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情遗黔疆(朱法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情遗黔疆》中国当代作家朱法元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情遗黔疆

贵州给我的印象是出人意料的。

首先是这里的气候出奇的好。时令进入八月下旬,南昌正是秋老虎发威的时候,热得死人,没想到贵州的温度不到30摄氏度,一下飞机,人就感到非常舒适,神清气爽。贵州人说,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几天,一般还要更凉快些。说现在贵阳的宾馆酒店很紧张,就是因为这里成了避暑胜地,全国各地好多人都会跑来躲避高温。

其次是这里的生态保护得好。无论贵阳城里还是郊外乡村,处处都有醉人的美景佳色。城内到处是养眼的绿色,把高楼大厦衬托得优美无比,有市民撰写对联:“迎窗听鸟啼,黄昏赏夕照”,不无骄傲地赞美自己的惬意生活。车行乡村,更是令人赞叹不已,抬头望去,但见蓝天如洗,白云如棉。蓝天白云之下,是一座座被绿色包裹着的山头,天造地设的喀斯特地貌,尽显奇特的风光,与绿树繁花相互烘托,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阿罗身姿。晚上回到宾馆,从报上看到,世界范围的“生态文明贵州会议”正在贵阳召开,有专家说:“贵阳生态文明建设,值得全国学习”。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还期待与贵州合作呢!过去我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江西的生态环境好,不知天外还有天,想到贵州的古夜郎国,想到“夜郎自大”的典故,我不禁自惭起来。

更令人惊奇的是,贵州与江西竟有着如此深远的特殊渊源。

一踏上贵州的土地,贵州友人就告诉我说,贵州3000多万人口中,有60%多祖籍是江西的。我听罢愕然。在接着的欢迎宴席上,我就留意打听了一下,果然在座的十有八九都是“出口老表”。再一细究,方知其中的历史根源。从明朝始,江西人就陆续往贵州乃至西南边疆地区迁徙,最集中的有三次,一次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调集大军控制滇黔,戍边卫疆,调往贵州一带的多为江西征集来的兵员。戍边的策略是以“屯堡”为主,即一边屯田一边守边。时间一长,他们就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演变成了常住人口。第二次是明末张献忠率师进入西南边陲,部队里也是江西兵居多。后来被清军所逼,溃败之后,人们不敢返回内地,便在这里安家立业,成了“客家人”。这两次都是因战争行为导致的移民高潮,只有第三次是和平迁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西人民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开发大西南,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大批干部、工人、知识分子离乡背井,来到贵州,现在主事的已是下一代,第三代也已经茁壮成长起来了。据说在贵州好多地方,来自江西的人们至今还保留着江西的地方生活特色,久而久之,竟形成了有别于汉族人的“青衣人”风格。至今他们在填写各种表格的时候,还会在“民族”一栏里填上“青衣人”,实际上也已为当地各方所接受,虽不成其为一个民族,也算是“地方粮票”吧。

我不禁感叹起来。第六感官告诉我,第一次到贵州,我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种感觉好没来由,说不出道理,现在我想,或许就是这里有太多的同出一地同出一源的故人之故?

贵阳城是美丽的,但贵阳也有一个缺点:市内缺少旅游景点。大凡旅游景点是要有文化含量的,光有自然生态的优势,能令人羡慕令人向往,但在旅游方面就没有深度没有厚度,形不成“点”。我翻开旅游手册,贵州旅游以东南西北几条线划分,各具特色的景点多得很,可都不在贵阳市内。市内只有一个文星阁,几个公园,都引不起我的兴趣。友人说,还是去看青岩古镇吧,那里离城不远,仅20多里地,很有看头。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还题词要大力开发呢!于是我们出城,驱车直奔青岩而去。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花溪之南,为广西入贵阳的门户要冲、主驿道中段,正是一个最著名的古代“屯堡”。古镇建在一个逶迤错落的高岗上,四周筑有城墙,分内城和外城,均用方块巨石垒砌。正门为定广门,朝南而开,城墙上筑有敌楼、垛口、炮台,气势宏伟,颇为壮观。城内是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古铺古店、古街古道、古戏台古牌坊,还有古寺庙古教堂等等,真是交相辉映,目不暇接。走在古镇里,脚下是青石板路,头顶是飞檐翘角,眼前只见童叟乐,耳边不闻车马喧。热闹处是店家的叫卖声、艺人的吆喝声、工匠的敲打声,那么和谐,那么柔情;僻静处是绿树兰花、青苔墨瓦、漏阳点点、落叶层层,如此幽雅,如此散淡。我们在这“世外桃源”里徜徉,或游弋于果酒小吃间,或问询于玉器银饰处,或拜谒状元府邸,或登临道家福地,真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

