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卡倫步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得卡倫步道位於太魯閣台地北段步道西側大型車停車場旁,以昔日太魯閣族得卡倫部落命名,坡度較陡,屬於健行型步道。
步道規畫完善,穿梭在林木蓊鬱的低海拔闊葉林中,沿途展望極佳,並設有多處觀景平台、木椅和解說牌,可遠眺對面長春祠步道上的鐘樓、錐麓斷崖、太魯閣遊客中心、錦文橋、立霧溪出海口和富世村。
得卡倫步道終點與大禮大同步道銜接,可造訪遺世獨立的兩個原住民部落、順登小百岳立霧山,甚至可以經由三間屋與砂卡礑步道串連成一個完美的O形路線,但路程有十五公里以上,需有較好的體力且行前得申請入山證始可進入。
目录
基本資料
所在縣市: 花蓮縣秀林鄉
里程: 單程1.6公里
步道類型: 郊山步道
步道型態: 必須折返
海拔高度: 100~480公尺
高度落差: 380公尺
路面狀況: 土石山徑、木棧道階梯
所需時間: 1 小時 30 分鐘(往返)
難易度: 低
所屬園區: 太魯閣國家公園
山系: 清水山山系
最適季節: 全年
申請入山: 否
申請入園: 否
相關山岳: 立霧山
基點: 無[1]
步道簡介
站在遊客中心門口向外望,得卡倫步道就隱藏在對面聳峙的青山中,步道以太魯閣台地昔日為太魯閣族得卡倫部落命名。
步道直上稜線後,與通往大禮的步道銜接,可以選原路折返,或循大禮步道經立霧發電廠輸水管下達蘇花公路。雖然大部分路段皆已鋪設階梯棧道,但由於地形陡峻,走來仍須耗費較多體力。從太魯閣台地入口處出發後,前段為寬約2公尺的護草墊步道,「之」字形緩步爬升,不多遠後,銜接寬約1公尺的階梯棧道,一路陡升,到達最高點後緩慢下降,穿過一片桂竹林即與大禮大同步道相接,此後路段是未架設階梯棧道的自然泥土路面,陡下直通蘇花公路。步道沿途設有休憩平台,可歇息賞景。
爬升到高處遠眺,可與長春祠步道上的鐘樓對望,並俯瞰立霧溪注入浩瀚的太平洋,而它所沖積出的沖積扇,一片平野農田,則成一個個聚落,咫尺可見的是立霧溪對岸的富世村。
歷史人文
這是民國92年才舖設完成的步道,步道以太魯閣台地昔日為太魯閣族得卡倫部落命名。
生態環境
步道全程幾乎都在密林中,鳥況非常豐富,烏頭翁、小捲尾、紅嘴黑鵯,經常可見,晴朗的天氣,上午九點以後,也可見大冠鷲在天空盤旋。
服務設施
公廁、停車場、觀景台、公車站、解說牌、無障礙公廁、無障礙停車場[2]
步道路線
第一站 無患子
無患子是步道中常見的變葉植物,秋冬季節滿樹黃葉的無患子,在暗沈的山色中特別引人注意。此時的無患子果實已成熟逐漸掉落,撥開果實的外皮,在水中搓揉,因含有皂素,所以會產生白色的泡沫,具有清潔的功能,洗髮、洗衣、洗餐具皆可,是早年台灣先民天然環保的清潔劑。
第二站 太訓岩場
沿步道爬升到高點有一座大型觀景平台,這裡曾是早年軍隊山訓的岩場頂端,專門訓練國軍攀岩、垂降等山地戰鬥技能。從太魯閣台地上仰望裸露岩壁,還可隱約看到山壁上有「太訓」二字。
站在平台,居高臨下,向西遠眺,可清楚看到立霧溪上的長春橋及長春祠步道上的禪光寺、鐘樓等建築,立霧溪則一出長春祠附近的峽口,就在寬闊的河床中緩緩東流。而靠山的一側,流籠頭就在一旁,有時可看到流籠一上一下地運送農產品。
第三站 俯瞰太魯閣
距太訓岩場觀景平台不遠處,另有一個高點也可以眺望遠方,此處設有觀景平台,從這裡可以清楚俯瞰立霧溪迤邐注入太平洋,它所形成的三角洲,則成為農田與太魯閣族聚落。
第四站 青剛櫟小站
得卡倫步道上到最高點,再往下穿過一片桂竹林後便與大禮步道相接,接上大禮步道後,往上可直通大禮,往下則可下到蘇花公路。這個路段已非平坦的階梯步道,一路「之」字形陡下,是太魯閣族人到大禮大同的主要路徑。途中一處腹地較寬,有一棵青剛櫟,太魯閣族人路過總會在此停歇,目前設有小型休憩平台。
第五站 發電廠沈沙池
得卡倫步道上至岔口接大禮步道往下近出口處,綠色大水管旁的大水池,是立霧水力發電廠的沈沙池。引自溪畔水壩,經由水道及水管集中至此的立霧溪水先在此沈沙攔污並減緩水流後,再將水送至發電廠發電。這座沈沙池,長31公尺、寬12公尺,下接地面式壓力鋼管兩支,在電廠內與水輪機相接,有效落差118公尺,藉由落差及水流的力量推動水輪機發電。[3]
