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庄逢甘」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庄逢甘(1925年2月11日-2010年11月8日),江苏省常州人,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者之一、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开拓者…”)
 
个人概况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 次修訂)
行 1: 行 1:
 庄逢甘 (1925年2月11 -2010 年11月8 ,江苏省常州 ,空气动力 学家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者之一、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开拓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
 
1946年 庄逢甘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 工程
+
{{Infobox person 
1947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 先后 博士学位 ;1956 年调入国防部五院,筹建空气动力所和风洞建设工程 ;1965 年建成从低速风洞到高超声速风洞试验设备 ;1980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 员;
+
| 姓名    =  庄逢甘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同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91 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
| 外文名    = 
1995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2004 年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载人航天突出贡献者奖章和证书
+
| 图像    = 
2008年获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 ;2010年11月8日2时30分在 北京 逝世 。  
+
[[File: 庄逢甘.jpg|缩略图|center |[http://images.china.cn/news/attachement/jpg/site3/20101110/9035313693070478625.jpg 原图链接]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11/10/content_5105835.htm 来自新闻网]]]
庄逢甘 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工作。庄逢甘组织领导了 国主要的空气动力学实验基地建设,建成了从低速到高超音速的成套设备,并组建了一支空气动力研究的骨干队伍 。他 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
| 出生日期 = 1925年 
 +
| 出生地点 =   江苏省常州
 +
| 逝世 期 = 2010
 +
| 国籍    =   中国
 +
| 毕业院校    =   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
| 职业    = 
 +
| 知名作品 =  <br>  <br>  <br>
 +
}}
 +
== 基本信息 ==
 +
* '''中文姓名:'''庄逢甘<br>
 +
* '''外文名称:''' Fenggan Zhuang<br>
 +
* '''国    籍:''' 中国<br>
 +
* '''祖    籍:''' <br>
 +
* '''出 生 地:'''江苏省常州<br>
 +
* '''出生 期:'''1925年<br>
 +
* '''职    业:'''<br>
 +
* '''毕业院校:'''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br>
 +
* '''代表作品:'''<br>
 +
* '''其它作品:'''<br>
 +
 
 +
== 庄逢甘 ==
 +
<ref>[http://www.zgjibai.com/tombs/Life.asp?id=11051 庄逢甘院士],庄逢甘院士  纪念网,2010-11-8</ref>
 +
 
 +
'''<big>庄逢甘</big>'''空气动力学家,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工作。他组织领导了我国主要的空气动力学实验基地建设,建成了从低速到高超音速的成套设备,并组建了一支空气动力研究的骨干队伍。他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
1925年出生于[[ 江苏省]] 常州 。194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1947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1956年调入国防部五院 筹建 空气动力 所和风洞建设工程。他带领科技人员自己动手,从设计、加工、安装、调试到投入型号试验 都取得很大进展。到1965年建成了从低速风洞到高超声速风洞试验设备。
 +
 
 +
共党员、我 国航天事业 奠基者之一、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开拓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庄逢甘先生,
 +
于2010年11月8日2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
== 个人概况 ==
 +
1942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后, 庄逢甘 赴[[重庆]]进入交通大学读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随学校迁回上海。
 +
1946年,以优异的成绩 毕业于[[ 交通大学]] 航空系 ,并留校任助教。
 +
1947 美留学,在途经日本时,竟遭当时日本政府阻挠,不允许登岸。他身为战胜国的国民对此无理之举甚感愤懑。这一经历加重了他为提高中国地位而努力的责任感。在[[ 美国 期间,他就读于[[ 加州]] 理工学院 ,在著名流体力学教授H.W.李普曼(Liepmann)指导下 攻读航空工程 和数学。1948年6月获硕士学位。
 +
1950年6月 ,获 学位, 博士 论文题目为“湍流统计理论”。同年5月,他受聘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学者。当时我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正在该校古根海姆(Guggenheim)喷气推进中心任主任,庄逢甘与其他中国留学生不仅有机会经常受到钱学森在学业方面的指导,而且有机会共同探讨发展中国航空事业的理想。
 +
1950年秋,克服了重重障碍之后,他终于回到上海。回国之后,曾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哈尔滨军事工程 院等单 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
 +
1953年,与[[戴淑芬]]结婚,生有一子一女。
 +
1956 调入[[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防部 研究 院,筹建空气动力所和风洞建设工程
 +
1965 建成 从低速风洞到高超声速风洞试验设备 。历任 中国科学院 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 院教授,航天工业 总工程师和第一、三研究院副院长,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 基地副司令。
 +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85年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同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
1991 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1993年,获航天奖。1995 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
2004 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载人航天突出贡献者奖章和证书
 +
2008年 获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
 +
1980年,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和第一、三研究院副院长, 北京 空气动力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委基地副司令员,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 导弹、火箭再入飞行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试验和计算 空气动力学 研究工作 ,其研究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在第18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上, 庄逢甘 的"旋涡控制"演讲荣获大会颁发的古根海姆奖
 +
 
