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彬縣大佛寺石窟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佛寺石窟(遠景)原圖鏈接來自 changanren 的圖片

彬縣大佛寺石窟博物館位於陝西彬縣縣城西8公里的312國道旁,是依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佛寺石窟而建立的一座集建築、塑像、雕刻、繪畫、造像等眾多藝術形式為一體的佛教文化藝術博物館。原為1981年成立的彬縣大佛寺文物保管所,2007年5月更名為大佛寺石窟博物館。大佛寺石窟地處絲綢之路[1]北路的主幹線上。石窟的石雕、泥塑、彩繪大量反映出西域乃至印度佛教文化的很多特徵,是絲綢之路上多元文化共生、交融與發展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佛教文化發展的某些軌跡,對研究佛教文化及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歷史起源

大佛寺石窟創建於大唐貞觀二年(628年),初名應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為幽州淺水源大戰中陣亡將士超度應福所建,宋時仁宗皇帝趙禎為其養母劉太后慶壽時將其改名為「慶壽寺」。明代至今,因石窟內佛像高大雄偉,而稱為「大佛寺』,。大佛寺石窟的造像不僅數量多,而且精美傳神,特別是主窟內的阿彌陀佛造像,高達20米,是陝西第一大佛,也是中國的第四大佛。

主要文物

大佛寺石窟地處絲綢之路北路的主幹線上。石窟的石雕[2]、泥塑、彩繪大量反映出西域乃至印度佛教文化的很多特徵,是絲綢之路上多元文化共生、交融與發展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佛教文化發展的某些軌跡,對研究佛教文化及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1956年8月被陝西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寺石窟有大小窟、完361個,其中洞窟107個,佛完254個,造像1498尊。分明鏡台、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六部分。

明鏡台:二層,東側為唐初修建的木製結構的護樓(原石碑有線刻畫記載),共五層,其建築風格與敦煌的佛窟樓閣相同。後因歷史原因被毀。現存的明鏡台是明嘉靖23年(1545年)重新修建的五層三循六角攢尖頂式結構護樓,一、二層是磚塊平砌內夯土而成,以上為木製結構。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該寺最大的洞窟。其中有70個完1001尊造像。它的平面近似「凸」字形,橫寬34米,進深18米,高24米;洞窟上部的總體構造為彎窿型,窟內的主尊大佛就是自古被稱為「關中第一奇觀」的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大佛枷跌坐於蓮台上,高20米,頭高52米,手高4.5米,手指高2米,指甲蓋0.5米。大佛右手着膝,左手施無畏法印,全身姿態自然豐滿,神情端詳。兩邊分別站立一尊脅侍菩薩,均高17.6米。左側的是觀世音菩薩,以救苦救難大慈大悲深得民間老百姓的信奉;右邊的是大勢至菩薩,她擁有無上的智慧,以智慧之光遍照一切,使念佛之人永遠擺脫六道輪迴。

在大佛背光的左下側,刻着「大唐貞觀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銘文,由此判斷該石窟創建於公元628年,現在窟內的巨型一佛二菩薩的表面都是經過後代重新塑做的,而大佛背後的頭光與背光仍然保留着開窟時的雕刻內容與造型。在大佛像神聖的身後光環表面,刻着火焰紋、花卉和卷草紋圖案,其中還穿插了眾多的飛天伎樂和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現出一派和諧、歡快的氣氛。

千佛洞:是一所平面近似於正方形的大型中心柱窟。由於窟內不太高,而中心柱又比較寬大,只有柱正面的幾個大佛龕似乎有一些規劃,其餘壁面的佛龕都大小不一,雜亂無章地排列着,這是洞窟鑿成後不斷補刻的結果。共有造像696尊。從龕之間的銘文題記來看,大多似為武則天執政時期的作品。佛龕的造像題材有單尊佛像、雙尊佛像、一佛二菩薩、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單尊菩薩像和佛裝地藏菩薩像等。有的造像組中還加入了天王和力士。這些佛像大多具有鼓胸、細腰、寬胯、頭身比例適度、身軀豐滿健康等唐代造像藝術的典型風格。

羅漢洞:洞內部分為主室和東室。東室呈南北縱向的豎長方形,進深9米。1.65米。主室呈馬蹄形狀,進深6.5米,最寬處為6.3米。主室的東部與東室相連接這種形制較國內其他石窟甚是少見,可能並未完成。共有佛造像109尊。主尊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身披通肩式大衣,雙手施禪定印,高1.7米,石胎泥塑。主佛兩邊分別是弟子、菩薩、力士。引人注目的是文殊菩薩和天王塑像,文殊菩薩坐於雄獅背的蓮花座上,神情悠然自如;二天王身穿鎧甲、腳踩餓鬼,神氣凜然。此外,窟內還有多尊高度為l一2米、呈站立姿態的佛或菩薩造像。

丈八佛窟:位於大佛窟西百米處。主窟為丈八佛窟,窟內有依山雕刻的一佛二菩薩站立像。主佛高8.2米,面部豐圓,右手施無畏印,左臂彎曲,身披通肩式袈裟。兩邊的脅侍菩薩身高6米,頭戴花冠,上身袒露,下身着裙,飾有項圈瓔珞,婀娜多姿,既顯豐腴,又具窈窕之態。佛窟兩側有七處洞窟,內有唐代不同時期的造像多尊。造像雖細微處已風化迷漫不清,但神韻依舊清晰。

修行窟:位於千佛洞東側,共有大小洞窟98所,層層疊疊,分外密集。大多數洞窟呈方形,窟內均無造像、無題刻文字,有的為一窟兩室,有的一窟四室,大小2—10米不等。進入這些僧房窟群,猶如到一個十分神秘別致的空中迷宮。上下左右,或以豎井相通,或以石廊相連,或以崖面上鑿出的石台階相連。

主要學術論文有:《邠州石室錄》、《語歷所周刊·陝西邠縣之造像》、《中國石窟藝術總論》、《彬縣大佛寺石窟的調查與研究》、《公劉豳國考.大佛寺考》、《大佛寺大佛》、《彬縣大佛寺造像藝術》、《彬縣大佛寺石窟調查>、《唐太宗建七寺之詔與彬縣大佛寺石窟的開鑿》、《古代石窟》、《中國名窟名洞》等。

視頻

彬縣大佛寺石窟博物館 相關視頻

彬縣大佛寺石窟
彬縣大佛寺石窟景點講解視頻

參考文獻

  1. 【歷史課】絲綢之路,搜狐,2021-01-22
  2. 石雕,石雕的發展史 ,搜狐,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