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张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蝶
歌手、琵琶演员
原文名 Zhang Die
出生 1962年10月1日
天津
国籍 中国
别名 张国庆
职业 歌手
知名作品 成吉思汗

张蝶(1962年10月1日-),原名"张国庆",有"迪斯科皇后"之称,与同时期的张行、张蔷并称京津沪"三张"。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中国80年代女歌手[1] 、琵琶演员[2]

1986年,她以一曲《成吉思汗》声名鹊起,曾荣获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银奖、"希望杯"青年歌手大赛金奖和"中国十大歌星"称号。2010年第四届中国品牌节上,张蝶被授予"2010华人品牌艺术家奖"。张蝶是中国流行歌坛发展初期的一个重要人物[3] ,她以翻唱港台歌曲而著称。

其唱法粗犷、奔放,张蝶在几年时间里,出版过12张个人专辑,总发行量突破400万张,专辑有《天与地》、《山与海》、《冰与火》等。

个人经历

学琵琶出身当歌手成名

张蝶的名字在"80后"的记忆里是十分陌生的,但如果问问"70后"乃至"60后"们,有不少人都还记得她那首著名的《成吉思汗》。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流行乐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三张"--北京的张蔷、上海的张行和天津的张蝶。张蝶的首张专辑《冰与火》推出后,立刻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时间,到处都在回响着《成吉思汗》的旋律。后来张蝶又推出了《天与地》、《山与海》等专辑。20世纪90年代初期,张蝶退出歌坛,移民澳大利亚,之后又辗转定居荷兰埃因霍温。虽然是以歌手的身份被公众所熟知,但张蝶其实是天津音乐学院科班出身的琵琶演员。因为父母都在越剧团,张蝶从小就耳濡目染父亲弹奏乐器的样子。从她12岁正式学琵琶开始,张蝶就学得比别人要快。她说,这只能归结于她与琵琶有缘。

24岁的时候,张蝶却因唱歌一炮走红。张蝶说,自己做歌手的初衷其实非常简单,"因为一般的演出都不要器乐节目,不可能每场都有琵琶,而唱歌表现力是最强的,每次演出也都能上台。"张蝶也承认,自己当初发行唱片上百万销量的经历,在如今已是不可复制的"天方夜谭"。但至今,在张蝶参与侨界活动的时候,还会有人提起她当初做歌手时的辉煌。

虽然在最初移民澳大利亚的时候,张蝶为了生计也曾有过在当地中餐馆驻唱的经历,但她始终是觉得那样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当她来到了荷兰,当她重新拾起了自己心爱的琵琶,当时的张蝶或许还不曾意识到,自己艺术生涯的又一个春天正悄悄向她走来。

在荷兰办起中国艺术院

2004年,在荷兰的一个偶然机会,张蝶结识了荷兰埃因霍温国立艺术学院的院长,之后成立了"张蝶琵琶艺术班",她开始在学院里教授琵琶。

张蝶所在的团体叫做"欧洲中国艺术院",成立于2007年11月。张蝶说她不喜欢把自己的这个艺术机构叫做"艺术中心"或"艺术团",因为名字和实力是一个统一的东西。"一定要给人正规的感觉。"

由于丈夫经营着水族馆相关产品公司,张蝶即使不去负责欧洲中国艺术院的事务,她也完全能够以一个家庭主妇的身份,在家相夫教子,过着轻松又优越的生活。但她还是选择了进行自己心爱的事业。

对于艺术院的事业,张蝶说自己是"百分之一千的奉献"。每当去较远的城市演出时,张蝶为了节省经费,总要提前在家把演员和工作人员的食物和水都准备好。每一场演出从乐器到服装,从节目单到来去接送的时间地点……整个艺术院一百多人的大事小情都要张蝶一个人来操心。有时候去艺术学院借乐器,张蝶还要发动自己的先生和儿子们一齐上阵。在艺术院刚刚成立的时候,张蝶经常晚上回到家累得一点力气都没有,有很多次演出都曾想放弃了,"不是受不了演出的辛苦,是受不了演出之前准备的千头万绪"。但张蝶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她说自己坚持的信念就是演出是为弘扬祖国的文化,而不单单是为了自己。

琵琶陶醉荷兰观众

张蝶

"在荷兰中部城市埃因霍温的艺术中心剧场里,前晚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世界音乐会,演奏非西方传统的乐器,其中包括中国的琵琶……晚会的压轴节目是合唱《茉莉花》,在琵琶班和大乐队的伴奏下,埃因霍温一所中文学校的十几名学习中文的荷兰学生,用汉语演唱了这首中国传统乐曲。"


这段文字摘自一份在欧洲发行、面向华人的中文报纸《星岛日报》3月20日刊登的一篇大篇幅报道,报道中所说的这支为全场观众带来众多琵琶乐曲的队伍,正是张蝶所带领的欧洲中国艺术院。

在欧洲当地的艺术院里推行琵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是"非主流"的少数民族乐器,但在推广的过程中,大使馆和侨界给了张蝶很多的支持。

