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张福华 走近诗人邱新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重定向页面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走近诗人邱新荣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走近诗人邱新荣》中国当代作家张福华 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走近诗人邱新荣

喜欢文字,一直以为汉字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与文字结缘,在文字间行走,生命便有了特殊的意味。那一个个从心底流出的文字将我阴郁的心房擦拭得清朗而明丽。平淡无奇的日子,也变得充实而丰盈。寂静的夜晚,坐在电脑前,看着一个个美丽的汉字如精灵般跳上屏幕,心便随之飞扬。 感谢文字,让我看到人生最美的景致。

我说邱新荣是熟悉的陌生者,说熟悉是因为早在写作之初就与邱老师相识了。那时邱老师编纂“激情石嘴山”一套书,那套书里收集了我几篇散文。那时便见识了邱新荣的博学儒雅谦逊,只是我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在他的办公室领回了稿费,取回了印制精美的书,从此便与邱老师没有了交集。以后也只是从文友们那里听说一些他的消息,邱老师调走了,又出新诗集了。

有一年,文友白远志送给我一套四卷本的《邱新荣诗的自选》,让我欣喜万分,直读得心潮澎湃,当时就想写一个诗评。但一想一个不会写诗的人对这么好的诗说三道四,太没有自知之明了,于是就放下了。但那些让我心灵震撼的诗句,一刻也没有从心上溜走。

去年,我收到邱老师赠送的六卷本《诗歌中国》。设计古朴典雅的诗集透着一种厚重与大器,让人心生敬重与敬畏。净手静心地打开阅读,立刻就被那一行行扑入眼帘的诗句震撼了。啊 祖国啊 我的祖国/从一八四〇年这个沉重的年份开始/在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上/民族的表情被蹂躏之至/弹丸在一个个废弃的榆木炮膛里痛苦地哭泣/北洋水师的军旗沉进了深深的海底/圆明园啊可爱的圆明园悲情的圆明园/一堆可怜的废墟和秋风一起/在夕阳下那么欲哭无泪欲说无语/一个从荒唐构思而起的奢侈/一片日落西山的残垣败壁/正试图向我们说明什么/但却破碎得无法向我们说明任何问题/啊 我看到了啊/看到落后挨打的可怜下场可泣的悲剧……(《祖国啊 我的祖国》)。多少年没有读过这样的诗了,它不只是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记之、诗之、歌之,更铸进了诗人深刻的思索和真实的生命体验。

三十年(而立之年到甲子之秋)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而对于一个人却是一生最重要最美好的年华。

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诗人不仅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还应该是一个行走者,正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十年时光,诗人如一位灵魂的流亡者,背负着自己的灵魂行囊,就那样静静地行进在自己的世界里,行进在古老泛黄的典籍里,行进在自我书写的文字里,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诗人是多产的,他在诗歌园地里收获着属于自己的饱满谷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创作至今,共编辑各类著作近百部,写就了十二部20卷《诗歌中国》。这是需要巨大耐力和壮烈的行走。

一生只做一件事,且有这不菲的成就,邱新荣做到了。一个作家要写出好的作品,不仅需要才情与智慧、需要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深厚的文化积淀,更需要从容与宁静、需要耐寂寞抗诱惑的执著与坚定。

从那一张张写满诗行的纸片上,从他那堆满书籍壁垒森严的书房中,从他不畏寂寞、遗世独立的文学坚守行为中,我看到的是他内心世界里那种坚不可摧的刚强。

如果说,诗人分为两类,先天的与后天的,先天的是一个人具有写诗的天赋,其生命中带有与生俱来的敏感与想象力,他写诗不是从笔下写出,而是从心灵深处流出;后天则是靠知识修养与刻苦努力。邱新荣一定是两者兼而有之,他写诗,是因为他是一个诗人,诗人身上所备有的敏感、热情、想象力等等的这些禀赋条件他全都占有;他写诗,是因为他博学多识,他需要为自己寻找一片安放知识、情感、心灵的家园。他说,“我写文章有时是为自己,我就是个不一味地追求发表诗而写诗的人,只扎扎实实地写,只想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世界的感知。我写完了,就觉得心上的一件事了了,成败无所谓,读者读后的评论评价才最重要的。我知道我是笨人,从来都不肯定自己的智商,我只是把别人喝酒聊天打麻将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写诗了。就像台湾作家蒋勋说的,读书的目的是让自己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让自己过得悠闲,让自己有一种智慧去体验生命的快乐,并且能与别人分享这种快乐”。确实如此,读书是邱新荣生命中的常态,困惑时读书,闲暇时读书,他读书不是走马观花地读,不是附庸风雅地读,不是泛泛而读,而是透过文字去深读细读,读文字背后的力量与秘密。透过文字,邱新荣读出了历史的厚重与真实,读出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读出了山川大地的壮阔与荒芜,读出了读书人的浪漫与闲雅。他在诗里不只一次地写道:“坐在最美的形象中读书 读书 这么好的事情” ,“读书读自己的心和那份浪漫”。