 +
他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工作, 组织领导了 国主要的空气动力学实验基地建设,建成了从低速到高超音速的成套设备,并组建了一支空气动力研究的骨干队伍 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 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流体力学的湍流基本特性研究中得出了湍流耗散定律。在激波绕射、高超音速再入体热防护理论等研究和旋涡形成的机理与控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长期进行导弹、火箭、再入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在大型风洞设计与建造、冲压发动机试车台的设计与建设、运载工具的气动研究试验、非定常旋涡主导的[[空气动力学]]、计算流体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
 
 +
== 生平经历 ==
 +
庄逢甘(1925年2月11日-2010年11月8日),1925年2月11日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小业主家庭中,父亲[[庄德成]]曾开办过榨油厂,母亲[[潘淑贞]]操持家务。庄逢甘是家中长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抗日战争期间他考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经过数学老师赵型的指导,提高了他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曾几次在数学比赛中获奖。高中时期,他曾读过《本杰明·福兰克林自传》,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后,庄逢甘于1942年12月赴重庆进入交通大学读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随学校迁回上海。194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系,并留校任助教。1947 年赴美留学,在途经日本时,竟遭当时日本政府阻挠,不允许登岸。他身为战胜国的国民对此无理之举甚感愤懑。这一经历加重了他为提高中国地位而努力的责任感。在美国期间,他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在著名流体力学教授H.W.李普曼(Liepmann)指导下攻读航空工程和数学。1948年6月获硕士学位,1950年6月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湍流统计理论"。同年5月,他受聘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学者。当时我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正在该校古根海姆(Guggenheim)喷气推进中心任主任,庄逢甘与其他中国留学生不仅有机会经常受到钱学森在学业方面的指导,而且有机会共同探讨发展中国航空事业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1950年秋在克服了重重障碍之后,他终于回到[[上海。回国之后,曾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单位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
 +
 
 +
自1956年至今他投身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工作,由于他在空气动力学学术研究方面、以及在组织领导空气动力学的试验基地建设、解决多种飞行器的气动力设计中的关键技术方面的成就,他在空气动力学界及科学技术界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庄逢甘长期兼任北京航空学院教授,并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他还先后任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第三、四届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第五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国家科委理论和应用力学学科组副组长、《中国宇航学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他曾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
== 成就及荣誉 ==
 +
庄逢甘在空气动力学的许多领域中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和报告60余篇,内容涉及空气动力学理论、试验和测试技术等各方面。早在50年代初,他发表了论文《湍流统计理论》,在海森伯谱传输项的假设下,首次得到了准确的湍流谱解,给出了伯格方程的初值问题的准确解。他对有随机边界条件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进行长期的研究,早期在《论湍流衰变》一文中,引入了双尺度湍流概念,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多年来他积极倡导发展计算空气动力学,早在60年代就十分关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与计算方法研究。当时国内计算机水平很低,但他坚定地提出必须在我国尽快地开展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以便将来迎头赶上国际潮流。他曾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届计算流体力学会议,在会上作了"计算空气动力学回顾与展望"的报告;在中国第一届流体力学数值方法讨论会上作了"再人空气动力问题与计算空气动力学"报告;在全国计算物理会议上作了"高速粘流数值计算"报告。这些报告明确地指出了计算空气动力学在今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航空航天高新技术中的应用前景。近20年来,他亲自指导并参加了有关课题的研究工作,以他为主撰写的《求解气体动力方程的匹配迭代方法》一文曾在1986年召开的第十届国际流体动力学数值方法会议上宣读。他和同行一起研究用NND格式解流体力学问题,在一些复杂流动中,已获得计算结果。1987年,他在美国航空和宇航学会(AIAA)第八届计算流体动力学会议上作了"中国计算流体动力学"报告,向国际同行介绍我国计算流体力学的成就。他的研究工作还包括超音速及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理论及实验研究,再入飞行器的热防护理论、烧蚀机理及其数学模型,有化学反应及质量引射的边界层理论等。自1980年以来,他与陆士嘉教授倡导的我国"旋涡及分离流动研究"已举行过5次全国性的研讨会。1989年,他所领导的"旋涡、激波和非平衡起主导作用的复杂流动"研究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在该课题研究基础上于1992年在第18届国际航空理事会上所作的"旋涡控制"学术报告获得理事会的最高荣誉奖(Guggenheim Award)。以他为首的课题组包括国内100余名老、中、青学者与研究人员,4年发表了300余篇论文与报告,在国内是少有的一支联合而稳定的队伍,所进行的研究大部分属于国际上活跃的前沿题目。在30余项出国交流之中,取得了很好的反映,于1994年继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复杂气体流动中旋涡、分离的流动机理与控制"的支持。该项研究表现了他杰出的科研见解与组织领导才能。
 +
 
