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喜欢玉米(孙同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我为什么喜欢玉米》是中国当代作家孙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我为什么喜欢玉米
放暑假的时候,孙女儿回家,看到邻居地里的几畦玉米,觉得新鲜,她站在一株玉米前,用手比试着说:哟,玉米快有我高了。
孙女今年已经6岁,身高1米多一点,而玉米才生长四五十天,却已经比她还高。一场场夏雨伴着一阵阵热风,玉米直朝上窜,个头很快超过了孙女又超过了我。邻居说,这玉米是个大个儿品种,以前人称“瞟东海”,我忽然想起来,那时候还有一个矮品种玉米,叫做“猪抬头”。
玉米成熟的时候,邻居给我们送来几穗煮熟的青玉米,很黏,很糯,很香。
我们这代人年轻时都是种过玉米的,因此,对玉米生长的过程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而且,经过长时间接触,对玉米有着浓厚的感情。
我们喜欢玉米是受了父母亲的影响,看他们种,学他们种。每年,父母亲总是把玉米的种籽直接种在麦地的空行里,这时,地里的肥力早叫麦子拔尽了,泥土也很板结,而且,这时正值很热很干旱的季节,玉米就种在这种地上,父母亲有时在玉米塘里坐点粪水,有时候干脆就下在“白塘”(什么肥也不下)里,父亲还说过一句种玉米的农谚,叫做“玉米下火坑”。
玉米果然顽强,它就在这样的生长条件下出芽了。麦子一点不同情玉米的遭遇,它们拼命地生长着,似乎想挤走这个新来的邻居。麦子长得密密匝匝,跟玉米抢阳光,抢雨水。玉米呢,不管不顾,见缝插针地努力,当然,躲在麦垄里的玉米身体很羸弱,难免病恹恹的样子,但它们绝不怨天尤人,静静地,似乎是在期待着什么。呵,终于,麦子黄了,又过了些日子,终于成熟了,农人开镰了。人们在收割了麦子的时候,迅速地把目光投向了羸弱的玉米。玉米似乎懂得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从麦棵里出来不几天,它们就暴发起来,躯干变粗壮了,叶片变硕大了,完全是一副结实挺拔、风流倜傥的样子。
夏天的天气常常会大风连着大雨,还会有病虫害,但是,玉米没有畏缩,玉米视这些为最好的锻炼和考验,恶劣的天气和生长环境只会使它们更坚定,正是通过这些,铸就了玉米的坚强性格。
玉米抽穗了。农人们把玉米的穗叫做顶花,玉米顶花就像乡下女孩子头上竖起的朝天辫儿。把花开在顶梢的植物不少,比如牡丹、大丽菊、蒲公英等等;把果实结在顶梢的植物也有不少,譬如高粱、稻子、麦子等等;然而,把花开在顶梢,却把果实结在腰间的,似乎只有玉米。
玉米在抽穗的同时,也在腰间生出须子来,玉米的须五彩缤纷的很好看,白色的,粉红的,嫩黄的,淡紫的……玉米长须,就像一个长出胡须的青年,标志着他即将告别青葱时代渐趋成熟,哦,是玉米怀小宝宝了。玉米的须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东西,他们常常扯下玉米的须来,装到自己的嘴唇上,嘻嘻哈哈,我是个小老头!
父亲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在玉米地里走。玉米地里的父亲,背剪着双手,走走停停,有时蹲下来,眯着眼睛对着玉米抽烟,好像是在跟玉米交流什么。守着玉米,父亲就有了一种满足感,心中就有了底气。
跟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几乎熟知庄稼生命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用眼睛看一下地里的庄稼,就能够知道这茬庄稼的成色,甚至能说出当年的产量。父亲精心侍弄玉米,玉米也不曾亏负他,三年困难时期,是玉米给我们家的人畜提供了食物,帮我们度过生命的灾荒。父亲对玉米充满了感情,以至在晚年,他还年年要坚持种一点玉米。父亲说,不图收获,看一看也好。
玉米是一种很低调的植物,玉米不像有些农作物,从种到收,要使用好多种农具,譬如耕、耙、䡬、播、耥、锄、碾、割、轧等等,放下这样动用那样,玉米似乎不想给人添太多麻烦。种,只要用一把小铁锹就行,收,用手掰,砍伐玉米秸,也只要用一把短柄小板锄。玉米的脱粒就更简单了,用一把针锥开出一条“沟”来,然后用手剥。小时候,我们剥的玉米不少,父母亲教会我们用玉米芯子助力,选一只硬一点的玉米芯,拿在手上对另一只玉米搓,玉米粒便随之纷纷落下来……
父亲种玉米时最怕的是为玉米施肥,这时候地里会有一种叫马蠓的昆虫。闷热的暑天,父亲起大早下地给玉米施肥,马蠓来了。马蠓可能属于一种热虫,它好像特别喜欢闷热,而且喜欢化肥的气味。垩化肥的时候,玉米叶间必是伴有呜呜的马蠓声。马蠓通体呈黄色,它不管农人的心情如何,在抓化肥人的耳边嗡嗡地飞来飞去,时不时“啪啪”地撞在玉米叶上,撞在人的脸上、身上,别看马蠓飞起来灵活,脑子却笨,它是个嗜血成性的家伙,一旦沾了血,便不管不顾地叮在那里,人被咬疼了,自然发现了它的存在,它却不知道逃跑,“啪——”的一声,马蠓便成了人的掌下之鬼。
当然,马蠓也是农人种玉米其艰辛的见证者。
玉米田里的蟋蟀比较招人喜欢。蟋蟀比马蠓来得迟,蟋蟀总是在秋后才出现在玉米地里。静静的夜,玉米地里传出“瞿瞿”的声音,那就是蟋蟀,它躲在玉米地的什么地方低吟浅唱。
顶花干枯是玉米成熟的象征,接着,玉米的叶子便开始由碧绿而泛黄,然后,玉米胡须枯萎(焦胡)了,玉米穗梢上的包皮干裂了,终于,亮亮的,灿灿的,耀人眼目的玉米棒子露出来了。
掰玉米了。
秋天的场院里,玉米棒子堆山积岭,金灿灿的,十分耀眼。
玉米的一生是历尽艰辛的,玉米的生长过程,是我最初所见到的春华秋实。
我也像我的父亲一样地喜欢玉米,我喜欢的是玉米的低调,喜欢的是它坚强和自信的品格。 [1]
作者简介
孙同林,男,江苏省如东县袁庄镇人,195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