伴随诗人三十年创作的是这样一长串的书单:《中国史话》13卷、《话说中国》20卷、《中国通史》10卷、《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乾隆大藏经》《剑桥中国通史》11卷、日本讲谈社《中国通史》10卷、《中国历代诗歌选》4卷、《唐宋词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太平广记》《历代笔记大观》《册府元龟》《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徐霞客游记》以及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作品。这记录着中国历史文化文学的一部部巨著,邱新荣几遍十几遍的反复精进地阅读,这就是《诗歌中国》创作成功的秘诀!正如评论家丁芒所言,如果不是饱读群书,尤其是对历史了如指掌,就不会写出《青铜古窑》《脸谱幻影》,乃至长歌短调中大量评论古今人物、事体的有成见的诗来。没有概括古今中外天地人神的洞察力和构想力,就写不出情满大地,《祖国啊,我的祖国》,这样博大精深,气势磅礴的长篇抒情诗。

一个人的写作会受环境的影响,而邱新荣却从不为潮流所动。他知道一个紧跟形势紧随潮流的诗人是写不出好诗的,那样的诗人没有自我,他一直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写诗,对文学怀有敬畏之心,不浪费纸张,不挥霍文字,不去追求什么朦胧派,乡土诗派,学院诗派,而是在读写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呕心沥血地写出几千首的长诗短歌。邱新荣既像一个马拉松运动员,又像一个稳健的攀登者,在纸上自由地栖居,持久地行进。

《诗歌中国》长而深,深而广。长,由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穿越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隧道;广,由南到北,由东到西,他用一支笔抚摸中国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那一个个蕴藏着中国文化的古地名,让读诗人无法不对古老的中国心驰向往。邱新荣的诗不是单调的热闹,而是多姿的平静内敛与淡定的从容大器。《想起了王维》,他说,“他很内敛/有时将诗凝炼成自己/有时 又将自己/凝炼成平静的诗”;走进自然中的潜溪,他说,“读秋读出了宁静/潜溪读那些红叶读秋水明丽/他觉得一切语言都在大自然”,这样的平静,缘于内心的丰富。“有诗的日子/人生便少了沉闷/多了开阔多了壮丽”,如此的从容,是因为有十足的底气做支撑。三十年如一日,邱新荣就是这样坚守着自己,书写着自己。远离喧闹的酒场与官场,始终保持一种自省。在那些乌合之众的诗歌热潮中,在那种各样流派的争立中,在被金钱绑架的什么研讨会评奖会中,在各种形式的表现表演中,你很少看到邱新荣的身影,这一切缘于诗人的刻苦与[自律。

如今,读书已变得日益奢侈,甚至成为了一种让人观赏的项目,读书也更像是在表演。如果不是坐在豪华的书城中,如果没有咖啡清茶相佐,没有美女音乐相伴,没有阔大的绿色植物做背景,读书似乎就很难进行下去。在这种充满“广场文化”和“行为艺术”的氛围中,若将一本书一页页地读进眼睛里,将一行行字吃进脑子中,已然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但我们的好友薛青峰说,“邱老师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的藏书多到可以装备一个小型图书馆,真的为他的那种海量的阅读感到震撼,他可以在春节及所有的假期间关闭手机拔掉电话,一个人独坐家中读书,写诗。”在当今消费喧闹的社会里,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几乎没有!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当国人渐渐走出困境享受富足的生活时,浮躁与时尚也渗入文坛,一些“明星隐私”“小道消息”“大款生活”……成为写作的热点,成为一些作家诗人们追捧的潮流;在民众饱受灾难时,谄媚“新冠诗”、“含泪劝慰诗”以抒情的方式由一些无良的诗人笔下飞出;当文学的欲望蜕变成一种文字的智力游戏时,无聊的诗人沾着口水,将曾经圣洁的中国诗歌唾成了一首首的“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唐而皇之地登上中国文坛的重要诗刊,一些手握重权的官员,几句狗屁不通的句子,居然也能获得这奖那奖,数钱数得手发酸。这无疑都侵蚀着中国诗歌的肌体,使得一些人迷茫,也使得一些人盲目跟风。