 +
庄逢甘是我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与试验基地建设的主要技术领导人之一。这些基地分别建于50年代与70年代,当时缺少国际援助与信息,不论在经济上与技术上都存在许多困难。在他任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和国防科委空气动力专业组领导工作期间,在领导制定总体规划、确定方案、解决各种技术问题中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气动力试验设备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当时钱学森任空气动力专业组组长,庄逢甘任副组长,与郭永怀等亲自主持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试验基地建设,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未曾停止。他曾提出,在试验基地建设期间,实验技术与测试技术必须同时启动,设备的自动化与计算机控制应及时配备。我国试验基地建设过程中低速风洞与高速风洞及其它特种风洞几乎同时起步,技术上难度大,但是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我国试验基地建设的历程不同于西方国家,他们从低速风洞建设开始,经历了几十年漫长的路程建成试验基地。在设备建设方面结合我国国情,他提出许多新的方案,例如,为了满足我国自行研制喷气发动机的需要,将原有的冲压发动机试车台改建为喷气发动机与冲压发动机共用试车台,直接服务于运载飞行器和飞机发动机性能研究。试验基地的各种设备在我国卫星、导弹的研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同行对于我国自力更生建造的试验基地给予很高的评价。
 +
 
 +
庄逢甘也是一些重要飞行器气动力专业组织的主要技术领导,曾主持过一系列型号气动力问题的预研与方案审议、技术讨论和难题攻关,解决了许多重大空气动力学问题。我国试验设备的模拟能力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因此在型号设计、研制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更多、承担的风险更大。当时曾提出空气动力学要为型号服务,必须与其它学科紧密协作,联合攻关。例如,他领导了一个攻关办公室为解决一项战略型号的关键技术,组织了全国几十座设备,几百名具有不同专业的专家与技术人员参加的巨大工程,长达15年之久,从而保证了型号研制成功。又例如,对再入飞行器的稳定性提出了确定性的指标,在确定热防护方案过程中,提出了关键性指导意见,经过多年飞行试验,证明了这些意见的正确。在我国他最早提出非定常气动问题在运载火箭研制中的重要性,并于60年代即确定开展非定常气动特性及非定常载荷的研究方向,建立了专业队伍。他还是"弹头烧蚀防热研究"课题的第一任组长。并且他注意空气动力学的工业应用,例如运用超音速喷管设计的理论指导火焰切割喷枪的设计,为此获国家三等发明奖。他还担任香港宝莲寺大佛设计评委会主任。随着一代一代新型号的发展,庄逢甘始终在技术决策中发扬民主并作出判断。为此他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
庄逢甘积极参加和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在中美恢复外交关系之后,1975年他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个代表团成员访问了美国,并在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处 了学术报告。此后多次 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日本、苏联等国家,并上百次地接待外国专家学者来访。1979年,他成为美国航空和宇航学会的高级会员,并曾担任美国《飞机杂志》(Journal of Aircraft)的国际编委。1985年他被选为第十届国际计算流体力学会议(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 Dynamics)主席。1985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89年他担任中国国际空间年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及国际计算流体力学会议科学委员会成员。1989年11月到1990年9月他接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特邀以希尔曼·费而柴尔德(Sherman Fairchild)卓越学者身份去美国进行访问讲学活动。在此期间除进行不定期专题研究报告以外,特别注意与加州理工学院的同事和各地来访问的著名学者,对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在国际交往中,他完满地解决了一些争议问题,例如,中国在国际科学联合会恢复工作之后,他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于1986年、1988年两次前往参加会议,会上坚持"只有一个中国"的立场,采用了奥运会的方式,设立中国台北席位,解决"两岸关系"问题。
 +
 
