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徐庭瑶(1892年-1974年12月16日),安徽无为县人,字月祥,祖上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其父是乡中的举人,有大儒之名。

早年在安徽芜湖皖江中学就读。1912年毕业后,考入湖北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14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被编入第四连

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1]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出身。获颁青天白日勋章。被称为“装甲兵之父”。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在原籍安徽省无为县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1952年自请退役,1974年于三军总医院逝世。

目录

“装甲兵之父”

中国装甲兵、机械化部队的鼻祖,中国坦克之父——徐庭瑶

民国初年,刚刚步入成年的徐庭瑶预感到时局动荡,必将发生战乱,于是果断投笔从戎,考入了保定军校第三期,和白崇禧张治中蔡廷锴、[黄绍竑]]等人成为同学。

从保定军校毕业后,徐庭瑶曾在安徽地方军阀倪嗣冲的部队效力。但是,这些军阀只知道抢地盘,根本不顾老百姓死活,徐庭瑶一气之下辞官回家,当了一个教书匠。在家中呆了两年,徐庭瑶受友人邀请南下广州,加入了粤军许崇智的部队。这一年,徐庭瑶26岁。进入皖系军阀后,徐庭瑶担任见习排长,为安武军出力。

徐庭瑶明白,军阀不是他真正的目的,他真正的志向是革命。于是,让很快脱离军阀,加入了许崇智的东路讨贼军,从此跟随蒋介石一路东征北伐。在抗战过程中,徐庭瑶感觉到日本机械部队恐怖的毁灭力量,他以石匣镇之役遭遇倭贼多为机械化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之后。上书蒋介石,指出我军旧式装备过多,若不兴以机械化,实不足以巩固国防。

1933年,日军占领热河,进犯长城,蒋介石迫于舆论压力,急调徐庭瑶率领第十七军北上驰援,徐庭瑶的部队也成为当时长城附近唯一的国民党中央军。3月,日寇进攻古北口,徐庭瑶命令杜聿明率二十五师抗击来犯日军,杜聿明指挥所部与日军血战三天,毙伤日军两千多人,古北口抗战是长城抗战中最惨烈的战役。这场战役中,在这场战斗中,徐庭瑶亲眼目睹十七军官兵以血肉之躯抵抗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机械化部队,于是上书蒋介石要组建中国的机械化部队,[2]装甲兵之父徐庭瑶:第一个在中国提出机械化作战

1934年,徐庭瑶率团赴欧美诸国考察军事及机械化装备之运用。在欧美,凡经意、德、俄、法、英、美等十一国访问和学习,收获甚多。回国后,徐庭瑶撰呈考察报告凡六十馀万言。并筹办交通兵、辎重兵、通信兵三校,负教育长重任,为中国陆军培植骨干。之后,庭瑶奉命立装甲兵团与战车营于南京方山,国军机械化就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的。

在他的主持下创建了“陆军交通辎重通信兵学校”,于此,徐也被称为“中国装甲兵之父”。

此后,他的装甲部队在第三战区、远征缅甸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中,他十分低调

提到国民党第五军军长,人们自然会想到杜聿明,但第五军的缔造者却是这位来自安徽无为县的徐庭瑶将军。

在第五军中,他带出了一批赫赫有名的猛将—杜聿明黄杰郑洞国戴安澜廖耀湘邱清泉等。最早组建培育了中国第一支被誉为“机械化”的部队,不仅是军政部的王牌部队,还是“世界第五个装甲师”。

这支王牌中,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有名的功劳。重创了日军有著“钢军”之称的第5师团步兵第21旅团,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获得昆仑关大捷。

在入缅作战中,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歼敌三四千人,一战成名。

昆仑关大捷

1939年下半年,日军占领广西军事要地昆仑关,妄图切断中国生死攸关的西南交通线。关键时刻,徐庭瑶临危受命,出任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担任北路军指挥官。接到任务后,他立刻任命杜聿明第五军的主攻部队。这支军队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支军建制的机械化部队,也是徐庭瑶苦心培育而成。此时,扼守在昆仑关的正是日寇最精锐的板桓第五师团所部号称“钢军”的第十二旅团。徐庭瑶指挥第38路集团军,历经十数天血战,终于一举攻克昆仑关。

此役之中,他组建的机械化部队在此次战役中发挥了威力,火炮、战车、坦克多兵种协同作战,予敌人于重创,歼敌6000余人,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等也在此役中毙命,该旅团的军官死亡达85%以上。这是中国抗战期间攻坚战取得的首次胜利。

1943年,经徐庭瑶谋划,从机校选派800名官兵赴印度盟军基地培训。徐和中印缅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商定,在印度成立中美合作的坦克训练班,中方名为“陆军机械化学校驻印度战车训练班”,美方名为“美军驻印战车学校”,中美联合训练战车人员。结业后,新编的两个战车营,从印缅交界的野人山原始森林中打出来,在缅北战场配合盟军协同作战,痛歼日军,扬威异域。

经历

国民革命军第3师团长。

独立第4师副师长第1师师长。

1932年5月参予国军对苏维埃区第四次围剿(以鄂豫皖区为主)。

第十七军军长。这个军本身就是为参加长城抗战而组建起来的。下辖2师、和25师、83师:长城战役。

第八军团总指挥。 训练总监部交通辎重通信兵学校教育长、机械化学校教育长。

新编第十一军军长。

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国防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装甲兵司令。

东南军政副长官。

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

中华民国总统府战略顾问。

晚年

1949年,国民党败走台湾后,徐庭瑶作为蒋介石嫡系也随之远走,再也没有回到家乡。

1949年,被任命为陆军装甲兵司令授上将军衔。

1974年,他在台北遗憾离世,享年82岁。[3]

尽管远在异乡,徐庭瑶却一直心系家乡。在晚年,他一直叮嘱儿子一定要回到家乡看一看,有需要帮忙的一定不要推辞。

大陆开放之后,1997年,徐庭瑶的儿子徐先涛徐先汇和学生刘魁斗共同发起了徐庭瑶奖(助)学金,主要是为了实现徐庭瑶先生一生教育为先的理念,特别是要对家乡教育做番事情的遗愿。

该基金每年对家乡无为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大学的文、理科状元进行奖励,对考取大学、家庭困难的品学兼优的学子进行资助。

该项基金自1997年设立以来,已发放了20期,受奖学生80名,受助学生339名,奖助金额达97万元,帮助了无数学子完成梦想。

铁甲已远去,但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抗日名将,却永远都是安徽无为的骄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