而邱新荣却“从不追风逐浪,总像一位持重的钓者,只钓自己的那一尾鱼;又仿佛一座智慧的岛屿,只生长自己的植物。”与那些迎合部分读者窥视心理、撰隐私秘闻、献媚权势的市场“畅销产品”相比,邱新荣完全是逆潮流而行的写作,他所坚守和书写的,是早已被某些评论家们认作是过时了的理念,比如传统美德,比如价值真理,比如时代精神等等。但他却一直以自己独特而卓绝的姿势在坚持在坚守,且从未有过止息!诵读那两千余首诗十万余行字的《诗歌中国》,赏那咏叹中华民族历史的诗歌长卷,我不禁自问,这若是写散文写随笔,将是怎样的巨著,会不会是另一部的易中天《中华史》?如此浩瀚的阅读与执着的书写,又是怎样一种在巨大寂寞和奇崛艰难中顽强坚韧的守持?是什么样的信念给了他如此令人震动的力量?

我想,这是情感呼唤下生命本真情感真挚的喷发,是信念、良知、使命、责任担当、道德理想、精神信仰的守望。当人们在历史巨大的弯道超车而造成的颠簸和扭曲中迷失,在迷失中愈走愈远的时候,当冷漠和苍凉像暮色在所有空间流淌迷漫的时候,当有人大呼“中国诗歌死了!”的时候,当有人质疑“中国现代还有诗歌吗?”的时候,这样的守望尤其显得珍贵,它就像大海中的灯塔和寒冬中的火种,等人们有一天终于蓦然回首,会发现光明和温暖一直在那里默默地等待。 时尚没有什么不好,时尚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识。但是一个好的作家,一个优秀的诗人,不应该沾带着低俗的虚荣心,不能有庸俗的急功近利,不能有市井意义上的明星心态。这一切,邱新荣做到了。“在一次次神话的洗涤后/我比任何眼睛都要明亮”。这是河的自述,更是诗人内心真实的写照,诗人用不染纤尘的双眸阅读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不缺少诗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文学是从诗开始的。从《诗经》中的“风雅颂”到《楚辞》《九歌》;从“坎坎伐檀”的劳动号子到格调高雅的乐府诗歌;从唐诗五言绝句的繁华到宋词长歌慢吟的豪放婉约;从现代诗人的浪漫大度到当代朦胧派的诗歌,诗表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丰富着中国人的生活。正如作家黄桂元所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最后一束微光。人类需要能够净化灵魂的诗歌,如果这束微光熄灭了,世界将跌入千古洪荒,即使地球拥有再多的繁盛的动植物生命,也是一片“意义”缺失的混沌。

中国人不能没有诗歌。“留得诗千首/有诗相伴 便是全部拥有”!这是诗人邱新荣心之所往与是他终身的追求

杂文作家牛撇捺先生评价邱新荣的诗说,“邱新荣的历史观有独到之处,他对帝王的评价,对皇甫谧等文化人不从政的褒奖,对一些古文化遗存价值的揭示,让人不一定耳目一新,但会做更加深入的思考。他的诗集,是富矿,值得人们去开掘,利用!如果这样的诗这样的人寂寂无闻,是不正常的。”

但是,我想,如果《诗歌中国》像“睡诗”那样一夜暴红,拥有千百的点击量;如果《诗歌中国》像那些“屎尿诗”“鼻涕诗”一样,被一些无德无良的评论者大肆吹捧无端叫好,那就不是诗了,那是对诗歌的践踏,对诗人的侮辱。真正的好诗或许会曲高和寡,但绝不会没有读者。

好作品经得起阅读。那天在薛青峰老师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段话:三十年前阅读诗人邱新荣的手写体《河之歌》激动不已。今夜在网络电子版聆听哈老师(原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作家哈若慧)和刘老师(原自治区教委高教处处长刘大可)的激情朗诵,激动依旧。好诗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诗也是经得起读者选择的。大地上流动的河是民族情感的象征,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我”是民族精神的宣言人。这是人生的宣言书,是人生理想的宣言书,是人生信仰的宣言书。我在困惑中读这部宣言书,能给奋斗的人生找到方向。时下缺少的是能给人带来精神力量的诗歌。我愿这样的好诗通过两位朗读者优美的声音传向四方。这是一个读者一个好友给予诗人最高的褒奖与肯定。

而我,在三十年后的今天读这首诗时,依旧感觉到的是河水扑面而来的清新感,它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苍老。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

邱新荣写诗力求精益求精,不肯放过一点瑕疵。一次闲聊时,邱新荣感叹着说,“写诗真是一件既痛苦又快乐的事,灵感来了就闭门写他十天半个月的,我觉得自己满意的诗能时时地拯救我,但哪怕有一两首诗不如意,我心里也不舒服。一字磨人啊,改一遍就磨自己几十天,那种走不出困境的苦恼,就像黑夜看不到阳光。”

