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康有溥(1867年-1898年9月28日),字廣仁,號幼博,又號大廣廣東南海人,康有為之弟。參與戊戌變法,慈禧太后重奪權力後,因梁啟超帶病往北京應付官試,與他同行,因而被捕,和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齊被斬,合稱戊戌六君子

康有溥
康廣仁1.jpg
性别
出生 1867年
廣東南海
逝世 1898年9月28日
北京
别名 康廣仁、康幼博、康大廣
教育程度 私塾
职业 學者
活跃时期 19世纪
亲属康有為

目录

官場

認為八股文有害人才的發展,因而每次應試都放棄作答,20歲後曾在浙江當小吏,其後曾當保甲差、文闈差。在戊戌變法中,康廣仁勸其兄康有為:「八股已廢,力勸伯兄,宜速拂衣,雖多陳無益,且恐禍變生也……弟旦夕力言,新舊水火,大權在後,決無成功,何必冒禍……」。又在致何易中的信中指出:「伯兄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地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弟私竊深憂之,故常謂但竭力廢八股,俾民智能開,則危崖上轉石,不患不能至地。今已如願,八股已廢,力勸伯兄宜速拂衣,雖多陳無益,且恐禍變生也。」

變法失敗,六君子下獄論死,廣仁在獄中“言笑自若,高歌聲出金石”,他對譚嗣同說:“今八股已廢,人才將輩出,我輩死,中國強矣。”

康廣仁未直接參與變法,本無罪不當死,而慈禧以失康有為、梁啟超故深憾外國,必欲得一人誅之,遂以廣仁充。廣仁竟從容赴死,與其兄其后風格迥異。

學問

政績

少年軼事

十六歲時,不喜歡帖括,因此不喜歡學習,被父親和兄長責怪,便自薦當小孩的老師。別人以為他在玩,便試試他,找來八九名小孩做其弟子,上課時甚為莊重嚴肅,更自創學規,令頑皮驕橫的小孩都很聽話。其他人才知道他有辦事能力,便委託他負責不少家事。他令出必行,奴僕都很怕,因此沒有事辦不成。

康有溥將他居住的樓前的芭蕉鋤走,康有為斥責他不仁,康有溥說那芭蕉沒有用,只會煩擾人。

康有為叫康有溥檢查、整理閣上的舊書,康有溥竟將數代傳下的帖括一把火燒掉。康有為問他原因,他反問康有為是否這些區區的東西也不能放棄,並認為留下那些東西,那座樓就不會清淨。

以上各事,可見康有溥為人剛斷。

后世轶事

康广仁死后尸首无人认领,16年后才入土为安

康广仁,名有溥,广东南海人,1867年生,1898年9月28日被杀。

康广仁父亲早亡,长兄如父,成长自须康有为扶持。他一向厌恶科举,考取功名自然是指望不上的。在他22岁时,当时在外游历的康有为给他写了一封信,提出两条道路任他选择:一是由康有为帮助,捐个小官来做;二是按他自己以往的想法,“专走香港洋务”——这指的大约是洋行大班一类的职业,康广仁学过一些英文。最后,他选择了前一条路,捐了个从九品的巡检,在杭州当差,但只做了一年就弃官而去。

康广仁临死面如土灰被人说窝囊,尸首无人认领,16年后才入土为安

之后,康广仁随兄长参与了一系列维新事业:创办广州的粤中不裹足会、上海的不缠足会、大同译书局和中国女学堂,还担任了澳门《知新报》的总理。1898年春,他从广东远道进京,起因是为了陪护病中的梁启超。梁启超痊愈之后,变法已渐渐展开,康有为这位大红大紫的名士,也是忙得不可开交,白天讲学见客,门庭若市,夜晚则起草奏稿,发动舆论。于是,康广仁留在北京为兄长当起了秘书。其实,对康有为当时的活动,他是很有些看法的,觉得“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因此树敌过多。毕竟知兄莫若弟,这五个“太”字,确实戳中了康有为的软肋。他力劝康有为抽身而退,但根本无法说服兄长;想让康有为出使日本以便避祸,也是无果而终。最后,康有为在慈禧下逮捕令的前一天出京南下,康广仁却没有走。他居住的南海会馆(在米市胡同),出了巷口便是菜市口。

据那位老狱卒说,康广仁在狱中用头撞墙,大哭:“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来承当。”《申报》则报道,他临刑时“面色如灰土”。见惯了史书中视死如归的烈士,人们或许会觉得康广仁这样太过窝囊。但他毕竟不是谭嗣同,没有为变法而流血的觉悟,也没有想到,寂寂无名的自己会背上谋反的罪名。他最大的罪状,就是身为康有为的弟弟。幸好此时已不流行“株连九族”,屠刀还没有举到他在南海的亲眷头上。康有为编造了一个故事哄骗母亲,说康广仁逃到蒙古,出家避难,还不时伪造一封家书。

六君子殉难之后,由于康广仁在北京已无亲友,他的尸首一时无人收殓,直到天黑才由南海会馆的长班带走安葬。1900年,康有为的门徒梁尔煦秘密进京迁走遗骸。又过了16年,康广仁方才在江苏茅山入土为安。[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