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广州骑楼

广州骑楼
图片来自luoow

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骑楼的代表。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广州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最为壮观。新亚大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酒店等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代表。

目录

特色

广州骑楼的结构共分三段:下段为约宽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处大多都有丰富的装饰花纹或浅浮雕。依建筑风格,广州骑楼又可分为西关骑楼东山骑楼两个流派。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主要采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比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其中最具中式建筑特色的是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方形窗。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顶。

东山骑楼形成年代比西关骑楼略晚,更趋于现代化,也更加简洁。比如说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等等。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独特之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且实用。

各种风格的骑楼有:

  • 仿哥特式 例子:爱群大酒店、北京路新华书店。
  • 南洋式 例子:文明路186号。
  • 古罗马券廊式 例子:新华大酒店
  • 仿巴洛克式 例子:万福路114号。
  • 中国传统式 例子:德政南路139号,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广州起义路等也有少数剩余。
  • 现代式 现代式骑楼大多建于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在各个方面都与传统的骑楼有很大差别,显得简洁明快、趋于实用主义。

广州骑楼是规划发展的产物,而特点在于每条骑楼街、每栋骑楼都非千篇一律,特别是水刷石装饰各不相同。骑楼宽高比、宽深比都符合黄金分割律。骑楼的高度、深度和马路宽度也是相对应的,例如人民路是市内最宽的马路,其两边骑楼的高度、深度也同样最高最深。

缘起与发展

关于广州骑楼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根据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另一种说法认为骑楼是广东人将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更有观点认为,“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建筑已经可以说是近代骑楼建筑的雏型,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街的发祥地”[1]。广州骑楼作为广州的一个符号,充分地体现了广州的商城特色。

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23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2],被称作“有脚骑楼”。在1931年《修正取缔建筑章程》中,将“有脚骑楼”简化为“骑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