“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这话似乎就是诗人邱新荣一生做诗的真实状态。一个人超越他人难,超越自己更难,在这个相互复制相互粘帖的时代,邱新荣就这样一遍遍地打磨着自己的诗,持之不懈地超越着自己。

一个人青年时期的体验往往决定着他的审美品味和性格取向,诗歌之于诗人可算是明证之一。高中时期邱新荣从同学家看到一本没皮的唐诗,他读得如痴如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清人笔记,小说,他搜寻着一切可能到手的书,像饥饿的人啃食香甜的面包一样,汲取着诗书中的营养。“我觉得没有谁特别影响我,却又全都影响了。我从未把《诗歌中国》当诗写,就是把读书的感受和感想,押韵合辙地写出来而已,没有固定的格式,怎么顺畅就怎么写。”

这样的自信,是读万卷书读出来的。邱新荣是宁夏本土诗人,在这片黄河流过的土地上,在这片五湖四海人集聚的土地上,在这片漫着少数民族花儿的土地上,在这片党项人立国建业的土地上,各种文化交织着,碰撞着,邱新荣在这里汲取着营养。因而,他的创作是自由的宏大的。恍如黄河一般从源头一路冲关闯隘奔涌而来,由《原初流韵》到《唐风宋雨》,渐渐平缓及至开阔流畅。其诗既古典又现代,既乡土又雅致。

邱新荣坚信:诗歌,是为了美而存在的,不是残暴的余荫与遁词。他说,“好的艺术作品,会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世界之间构架桥梁,从而引导读者延续作者的思考,并加深、成就自我的思考,由此完成作品的再度创作。”

正是如此,对诗人来说,写诗不是炫耀文采,不是为自己争名逐利,诗歌是诗人自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向读者传递种种信息。而对欣赏者来说,诗歌阅读能让人从世俗忙碌的生活中慢下来,有时间和心情审视自我,为自己寻一片安放疲惫身心的圣地,让思想跟上奔跑的脚步。

有人说,“读诗是一种修行。有些诗,适合很多人围坐在一起朗读;有些诗,适合一个人的时候安静地读”,而邱新荣的诗既适合许多人围坐在一起朗读,又适合一个人孤独时静静地读。读《诗歌中国》是要用明亮的眼睛去深读,用干净的双手去捧读。 有诗相伴的日子是幸福幸运的。我在这头说/那个华啊 在很久很久以前念做花/你在那头笑得灿若奇葩/说真的好惊讶好惊讶/最美的草哪里去/没有了绿绿的草/大地 是不是有些沉闷甚至尴尬/我们的土地一直长满鲜花/芍药丰姿绰约/牡丹肥腻奇葩/夜来香 夜来香的小夜曲轻轻唱在月光之下/野百合也有自已的春天/怀春的日子里慵懒困乏/合欢的羞怯迎风绽开/桃开花的时候 满天云霞/你说难怪自已不停地飞着/原来也是一朵花/花香 正应了一句老话/应了那句花香走天涯/想想我们的先人真是伟大/让丰厚的文字锲进龟甲/在行人的目光中燃起一支火把/一群牛羊啊/生长在久远的岩画/然后 然后是这美丽的文字通假/是这华啊 这华念花/这花就这么举上了金色的骨架/脚下依旧有草水一样流着 绿满川原 尽显芳华/你在那头 自说自话/你说有绿野仙踪 /神仙的手里是否拈着一支花/你说花雨满天 那花雨/起来 时空一定很温润吧/我说你只记住/那个华念做花/花的土地上/风满乾坤 色彩潇洒/花夏是后来的华夏/因有风骨挺起/我们永远举着一朵开不败的花/你在那头沉默半晌/然后 轻轻一声 啊 这超时空的对话可随梦到天明,枕诗入梦,梦境是恬静安祥的;枕诗入梦,梦是紫色的浪漫的;枕诗入梦,梦带着翅膀可以飞翔。

当我们用哲学的眼光,文学的眼光,审美的眼光,批判的眼光,抑或是挑剔的眼光去读这部诗集时,也许我们觉得它不够完美,还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与不足,但我相信,凡读过《诗歌中国》的读者,都会在充满情意、诗意,诗境、诗性的意象诗句中,读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典雅、现代的诗歌自由奔放;读出历史的、文化的、文学的、生活的真义,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里,在不缺少作家不缺少诗人的中国文坛中,邱新荣像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向着大海不停地奔流,正如他笔下逐日的夸父,他永远都在向着心中的目标奔跑,他永远在路上……[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