 +
庄逢甘一贯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虽领导工作和社会活动繁忙,但从不放松对前沿科学的探索。他重视与青年同行的合作,注意培养新生力量和发掘人才。在60年代,他亲自为科研人员讲授空气动力学、物理统计学和外语等课程。自1980年以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直接指导空气动力学及实验力学两个博士研究生点,取得 不少合作成果。同时他担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生部的名誉主任。他所领导的博士生组自1984年以来在前缘涡襟翼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长期以来他与许多同行定期研讨前沿课题及其进展,在国内组织北京计算流体力学讨论班,并坚持了数年。1995年以来组织青年科学讲坛。
 +
 
 +
他在科协与政协中担任要职,因此更广泛地参与了制定方针政策,并积极提出建议。他曾指出不同学科合作的必要性,指出相关学科合作的优势,例如,他提出农业方面的病虫害与生物学合作可能获得好的效果。他还关心我国中西部的建设,提出旱地龙对解决缺水地区肥料的可能性。另外,他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揭露少数人推行的"伪科学"行为。
 +
 
 +
庄逢甘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我国空气动力学学科研究的主要倡导者。
 +
== 人物履历 ==
 +
1925年2月11日 出生于江苏常州。
 +
 
 +
1942-1946年 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系。
 +
 
 +
1946-1947年 交通大学航空系任助教。
 +
 
 +
1947-1950年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硕士、博士学位并任研究学者。
 +
 
 +
1950-1956年 先后在交通大学任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授。
 +
 
 +
1956-1958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任副主任。
 +
 
 +
1959-至今 曾任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现任名誉所长。
 +
 
 +
1978-1983年 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任副院长。
 +
 
 +
1979-1983年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任副主任。
 +
 
 +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改称院士)。
 +
 
 +
1982-1989年 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
 +
 
 +
1989-1993年 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
 
 +
1993年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科技委常务副主任。
 +
 
 +
1986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三届、四届、五届副主席。
 +
 
 +
1964年 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
 
 +
1978-1983年 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
 
 +
1993年 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
== 主要论著 ==
 +
1 庄逢甘.拟线性抛物型方程辐射问题与湍流数学模型.数学学报,1953,3(4).
 +
 