令张蝶难忘的是在阿姆斯特丹一个广场上举办的一场名为"欢迎你到北京来"迎奥运大型演出。中国民乐在当地人心目中一直是三三两两围坐弹奏的形式,但张蝶意识到,在这种场面中民乐代表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气度,张蝶派出了自己手下的30多名得力的演员,还亲自动手将琵琶曲编写成多层次多声部的大合奏,配上十几种打击乐器,不仅丰富了表现力,更赢得了荷兰观众的青睐。那天有将近一万名观众汇聚于广场上,张蝶的这个充满力量开场节目很轰动,留学生、华侨的心情也都十分激动,几乎落泪。

在欧洲普及琵琶

为了让荷兰当地的学生们易于接受琵琶这种陌生的乐器,张蝶一开始教学生们弹奏贝多芬、巴赫、肖邦的乐曲。慢慢再加入《金蛇狂舞》之类的乐曲,之后,学生们纷纷反映,这样的曲子"好像专门为琵琶准备的",再也不愿弹改编的乐曲。这更增加了张蝶的信心。

每一次采访中,张蝶总会提到自己的得意门生海德薇,这个金发碧眼的荷兰姑娘跟着她学了4年的琵琶,由于天赋和悟性极佳,深得张蝶的喜爱。海德薇已经成了小老师,不仅当地的荷兰人来学琵琶会首先让海德薇来教,连中国大使馆的活动也会邀请她去演奏。海德薇还自己从网上下载了歌曲,然后从五线谱倒成简谱,把琵琶技巧全部编写好,自己来演奏,从来不落一堂课,即使是有事不能来也一定要在之后找时间补上。

张蝶成人班里的学生之间还会比谁的琵琶好,谁的指甲漂亮又好用。张蝶总结道,她觉得一个普及音乐教育者的成功并不单纯是让自己的学生弹得多么好,而是让这些本身有工作有学业的学生们,在每天工作学习之余能够想到弹一弹琵琶,"这就是一个普及者的成功"。

个人影响

张蝶的琵琶教学做得很成功,荷兰埃因霍温国立艺术学院主动提出将琵琶纳入规范化管理,建立了考级制度。中国一个传统乐器在海外能够进入当地政府所正规管理的考级范围之内,这还是第一次。

欧洲中国艺术院还要组织大型的演出活动,德国、比利时也邀请张蝶和她的团体去演出。当记者问及为何琵琶这一乐器能在欧洲引起众多的关注,张蝶微微一笑,说:"中国的艺术就有这样的魅力。""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代人,是最能接受和吸收的一代人。因为我们经历了中国的两种社会形态。我想,正因为经历了这场转变,我们这代人才练就了接受和吸收的功能吧。与很多同龄的朋友交流,都有一种近似的感悟,那就是,我们不仅能接受我们的父辈们的思想和观念,而且也能接受我们的孩子们的思想和观念。这与我们的经历有所不同,我们年轻的时候,得不到父辈们的理解,而如今我们的孩子,也不能如我们当年理解父辈们那样,去理解我们。我们就处在这两代人的中间,承上启下,相互沟通,传承着进化的脚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令人兴奋而迷茫的目不暇接的时代,也许在外面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发展演变成熟的东西,我们要在几年的时间里去接受,去吸收,去消化。

张蝶80年代老歌《成吉思汗》网络爆红成神曲

久不露面的演员任泉在在微博活跃了起来,更是打破之前形象与粉丝分享了一首洗脑神曲《成吉思汗》。声称:"分享了苏打绿和陈绮贞,就都意外了.....好吧,其实我平时都听这样婶儿的歌好伐??您瞧这封面就有节奏!"转发量破两万,不少网友听后大呼:三观尽毁,脑中吼....哈....吼....哈...挥之不去。

个人评价

张蝶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即便不是她也会有别人。因为突然加快了节奏的时代,需要奔放的、激情的、快节奏的音乐。正是这个际遇,使张蝶成为中国流行歌坛最早演绎劲歌和摇滚类歌曲的歌星。和崔健一样,张蝶开始并不是学习声乐的,她之所以能一鸣惊人,是因为她那野性、粗犷、激越的演唱风格。

这种演唱风格,令当时的中老年人摇头叹息,但却使年轻人感到惊喜和好奇,这种开山河的风格,一下就迎合了孩子们冲动和叛逆的心,从而使她名声大噪。张蝶在短短的演唱生涯中,出版个人专辑十二辑,总发行量突破400万,著名的有《天与地》、《冰与火》、《山与海》等,更一批为歌迷喜爱和熟知的曲目,如《成吉思汗》、《热情的沙漠》、《迪斯科皇后》、《爱像青橄榄》、《莫妮卡》、《武松打虎》、《不要走》等经典歌曲。曾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银奖、"希望杯"青年歌手大赛金奖和"中国十大歌星"称号,并多次在海内外举办独唱独奏音乐会。

和张蔷一样,张蝶的大部分歌曲多为翻唱,而且其演唱技巧相对粗糙,缺少细腻的控制和灵巧的运用,从而使她的歌曲从整体看缺少艺术层次感。但虽然如此,张蝶以其独特的演唱风格,给听众带了史无前例的听觉冲击力,成就了她雄霸一方的歌星地位。

视频

八十年代磁带必备迪斯科歌曲《成吉思汗》张蝶中文版,原汁原味 2019年5月21日发布

参考来源

  1. 张蝶独唱专辑 ,虾米音乐, 1988-01-01
  2. 张蝶琵琶行:一颗中国心 二十载海外推广 ,搜狐娱乐, 2012-10-12
  3. 张蝶 ,国搜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