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学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学记,1964年出生,安徽凤阳人。美国World Precision Instruments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及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名誉教授,"Frontiers in Bioscience"杂志副主编。1994年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并于1995年至 1999年分别在斯洛文尼亚国家化学研究所(ETH,苏黎世)和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在传感器领域有18年的研究经验及产业化经验。著有学术专著《电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简介

张学记,安徽凤阳人,传感器领域专家。2009年,张学记教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回到祖国。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海外评委委员,北京市政府特聘顾问专家,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名古屋大学教授,并任《美国生物医学科学杂志》主编、《生物科学前沿杂志》副主编,申请技术专利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曾获联合国机构ISCS-世界实验室W.Simon奖、世界精密仪器公司杰出科学家奖、瑞士杰出留学学者奖、GCAA终身成就奖和世界杰出华人奖。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张学记
张学记
出生 (1962-01-01) 1962年1月1日(62歲)
安徽凤阳县
职业 传感器专家

人物生平

张学记,安徽凤阳县人1964年出生。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生化科副主任。

1994年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5年至1999年分别在斯洛文尼亚国家化学研究所(ETH,苏黎世)和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9年至2009年,历任美国世界精密公司研究员、化学部部长、副总裁、首席科学家、高级副总裁,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兼职副教授、兼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海外评委。

2009年回国。

2009年任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至今,任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2013年至今,任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2013年4月,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7年4月,当选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社会职务

现任《American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s》主编

《Frontiers in Bioscience》副主编

《Archives of Medical Science》副主编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Chinese Edition)》、《Sensors》等15个国际期刊编委

曾任美国NIH基金、美国NSF基金、美国国防部科研基金评委,美国化学会石油研究基金(ACSPRF)、美国中小企业创新奖和新加坡国家科技奖评委。

欧盟科学基金评委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评委

美国宇航局、欧洲宇航局科技顾问

佛罗里达(USF)纳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际华人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会主席

美国化学会、美国科学会、美国神经科学会和国际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会会员

中国生物化学与生物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理事

中国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获得奖励

主持或参与美国NIH、NSF、NASA、能源部和欧洲宇航局等研究课题多项,已在SCI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分别在Elsevier、Springer、化工出版社出版专著4部,获授权专利13项,开发新仪器和传感器20余项,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或专题学术报告50多次。曾获联合国机构ISCS-世界实验室W. Simon 奖、世界精密仪器公司杰出科学家奖、瑞士杰出留学学者奖、GCAA终身成就奖和世界杰出华人奖等。

学术著作

《电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本书详细论述了常用的电化学传感器装置

的原理、设计方法及其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综述了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发展趋势、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发展、用于糖尿病检测的现代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基于纳米材料(如纳米管或纳米晶)的生物传感器、检测氮的氧化物和过氧化物的生物传感器以及检测杀虫剂的生物传感器等;内容涵盖电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的所有范围。本书取材新颖,内容丰富。适用于分析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医学、临床检验、工业分析、环境监测和农业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使用。

人物事迹

毅然回国

从事生物化学传感器23年的张学记,常年往返于实验室和公司之间,不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被世界精密仪器公司任命为高级副总裁。身边的同事都劝他申请美国国籍,然而张学记却不为所动,2009年,在国外长期从事生物化学传感器件研究开发的张学记教授,响应国家号召,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回到祖国 。

张学记2

科学报国

回国三年的张学记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他又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团队,开始了为祖国效力的新征程。由他牵头正在研究的癌症早期诊断系统,可以将癌症预警提前18个月。

科学创新

十八大代表、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学记上课时经常给学生讲一句话:"创新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兴趣,二是有需求,正所谓兴趣驱动,需求牵引。"

但他却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丧失了兴趣――这一创新的源泉。"对比中美教育,我发现两条路径恰恰相反。"张学记举例说,"中国孩子从幼儿园就有压力,要上各种兴趣班,到了小学中学压力更大,一读大学就彻底释放,完全没有学习的动力;美国恰好相反,小学主要是在玩,中学是有兴趣地学,高中才开始有压力地学,大学是既有压力又有责任地学。结果是,与美国学生相比,我国学生高中之前基础很好,到本科生、研究生就有很大差别,缺乏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他认为,对孩子从小就开始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无益于创新,也无益于兴趣的培养。

张学记见到记者,第一句话便是谈人才:"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最稀缺资源。"