交通資訊
自行車
步道無自行車設施,自行車友可利用太魯閣台地小型停車場之自行車專用車架。
客運
從花蓮火車站或新城火車站搭乘公車(花蓮客運、臺灣好行巴士、太魯閣客運),至太魯閣閣口或太魯閣台地(遊客中心/國家公園管理處),再徒步前往得卡倫步道。
開車
經台九線抵達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遊客中心),或台八線中橫公路經東西橫貫公路牌坊(閣口),過錦文橋左轉至太魯閣台地後步行前往,得卡倫步道入口位於台地北段步道西側大型車停車場旁。
路線地圖
出發點: 太魯閣遊客中心
路線:
太魯閣遊客中心→(0.2K, 3分鐘)→得卡倫步道口→(0.5K, 7分鐘)→流籠中繼站岔路口→(0.3K, 10分鐘)→太訓岩場觀景台→(0.6K, 30分鐘)→三岔路口(步道終點)→(0.6K, 20分鐘)→太訓岩場觀景台→(0.3K, 10分鐘)→流籠中繼站岔路口→(0.5K, 7分鐘)→得卡倫步道口→(0.2K, 3分鐘)→太魯閣遊客中心
- 備註:
1.步道上行466公尺會經過一個岔路口,若選擇左邊通往流籠中繼站的捷徑,可少走約五百公尺,但全程為陡上的土石樹根混合路;取右則為之字形木棧道階梯,兩條路最後會在步道終點上方的捷徑岔路交會。
2.得卡倫步道上行約一小時會經過一個三岔路口,直走通往大禮部落(1.7公里),取右則會陡下經台電立霧發電廠輸水管旁的小階梯抵蘇花公路(1.2公里),回程可選擇這條山徑或走木棧道階梯原路折返太魯閣遊客中心。
人文生態
太魯閣族
傳說太魯閣族以中央山脈的白石山腰的一顆大石柱為發詳地,由於人口增加,大約在三四百年前,開始陸續翻越中央山脈到東部的立霧溪、木瓜溪、陶賽溪等地區。其中一群族人自稱Truku(太魯閣),族語意為「山腰的平台」、「可居住之地」、「瞭望台之地」,所以遷移的地區稱作「太魯閣」,此即太魯閣國家公園之範圍。太魯閣族已於民國93年(2004)1月獲得官方正名,成為全國第12個原住民族。
太魯閣台地
曾為太魯閣族「得卡倫社」所在,因為上方山腰有楓樹,太魯閣語稱楓樹為「得卡倫」,因此得名。部落住民原來自更上方的山頭,約一百多年前,遷居到太魯閣台地上方山腰,1914年被日本人攻佔,才於1918年被遷移到現今遊客中心所在的太魯閣台地。這個台地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可控蘇花、中橫公路、立霧溪出海口,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曾以此為攻防要地;台灣光復後,1951年再度成為軍事基地,負責山訓和海防;1986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由於太魯閣台地腹地廣大且位置適當,成為遊客進入太魯閣峽谷前的重要服務據點。
太訓岩場
沿步道爬升到高點有一座大型觀景平台,這裡曾是早年軍隊山訓的岩場頂端,專門訓練國軍攀岩、垂降等山地戰鬥技能。從太魯閣台地上仰望裸露岩壁,還可隱約看到山壁上有「太訓」二字。
動物
步道全程幾乎都在密林中,鳥況非常豐富,烏頭翁、小捲尾、紅嘴黑鵯等經常可見,晴朗時能看到大冠鷲在天空盤旋,春夏時節,也不時可見枯葉蝶、蟬、螽斯、鍬形蟲等昆蟲現身林間,甚至有機會看到台灣獼猴出沒。
植物
沿途可見小菫菜、台灣黃菫、申拔、台灣排香、矮球子草、台灣及己、穗花斑葉蘭、紅花寶鐸花、薄葉細辛、金石榴、寶島羊耳蒜、羽葉天南星、旋莢木、蛇根草、普拉特草、山棕等植物,以及島榕、筆筒樹、無患子等樹種盤據。
地形地貌
太魯閣台地位在立霧溪出海口的北岸,立霧溪沖積扇三角洲的頂端,面積約三公頃,蘇花公路與中橫公路在此交會。 得卡倫步道由太魯閣台地沿著山稜向上延伸約三百多公尺,最後與大禮大同步道銜接。
特色
拾階而上「天梯」至步道高點,即可俯瞰立霧溪注入太平洋、聚落三角洲和太魯閣台地等壯闊的山海美景。[4]
視頻
台灣真美 太魯閣得卡倫步道大同大禮部落
花蓮縣秀林鄉,得卡倫步道
花蓮太魯閣の台地後山得卡倫步道&花蓮文創園區(2018081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