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忆恩师,颜色依然香墨重(120)(黔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忆恩师,颜色依然香墨重(120)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忆恩师,颜色依然香墨重(120)》中国当代作家黔子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忆恩师,颜色依然香墨重(120)

当年,我对老师的许多话虽不懂,但是老师的儒雅风度和渊博的学识还是博得了我认真的好感。直到现在,回想起老师给我留下的、记忆深刻的语文课,我仍感概老师对琴棋书画的功底和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的睿智。

老师的命运,有着因其率真的性格熏染的悲剧色彩。

老师的先辈是清朝有名的翰林,出身于富裕书香之家的他从小就受“唯有读书高”的熏陶,并养成了很自我很觉醒、任性而孤傲的秉性。进入大学时,正值运动轰轰烈烈,在大多数学生弃学卷入革命时,老师潜心读书。刚直的秉性和执拗的是非观令他的言辞和著作带有明显的倾向……毕业分配的时候,他的档案不由分说地被转到了我们红河洲的这个小县城。有时候,老师的课上会有校领导旁听,后来我才明白,老师是监控对象,也才明白了为什么老师在谈及一些敏感的话题时,常说一些在我们那个年龄无法理解甚至听不懂的话。其实,老师几乎生存在一个封闭的内心世界。他内心的颜色真纯洁净,只有同样干净纯粹的心灵才能与他共鸣。而在我们那个小县城、在当时的环境里,他内心的孤伤更甚于背井离乡的孤独。30多岁的人,一脸的沧桑和不相协调的沉默与多语,愤世嫉俗包裹着一腔热血,只有面对我们这群心里无物的孩子,他才能袒露内心的世界,那是怎样一个浩大缤纷的世界啊。我常想象像他这样才华出众的男人,应该是林中的诗者歌者,应该是傍晩月色中,一位美丽姑娘窗下拉梵阿聆的飘飘幻影。可是不,就连我的师母——一个貌不惊人的百货商店的售货员,也显示着老师人生的无奈和失败。

不管怎么说,我是爱上了老师和老师的语文课了。爱屋及乌,我的作文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超越。几乎每篇作文都被老师在班级宣读。那时,我不知琼瑶女士有着《窗外》那样的故事可与我对号入座,而我的恋师情结日益深重。我变得任性、孤僻和少言寡语。总之,老师的心态我学的惟妙惟肖,这德行伴随我的大半生,不懂迂回也从不媚俗。

有时,老师走进教室后只有一句话:“默读第ⅹⅹ课。”不再言语。袖手一一从同学的桌椅旁擦身而过。老师沉默的时候是大海,是大海表面的平静和内在的喧嚣。往往在时间过得差不多的时候,老师会就文章中的某一句话发表令人发愦的感慨和议论。尤其在讲授鲁迅先生的文章时,老师格外激动,似乎嫌鲁迅先生的文笔过于客气,对国人丑陋的一面再次揭露得淋漓尽致。老师尤其厌恶国人“看热闹”的市民心理,所以,《阿Q正传》,他解读得非常有正义感

老师比较喜欢悲剧文章。他能够用流畅的普通话深情地将朱志清的《背影》读得让我们流出泪来。也能够把鲁迅先生的文章诵出一种连黑色幽默都荡然无存的空荡荡的悲哀。老师对好的文章似有一种情有独钟的偏爱,这样的文章老师不轻易转给学生朗读。老师翻开好文章,畅快之情溢于言表,并在读解读过程中歌之、舞之、高音底音滑音颤音铿锵顿挫十分引人入胜。最精彩愉快的是老师对《琵琶行》的讲解,那是丝丝缕缕不绝于耳,字字句句余味无穷。真正是读出了文字的灵魂。

老师在小城没有朋友和亲戚,他自己也没有子女。老师似乎除了做学问,没有别的爱好。体育运动也好,学生劳动也罢,老师的一招一式象电影里唱古装戏的小白脸。可怜他满腹经纶儒雅风流,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屈尊地当着我们的班主任。而小城人的闭塞,早已将老师作“另类”排挤。多少次我从老师家门前路过,看着他在极狭窄的客厅里独自品着茶,手中永远地举着一本书,就觉得他与这个时代游离得太远、与这个时代的同龄人显得格格不入。但这并不影响老师与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们沟通。老

[1]

作者简介

黔子,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