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是,由于受传统的价值观以及社会竞争等方面影响,应试教育现象严重,教学方法陈旧、评价单一,这些都阻碍了创新人才的成长。"十八大代表、上海实验小学校长杨荣说。

"实事求是地评判,中国的教育质量总体是好的,但是我们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不强。这是我们今后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也跟我们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十八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我国现在每年培养工程师的数量,相当于美国加欧洲加日本还加印度培养出来的工程师的总数。我们的规模是很大的,关键是提高质量,提高创新能力,这是我们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

莫让评价指标束缚高校学生和教研人员的冒险精神

"十八大报告中专门强调了人才工作,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密不可分。"为什么中国一直讨论着"钱学森之问"?在张学记看来,那是我们对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评价机制出了问题。

除了教育制度,张学记认为,我们还要改变人才评价的机制和标准,改变科研项目评价体系。

"现在我发现很多研究生都不敢去创新,因为博士生毕业有在核心期刊发3篇论文的硬指标,而实际上做一个真正的创新性的研究需要5年时间。如果真去做原始创新,恐怕都毕不了业。对老师的评价亦是如此,新老师过一两年就要考核,达不到要求就不会续聘,因此很多人只有做一些边边角角的修补或跟踪性研究。"张学记说,创新是不可预知的,这些评价指标束缚了高校学生和教研人员的冒险精神。

"美国研究生毕业不是看发几篇论文,而是学位评价委员会看你研究是否达到要求,评价研究的深度、创新程度、系统性,而不是够一个数量。"张学记说,中国很多单位,一谈到创新成果,就总是惯性地说我们发了多少SCI论文,影响因子达到多少,但美国科技界就不会拿SCI论文说事。

"评价创新成果,需要量化指标,但并非唯一指标,关键还是要考察是否真正做了创新的东西。"张学记担任很多学术期刊编委,据他了解,很多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成果不是发在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上,而是发在专业期刊上。"知识创新具有系统性、持续性和长期性。目前我们的考核体制导致我们原创成果不多,因此应该改革评价体系,延长评价周期。"

让人才在产学研结合中更快成长

张学记还认为,科技创新与诚信、信用制度甚至法律紧密相连。"创新需要冒险,失败可能性很大,现有体制让我们难于冒险。因此,我们需要用诚信和信用担保,并通过体制和法律约束来支撑和保障。"张学记举例说,我国企业研发人员与高校科研人员合作存在障碍,有一个原因就是互相缺乏信任。高校给企业科研成果,怕什么也得不到;企业对教授也不放心,担心所做的研究转化不了。

"这就需要信用制度和法律的规约,同时,我国也要建立真正的风险投资,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张学记说。

对于十八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协同创新"。长期从事基础应用研究和产业研究的张学记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在美国很多中小企业将10%―20%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还能申请很多专利,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我国企业除了研发投入不足,最重要的一点是缺乏人才,最好的研究人才往往愿意去高校和研究院所,因为没有有效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创新包括原始创新、基础应用研究、产业化商业化等多个环节,要让成果转化必须要专业的转化平台和孵化器,更需要又懂科技又懂管理复合型人才。协同创新不是叠加,而是相乘。"

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领军作用

"要想成为一流的大学,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国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设备可以买,一流的大楼可以造,但离开一流人才去使用和管理,就都是空谈。"张学记认为,国家越来越重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领军作用,通过实施人才计划,吸引了很多国外优秀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其实,张学记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央给北京市增加了2个十八大代表名额。入选代表均为学者,且都具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张学记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1985年就入党的"老党员"是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界领军人物,在美国传感器领域有20多年的研究及产业化经验,被聘为美国WPI公司高级副总裁,也成为该公司40余年来聘任的首位外籍副高级总裁。

"回国是偶然中的偶然",因为他曾经帮助一位素昧平生的北京科技大学老师而结缘,后经学校推荐成为国家特聘教授;"回国也是必然中的必然",在美国功成名就后,2009年毅然决定回国创业。

经过三年的建设,张学记领导的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已初步形成了传感技术、新能源及生物医药三个研究方向,并先后与10余所国外大学、研究机构以及5家国内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由他牵头正在研究的癌症早期诊断系统,实现了将癌症预警提前18个月。

从2010年回国以来,张学记的心中只为做好三件事: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三是让研究成果成为被市场接受的产品。这也正中国科技界最需要做的三件事情。

相关视频

张学记教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