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情系故乡那条河(董述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情系故乡那条河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情系故乡那条河》中国当代作家董述华的散文。

作品欣赏

情系故乡那条河

我的故乡坐落于大西北最偏僻、最荒凉、最干涸、最贫瘠、最落后的宁夏西吉县红耀乡。这里与甘肃最贫困的会宁县接壤,所以也就一并成名,成为祖国地图上屈辱的板块,曾经被载进扶贫项目的西海固人永远低着头走自己艰辛的创业之路!

十年九旱的家乡,用俗语解释为“靠天吃饭",更透彻的意思为如果天不下雨就吃不上饭。穷苦的老百姓不但颗粒不收,就连喝水都成为难题,意味着各种牲畜、动物都得渴死或饿死,多么可怕的不毛之地!于是,下雨便成了整个村子人的渴望和企盼。也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我喜欢上了故乡这条河。因为缺水,村民们不敢浪费每一滴水源,水和粮食也就同样珍贵。人们即使穿着浓腥汗臭的衣服也舍不得去洗,只因为缺水。山上的麻油蒿子、草葫疤子、狗尿草、骆驼蓬都被人尽数铲去当做煮饭的柴火,垒在了自家大门前和院子里,甚至连同那带棘的毛毛刺和狗牙刺都砍了个尽光。大山被人们修理成了一个个剃度的“和尚”,默默地站在那里。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大自然生态气候,人们自食其果。醒悟不了的人们却大搞迷信祈福、求雨、诵经、祭祀,把希望寄托给上天,喂饱了一批“阴阳风水”先生。

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门前那条“救命河”与我们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朝夕相处并陪伴我们走出困境,同我们建立了无以言表的深厚感情。春天来临,我禁不住大人们的催促,一次次去查看冰块是否融化。当那淙细小的溪水开始流淌,我便扛着铁锹在溪旁挖一条小渠,小渠另一端挖一个圆形的坑,深度二尺有余,能盛满一桶水为宜。将融化后的细流引入坑中,便汇聚成一汪清泉。然后便用桶盛了,用木扁担挑回家饮驴子和羊,当然人也吃一样的泉水,很咸。挑得水多了可以洗自己散发着汗臭的衣领、裤子和鞋子。我常常在夏天最炎热的季节,跳进小泉之中去泡澡,有时将全身衣服丢进水中洗了,晒在河床之上的草尖上,像个泥鳅蹲在泉边搓脚丫,等待衣服晒成半干,便又匆匆穿上去了。小河是由东至西横穿过村子,将村中南北道路切割成两个板块,要去南边干地里农活,小河是必经之路。所以村民们便找些木头树枝之类搭建一个简单的木桥供牛羊骡马和行人通过。夏季的傍晚时分,小河别有一番热闹,四面八方的牧童都将牛羊骡马赶到河边饮水,于是便会聚积很多的人,干活归来的、挑水的、饮牲畜的。牛儿“哞哞”,羊儿“咩咩”,大人小孩的吆喝声掺和在一起,勾成一幅暮色聚会图,胜过平日里村镇上的集市。

[1]

作者简介

董述华,中国散文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