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感染性动脉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感染性动脉瘤又称霉菌性动脉瘤、细菌性动脉瘤,占0.5%~2.0%,指因外界细菌侵入或由血管内、血液自身感染引起的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易破裂,常累及重要脏器,诊断较难。虽不多见,但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

基本信息

别 称:霉菌性动脉瘤、细菌性动脉瘤

就诊科室:普通外科

常见病因:动脉内膜在损伤的基础上受到各种微生物的直接侵袭可引起感染性动脉瘤。

常见症状:发热、伴疼痛(胀痛、跳痛或触痛)及搏动性肿块等。

传染性:无

病因

动脉内膜在损伤的基础上受到各种微生物的直接侵袭可引起感染性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1]是重要的病理基础,病原菌以沙门氏菌属常见。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脓毒血症时,病菌也可侵袭动脉管壁,导致动脉壁薄弱形成感染性动脉瘤。常见的血管外感染性动脉瘤常由动脉穿刺或者邻近血肿所致,其次为感染性吻合口动脉瘤。血管内感染性动脉瘤也就是动脉瘤本身有感染,如梅毒性动脉瘤霉菌性动脉瘤,后者常由于抗生素治疗引起。感染性动脉瘤的自然发展趋势,即瘤体扩张增大、瘤壁变薄、破裂。假性动脉瘤继发感染最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格兰阴性菌侵袭力和破坏力强,受感染的动脉瘤容易破裂。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伴疼痛(胀痛、跳痛或触痛)及搏动性肿块。疼痛多为持续性。瘤体压迫局部神经可出现麻木、放射性疼痛[2];压迫静脉可见远端肢体肿胀。除发热外,可有白细胞计数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水平上升等全身感染表现。约70%患者血培养阳性。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检查等进行诊断。影像学检查可见动脉瘤,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术前诊断率不及50%,由于瘤体常迅速增大并可突然破裂致死,早期诊断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治疗

治疗原则包括控制出血、去除感染、重建血运。除抗感染治疗外,感染性动脉瘤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有动脉瘤破裂或有破裂高风险的患者可行手术切除或血管内栓塞。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理想的治疗方案。

视频


16例非伤寒沙门菌所致感染性主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