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zh-tw: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蕭士塔高維奇;zh-hk:迪米徹特·迪米徹特耶維契·蕭士達高維契

Oceanside讨论 | 贡献2019年1月27日 (日) 19:57的版本 (文本替换 - 替换“zh-cn”为“zh-hans”)

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萧斯塔科维奇(俄语:Дмитри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Шостакови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前苏联时期俄国作曲家。他一生大部份时间都留在苏联,但同时也是当年少数名气能传至西方世界的作曲家,被誉为是二十世纪其中一位最重要的作曲家。

萧斯塔科维奇在苏共政权中曾得过不少荣誉。例如他曾获得当年苏联红军总参谋长、苏联元帅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的资助,可是,亦因为他曾试过与斯大林主义及官僚作风有所冲突而两度遭苏共谴责两次(在1936年1948年)他的作品亦一度被禁止演出。斯大林死后,他多次获颁发多项国家的奖项和荣誉,也曾当过最高苏维埃代表。

萧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作品既融合了后浪漫主义(如马勒)和新古典主义风格(如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但亦不乏二十世纪的不协调音色和创作手法,因此他的音乐作品间中受到了官方的争议,然而他的作品,普遍仍受到欢迎和好评。

目录

家庭

萧斯塔科维奇经历过三段婚姻,第一任妻子丽娜(Nina Varzar,1932年-1954年;其中于1935年曾离婚,后来因怀孕而恢复夫妻关系,1954年逝世。)为他誔下两名子女:加尼娜(Galina)及马克森(Maxim);当中马克森继承了父亲的音乐事业,现时为指挥及钢琴家,并经常演奏及灌录父亲的作品。萧斯塔科维奇的《F大调第2号钢琴协奏曲》2就是为儿子19岁生日时所写及题献的,马克森亦在他于莫斯科音乐乐院的毕业考试时作首演。

第二任妻子是苏联共青团的活跃分子玛嘉列堤(Margarita Kainova,1956年-1960年),两人婚后的生活完全不美满,最终令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三年便结束,玛嘉列堤未有为萧斯塔科维奇诞下任何子女。

第三任妻子是伊利娜(Irina Supinskaya,1962年-1975年),两人年龄相距达29年,伊利娜一直陪伴萧斯塔科维奇直至他离世。同样亦没有为他诞下任何子女。

作品

萧斯塔科维奇著名的作品包括他的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各15首,其中交响曲创作的高峰期在1930-1940年代,弦乐四重奏则是在后期(1960-1970年代)。另外他分别为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各写了两首协奏曲;室乐方面,他亦创作了唯一的一首钢琴五重奏及两首钢琴三重奏;歌剧方面,则以《穆森斯克郡的马克白夫人》和《鼻子》较为著名。他一生中亦创作了不少的电影音乐、舞台音乐及管弦乐组曲,近年来开始有唱片商陆续为此录制唱片。当中以他两套“爵士乐组曲”尤为最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