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如指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了如指掌 |
中文名稱;了如指掌 拼音;liǎo rú zhǐ zhǎng 近義詞;一清二楚、洞若觀火 反義詞;疑團莫釋、一團漆黑 出處;《論語·八佾》 注音字母;ㄌㄧㄠˇ ㄖㄨˊ ㄓㄧˇ ㄓㄤˇ 語法結構;偏正式 語法屬性;作謂語 |
了如指掌(拼音:liǎo rú zhǐ zhǎ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八佾》。[1]
了如指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指對事物十分了解;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里給人家看一樣。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成語出處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謂或人言知禘禮之說者,於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也。'"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了如指掌"。
成語故事
諦是古代帝王或諸侯在始祖廟裡祭奠祖先的一種盛大祭祀活動。周朝的祭祖大典分為三類:第一,天子繼位,在太廟舉行的大祭,上自始祖下及歷代祖先合祭;第二,天子、諸侯五年一次的大祭,高祖及高祖以上的神主祭於太廟(高祖以下分祭於本廟);第三,宗廟四時祭,每年夏季舉行。
有人向孔子請教關於諦禮的內涵及規定。孔子說:"我不知道。懂得諦禮的人治理天下,像把天下放在這裡一樣可以掌握吧!"孔子一邊說一邊指着自己的手掌。
孔子知道諦禮,他回答"不知也",是不想說的推辭。他為什麼不想說呢?孔子生於春秋末期,周王室已經衰微,禮崩樂壞,舊的等級制度被破壞,宗法秩序被弄亂。孔子認為周禮是最完美的,他本人也以恢復周禮為己任。孔子不願回答的原因可能在於不屑於回答那人的提問;或者魯國的季氏祭祀違背了周禮;又或者是他認為魯國的諦禮不符合他所知的標準。
成語寓意
世間萬物紛繁複雜,很多東西看上去很複雜,但都有其客觀規律。關鍵是善於掌握事物的規律,順着規律疏導,遇到難解的節設法繞道溝通,避免違背規律硬砍硬崩。成語告訴人們,要想及時解決問題,首先要清晰地了解問題,只有做到自己心中有數,才能事半功倍。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了如指掌"指對事物十分了解;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里給人家看一樣。
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運用示例 元·脫脫《宋史·道學傳序》:"周敦頤出於春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陰陽五行之理,命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
清·俞萬春《蕩寇志》一〇三回:"雖未出兵打仗,而戰陣攻取之法,了如指掌。"
作家·茅盾《脫險雜記》一八:"我們雖然是盲子聾子,而他們卻布置周密,敵人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
作家·聞一多《冬夜評論》:"只這一相形之下,美醜高低,便了如指掌了。"
成語辨析
了如指掌-洞若觀火
"了如指掌"與"洞若觀火"意義相近,兩者皆有對事物觀察透徹的意思;區別在於"了如指掌"的"了"字是明白、清楚的意思,形容對人或事物情況了解得十分清楚。"洞若觀火"的"洞"是透徹、深入的意思,形容對事物觀察徹底,不能形容對人的了解。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