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徙木偾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徙木偾表》出自宋代文学家洪迈的《容斋四笔》卷六。《容斋四笔》是洪迈编著的一部史料笔记。

原文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①?”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 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注释

①何伤:有什么妨碍。

译文

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的改革法令,于是就决定在都城城门前,竖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并且公开宣布谁能搬走那根三丈长的木杆,就赏给五十金。这天,突然有一个人将这根木杆搬走,商鞅知道后,马上下令赏给那个人五十金。并且施行法令,布告天下。

吴起在魏国做西河(今陕西大荔)长官时,为了取信于民,就在一天夜里,派人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一根表杆,并在城中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表杆推倒,就任命做长大夫的官。”老百姓听到这些宣传,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绝对不可相信的,哪有这样的好事。”也有人说:“不管是真是假,不妨去试一试,如果将那根表杆推倒,最多得不到赏赐,也没有什么妨碍。”说完,就来到都城的南门外,一下子就把那根表杆推倒了。之后,他去求见吴起,告诉自己推倒了南门外的表杆。吴起当即宣布任命他为长大夫官。经过这件事之后,魏国的军民对吴起实行的改革法令及赏罚不再有所怀疑了。

商鞅魏国人,后到秦国做官进行变法,他的搬移木杆取信于民的做法,大概是仿效吴起的计谋。而吴起立木示信的首创之功,却未流传下来,很少为人所知。

作品简介

容斋随笔》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书未成而作者过世,故《五笔》仅为十卷。这部书内容范围颇广,资料甚富,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掌故及人物评价诸方面内容。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容斋随笔》[2]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

视频

徙木偾表 相关视频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等古籍发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