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张国恩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加慈善捐赠。他连续5年参加“蓝天下的至爱——点亮心愿”慈善义拍。

张国恩
著名書畫家
出生 1957年11月
国籍 中國
职业 书法家、画家、政协常委
知名于 参与了8次慈善义拍捐赠 ,帮助一个领养孤儿家庭找到资助者 ,他向寺庙、贫困山区、灾区等募捐。
知名作品



 

2003年以一帧篆字书法义拍8万元为20名贫困老年白内障患者提供了手术费,此后还邀请术后复明老人到家做客;

2004年他的一幅《千岁红桃香破鼻》义拍10万元,篆书《心经》义拍8万元;

2005年他先后捐赠5幅名作,其中国画《岁朝清供》、《多福多寿》各义拍10万元,另一幅书法作品也拍出12万元。

2016年11月11日“吴墨点恩”张国恩金石翰墨书画展开幕[1] 2017年6月30日下午張國恩水墨藝術展在香港天趣當代藝術館隆重開幕[2]


目录

个人简介

张国恩,号定远,字三梅占,别号五钱。祖籍河北保定,1957年11月出生于上海。上海市政协常委 、农工党上海市委委员、上海中青年知识份子联谊会理事、市政协书画院画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员、吴(昌硕)门第四代传人、著名书画家。

二十年前的张国恩,以一手鬼斧神工的细刻绝技令人刮目。为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他拜入吴门高足曹简楼吴长邺先生门下,立志探求吴门艺术的博大精深。

张国恩的石鼓文书作是典型的吴门气派,落笔处力透纸背,飞白处蜻蜓掠水;他的画作传承昌硕公以书法入画,以线条为骨架之灵魂,随心所欲、简洁饱满,既有缶翁再生之笔苍劲老辣的神韵,又于笔触间尽洒清新灵动的勃勃生气。"书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在年轻一辈吴门传人中独树一帜。

著名作家王小鹰对张国恩的画风颇有研究,她在报刊上著文称道:"国恩近作,虽仍是吴门的作风,却仿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国恩下笔简洁干净有力度,用色纯净而绚烂,是内心对所绘对象的欣赏和热爱,荔枝小鸡,石榴蚱蜢,花卉蔬果等,从寻常事物中品味到平凡生活的无尽乐趣,是心灵对生活的喝彩!"

"择高而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是张国恩的为艺准则,也是他慈心朴素的行为标准。他有一颗回报社会、关爱平困群众的爱心,长期热衷于慈善事业,被誉为"上海市慈善之星"。

笔墨当为心灵赋,海纳百川不拘泥。尊重传统而勇于超越,汲取精华而个性张扬,才是对传统艺术精髓真正的理解与诠释。

仓迹老人点评国恩书画笔墨:淡墨宜画浓,浓墨宜画淡;淡中见浓、浓中见淡,浓淡两相宜,乃丹青之精华,屈指可数。丹青境界贵在"情"字,孰人不喜,孰人不爱,乃书画之经典。书画中,情有之,脊不断乃上承之脉。国恩书画中,淡墨中另有天地,浓墨中可见情谊。其形如淑女温婉幽长,袭昌硕之神;其势刚毅如勇猛丈夫,承昌硕之脉。可敬可叹!何哉!呜呼,丹青之气,永驻我中华大地!

个人作品

张国恩先生假座东展大厦16层尼泊尔文化中心(上海)举办个人书画展。展品中,有他在东京国立博物馆虔心拜临吴昌硕先生晚年扛鼎之作《心经》十二条屏的巨作,有他今年参加市政协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画展的作品《春秋鼎盛》,更有洋溢着一派生机的《花果四条屏》等精品力作。

张国恩作品常见“三梅占”的落款,张国恩解释道,这是我的字,意思是人生三样东西不能占有,即所谓“贪嗔痴”。

张国恩先生每天清晨5点起床,除去三餐和午间小憩,白天至少挥毫6小时。累了,打理一下菜园,巡视一下果树,这位吴门弟子以近乎隐居的修身方式,来体验和参悟海派吴门的艺术精髓和无穷奥义。

谈起世人对吴昌硕艺术理解上的粗浅,张国恩深不以为然,他甚至觉得吴昌硕艺术之宽博浩瀚,自己作为一个矢志入门者,二十年练字,二十年学画,再过二十年才能以画入字、以字入画,真正做到字画合一。

张国恩自谦研习吴门艺术三十余年,至今不敢言得吴昌硕公之精髓。比如这次拜临的吴昌硕先生石鼓文《心经》十二条屏,是先生74岁时的力作,全篇268个篆书字一气呵成,远观宛若一个字,功力非凡。

张国恩说,只有通过虔心临习,才能体会吴昌硕那种严谨和酣畅的艺术伟力。而在研习书画时,张国恩都是关掉手机,闭门谢客,摒弃俗世凡尘的骚扰,在写经文时,甚至还焚香沐浴之后方才静心落笔。

  • 《心经》十二条屏

研习吴派艺术必须充分体会刚劲峻拔的手腕雄浑之力,张国恩恰好从小就喜欢金石篆刻,长期磨炼,因此,腕下功夫便有了笔走龙蛇的力量与节奏之美。张国恩9岁时开始迷恋书画,没事就照着古书临习。