转过两条街道,来到一个宽敞处,我突然眼前一亮,但见一座高大的屋宇矗立在面前,正面门楣上方,一块镶有彩色花边的长方形牌匾上,赫然写着“万寿宫”三个金字。我想万寿宫本是江西人为纪念许逊治理赣江有功而建的,首座万寿宫建在南昌市郊的西山,还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后来江西各地凡有水患的地方,都建一座万寿宫,内塑许真君金像,以镇水魔。可以说万寿宫是江西的一个标志,如今在这里又见到了,肯定是江西人兴建的。看到它,我们一行老表们都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纷纷议论起来。友人告诉我们,贵州不仅有很多万寿宫,还有很多江西会馆,而且一般会馆都建在万寿宫里,是江西人聚会的地方。当然旧时的会馆现在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江西商会,以团结江西人、促进经贸业为主旨,为贵州的改革发展做贡献。果然在这座万寿宫大门的左侧,还挂了一块“江西会馆”的木牌,我想也是一个纪念吧。

陪同的友人说,其实青岩古镇最美的还不是古建筑古风景,而是古朴淳厚的民风。镇民们都把游人看做客人,累了,他们会挪出自己的椅子让你歇歇脚;渴了,会端上一碗清凉的苦丁茶,还要为你说上一段青岩的典故,让你的精神也解解乏。这一切,是可以随意享受的,如果你执意要给钱,便会无奈地抛出一句“随便拿一点就行”的话,更让你从心眼儿里喜欢这个小镇。这话我信,在贵州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接触到的人们,确实无不体现了热情大方、淳朴好客的风格。就在我们参观黄果树瀑布的那一天,我们结识了贵州人民出版社社长曹维琼。老曹是专门从两百里开外的贵阳赶来接待我们的,当我们从七星桥景区风尘仆仆走出时,他正在一棵大榕树下等着呢。原来大榕树下就是一个小餐馆,几张方桌随意摆放在树冠庇荫处。寒暄之后,老曹找了一张较大的桌子,引我们入座,然后像端宝似的端出两瓶茅台酒,边招呼店家摆杯上菜,边当起了茅台酒的义务宣传员。他开玩笑说贵州人是全国最大方的,哪个地方接待客人,都会拿出地方酒招待,惟有贵州拿的是国酒。然后便炫耀起他手中的酒来,说正宗的茅台酒并不多,年产量有限,喝到真的实不容易。说着说着酒就倒了出来,他“咳”了一声,说可惜,这要是在房间里,今天的酒香准会叫你们喝彩!还别说,虽在室外,可那股纯正的茅台香味儿还是顺风飘荡,直钻人鼻孔。“真香啊”!有一位还是忍不住赞叹起来。老曹一听就更起劲了,只见他那红润的脸庞上,一双细眯眼睛乐成了缝儿,满脸的皱纹随着笑意绽开着,活像一朵烂漫的菊花。说到茅台酒,他总是那么眉飞色舞,津津乐道。他端起斟满了酒的玻璃杯子,说敬酒之前,请先听我摆一下饮酒的要领,那就是“马大哈”三字。酒喝进口里不能急着吞下去,而是要在口腔中含一下,让酒香溢散开去,再慢慢下咽。这时嘴一闭紧,就是“马”的一声;嘴张开时你的舌头会不自觉地“哒”一下。酒下去时,你会感到有一个小小的温暖的火球,沿着咽喉一道优美的曲线,直滚到胃里,舒服极了。待到那股酒气回味上来时,你一定要长吐一口气,发出“哈”的声音来。这时才算品出了上等好酒的真味。这一番“酒经”,直说得我们神魂颠倒,飘飘欲仙,几个人真应了那句段子:不喝不喝又喝了,喝着喝着又醉了。

老曹的祖籍是不是江西我倒是没有问及,不过每逢这样的场景,我便又联想到了江西的民风,你看,那好客的热乎劲儿,那待客的敦实劲儿,那人品的温厚劲儿,多么如出一辙啊!

贵州的山水是美丽的,但也毋庸讳言,贵州目前还是不富裕的。贵州是个山区省,其山之多,远甚于江西。江西总算还有个赣抚平原,还有个全国最大的淡水湖,而贵州则是山连山山接山,稍平一点的地方叫“坝子”,根本就无平原可言。由于那里山坡陡峭,好多地方还是刀耕火种;由于那里交通不便,那里至今工业极少。尤其是黔西北地区,接近川藏,气候地理恶劣,很不适宜人居。然而,勤劳勇敢的贵州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默默地、无怨无悔地谱写着改革建设的壮美画卷,这其中就有着数以万计的来自赣鄱大地的江西儿女。他们传承着赣文化的基因,创造着“青衣人”的业绩,与贵州各民族儿女一道,辛勤耕耘着这块中华宝地,把她打扮得秀美璀璨、旖旎多姿。

走进贵州,我一直在慨叹,在激动,在感悟。走出贵州,我又对它如此依依不舍,一步三顾。看到那些叠嶂起伏的绿色喀斯特地貌的群山,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青岩古镇万寿宫门框上的那副对联:

万里走黔疆,斩棘披荆,处处寿宫留胜绩;千年思赣水,宣劳创业,家家神主仰遗风。

看,那么厚重的一本赣人黔疆创业史,尽在一联数语中。联中多少艰辛路,联中多少游子泪,联中多少思乡情,联中多少发愤志啊!

我于是牵动了满腹思绪一腔惆怅,把千百年的情思,遗留在了我那无比怜爱的黔疆……[1]

作者简介

朱法元,1955年出生,本科,出版专业编审,现任上市公司中文传媒股份有限公司(600373)董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