷模。

八十年代末,在母亲事业风生水起之际,她不忘初心,毅然决然重返教师岗位。四十岁的她不耻下问,凭借自己扎实的功底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考取了中师,脱产学习两年。总算如愿以偿,她终于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教师。母亲孜孜不倦,辛勤耕耘在杏坛直至退休。

然而,母亲积劳成疾,老胃病久治不愈,母亲独自默默忍受胃痛带来的撕心裂肺的磨折。哪怕嘴唇咬出深深的齿痕,也从不呻吟一声。她不愿儿女为她担心,她总是替别人着想。母亲晚年双眼动过手术,我不由得想起军神刘伯承元帅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我的母亲何尝不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母亲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教育,奉献给了群众和老乡,奉献给了家庭和儿女。退休后的母亲告诉我,她很内疚当年对儿女的学习和生活关照不够。虽然,才华横溢的母亲没有传半点才艺给我,甚是遗憾,实属浪费。可是,母亲太劳苦了,我不怨她,完全体谅她。如果可以,我愿意替母亲承受一切苦难,尤其是病痛的折磨,我会像母亲当年呵护我一样,悉心呵护我的母亲…… [1]

作者简介

吴玲,女,教师。《西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有作品刊发于文学报刊和各大网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