别人在课堂上吵闹,他一个人在安静地抄录书法。高中毕业后他被老师推荐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几年之后,一手细刻功夫就成了他的绝活。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张国恩在传统书画中寻找营养和突破,这时,他迷上了浑朴大气的吴昌硕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市面上很少有吴昌硕作品,张国恩就到友谊商店去看吴昌硕真迹,有时候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凝视许久,他能感觉到一种远古的心灵呼唤。

此后,他凭着自己摹写的吴昌硕石鼓文书作,得以拜吴门第三代高足曹简楼先生为师,不久又拜吴昌硕长孙吴长邺为师,并得以大量观览吴昌硕先生真迹精品,由此眼界飞升,并足以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慢慢消化为自身的艺术养分。

吴昌硕[3]先生三十岁学诗,五十岁学画,坚信水滴石穿,大器晚成,临写石鼓文时“十载写破千支笔”。

张国恩在传习吴派艺术的过程中,也无惧“如墨磨人”的艺术苦行,甘愿坐穿冷板凳,一步一个脚印,将吴派艺术的精粹在反复研习中深刻领会。什么是“以书入画”、“书画同源”,什么是“书画的筋骨”,什么是“绚烂而宁静”,他都要在长时间的再三研习中,心追神摹,悉心体悟。犹如一颗艺术的种子,要在泥土里孕育、发芽、成长、壮大,经历整个过程,才能最后成为自己艺术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对待艺术,张国恩没有丝毫马虎,甚至连画材他都不惜工本和心血。比如书画用墨,他绝不用市面上的商品墨,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到安徽深山里寻访优质原料,恢复古代工艺,制作出他心目中的那一锭好墨。张国恩说,古人写书作画,没有多余的外在材料,创作过程,都是古人的心灵与文房四宝的对话过程。因此,当代人研习传统文化,这方面马虎不得。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张国恩却并不高冷,他和吴昌硕先生一样,都拥有一副醉心于社会公益的热心肠。张国恩先生是上海市政协常委,他为了重振海派艺术,长期热心奔走。

成立于1994年的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因馆址动迁,临时租借于陆家嘴地区陈桂春老宅,但租房合同于2016年到期,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再度面临窘境。去年上海两会期间,张国恩执笔、1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落实上海吴昌硕纪念馆馆址。此事得到了上海市政协和浦东新区领导的大力支持,经反复沟通,最终与场地方商定维持原租赁合同不变,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得以继续落址在陆家嘴[4]

但是张国恩表示,作为海派艺术精神的开创性人物,吴昌硕的艺术还需要花更大力气去弘扬。当今社会上,知道齐白石、张大千的人很多,对于艺术家的绯闻轶事也颇多炒作,但吴昌硕这位全心扑在艺术上的海派领袖,社会给与的关注度却远远不够。

张国恩说,吴昌硕先生的作品大量分散在民间,如何进一步弘扬吴昌硕先生开创的海派绘画精神,把更多吴昌硕先生的精品力作呈现给观众,这是下一步需要我们去奔走、呼吁、落实的,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我们要有一份这样的自觉,以传承海派文化为己任[5]

張國恩先後在曹簡樓吳長邺錢君掏先生門下向道學藝。數十年間,他對傳統藝術始終懷著一顆敬畏和虔誠之心,潛心專研,敏悟好學,不懈追求,于篆刻、與書法、于花鳥、于山水,具得吳門之作風,運化腕底,自成一格,是吳門畫派第四代傳人的佼佼者之一。

相對篆刻而言,張國恩更專注于繪畫一脈,或山水,或花鳥,多以篆隸或行草筆法入畫,筆酣墨暢,隨心而行,出入古今,富有金石韻味。其作氣勢雄強磅礴,秀拙相生,布局跌宕奇掘,意趣盎然;設色淡雅中見嬌豔,清新脫俗。一山一石,一花一枝,信手所致,情意綿長,深深地寄托了他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張國恩爲人樸實善良、坦蕩豁達,熱心公益,多次把自己的精品力作奉獻于慈善活動中,並將善款無償捐給慈善事業,故有"上海市慈善之星"之譽。這也是昔年師祖吳昌碩熱心公益、奉獻社會博愛精神的傳承,立品修德,令人敬佩。

  • 张国恩向上海玉佛禅寺捐赠书法作品——《心经》

019年5月2日上午,上海市政协常委、著名书画家张国恩向上海玉佛禅寺捐赠书法作品——《心经》十二条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大和尚代表寺院接受捐赠。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局党组书记房剑森,上海市外办副巡视员景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祁学银,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磬石智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春华等出席了捐赠仪式。

作为书画巨匠吴昌硕门下第四代传人,张国恩二十年来潜心研究吴门的艺术技法,以及笔墨纸砚的细微差别。吴昌硕老先生晚年有一部扛鼎之作——篆书《心经》十二条屏,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而在国内却没有相应的作品留存下来。感到遗憾的同时,张国恩多年学习、反复试验,并在用墨和用纸的细节上,力求遵照吴老当年的方法,临摹了这部《心经》十二条屏。

玉佛禅寺方丈觉醒大和尚代表寺院接受了捐赠,并向张国恩先生颁发捐赠证书。在致以感谢的同时,觉醒大和尚表示,自古以来临摹经书都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部分,也留下了不少传世大作,未来希望有更多的书画家、艺术家来了解佛教,共同推动当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视频

张国恩书画展完美闭幕
张国恩 为慈善而努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