 +
2 庄逢甘.论恰普雷金气体的超音速运动.物理学报,1955,11(2):107~124.
 +
 
 +
3 庄逢甘,张涵信.数值模拟与解析分析.计算流体力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科学出版社,1992:1~11.
 +
== 荣誉表彰 ==
 +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
1993年,获航天奖。
 +
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
2004年,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载人航天 突出贡献 者奖章和证书。
 +
2008年,获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
 +
== 人物故事 ==
 +
* 25个水饺的“婚宴”
 +
除了事业上成果卓著,庄逢甘的家庭也是幸福美满,令人羡慕。他和夫人戴淑芬自1953年结婚以来,一个举案齐眉,一个敬如上宾,呈现出科坛伉俪高尚的人格魅力。
 +
1952年暑假过后,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庄逢甘以兼职副教授的身份,给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三年级学生开了一个学期的课,讲授《流体力学》。讲台上这位27岁的归国博士才华横溢,很快得到了学生的尊敬和崇拜,戴淑芬也是其“粉丝”之一。
 +
期末考试后,戴淑芬感觉考得不好,心中内疚,于是满怀歉意地给庄逢甘写了一封信:没有学好老师的课,对不起老师,不知还能否再见到老师。没想到几天后,庄逢甘专门从中科院数学所来到北大女生宿舍看望大家,像兄长一样和蔼可亲。当戴淑芬送他离开时,庄逢甘问她星期天是否有时间,要请她吃饭 从此,每周星期天都成了这两位青年的幸福时光。
 +
1953年9月1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立,庄逢甘被调了过来。同一天,他与戴淑芬喜结连理。没有婚礼,两人只是照了一张结婚照。婚宴也很简单,全部内容仅为25个水饺,新郎吃了15个,新娘吃了10个。然而正是这样简简单单走到一起的两个人,在此后半个多世纪中从没吵过架,始终同甘共苦、相濡以沫。
 +
庄逢甘时常检讨自己一生不管家务:“我干家务事,名为帮忙,实为添乱。”但细心的戴淑芬一直坚持照顾他的起居生活。直到八十多岁腿脚不便,庄逢甘还坚持上午上班,都是在夫人的搀扶下先到食堂用餐,然后走进办公大楼。令旁人又是羡慕,又是钦佩。
 +
== 人物评价 ==
 +
庄逢甘有些内向,话也不多,但做事特别认真,思考问题非常严谨。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他很少先发言。但他一开口,已经把问题考虑得很周密了。他不仅是空气动力学专家,同时也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梁思礼院士评)
 +
航天科技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庄逢甘一贯治学严谨、工作认真,对空气动力学技术做出多方面开拓性贡献。而且,他重视与青年同行的合作,注意培养新生力量和发掘人才。他为人正直,谦虚谨慎,廉洁奉公。他的为人、治学和为师,在中国航天堪称典范,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和爱戴。
 +
 
 +
==参考资料==
 +
 
 +
[[Category:物理学家]][[Category:教授]][[Category:中国人]]

於 2020年3月16日 (一) 12:30 的最新修訂

莊逢甘
出生 1925年
江蘇省常州
逝世 2010年
國籍 中國
知名作品


基本信息

  • 中文姓名:莊逢甘
  • 外文名稱: Fenggan Zhuang
  • 國 籍: 中國
  • 祖 籍: 
  • 出 生 地:江蘇省常州
  • 出生日期:1925年
  • 職 業:
  • 畢業院校: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 代表作品:
  • 其它作品:

莊逢甘

[1]

莊逢甘空氣動力學家,長期從事空氣動力學研究工作。他組織領導了我國主要的空氣動力學實驗基地建設,建成了從低速到高超音速的成套設備,並組建了一支空氣動力研究的骨幹隊伍。他是這一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為發展我國航天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1925年出生於江蘇省常州。1946年畢業於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1947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1956年調入國防部五院,籌建空氣動力所和風洞建設工程。他帶領科技人員自己動手,從設計、加工、安裝、調試到投入型號試驗,都取得很大進展。到1965年建成了從低速風洞到高超聲速風洞試驗設備。

中共黨員、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者之一、中國航天空氣動力學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莊逢甘先生, 於2010年11月8日2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個人概況

1942年12月,日本侵略軍占領上海後,莊逢甘赴重慶進入交通大學讀書。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隨學校遷回上海。 1946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交通大學航空系,並留校任助教。 1947 年,赴美留學,在途經日本時,竟遭當時日本政府阻撓,不允許登岸。他身為戰勝國的國民對此無理之舉甚感憤懣。這一經歷加重了他為提高中國地位而努力的責任感。在[[美國期間,他就讀於加州理工學院,在著名流體力學教授H.W.李普曼(Liepmann)指導下攻讀航空工程和數學。1948年6月獲碩士學位。 1950年6月,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為「湍流統計理論」。同年5月,他受聘為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學者。當時我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正在該校古根海姆(Guggenheim)噴氣推進中心任主任,莊逢甘與其他中國留學生不僅有機會經常受到錢學森在學業方面的指導,而且有機會共同探討發展中國航空事業的理想。 1950年秋,克服了重重障礙之後,他終於回到上海。回國之後,曾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等單位擔任教學與科研工作。 1953年,與戴淑芬結婚,生有一子一女。 1956年,調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籌建空氣動力所和風洞建設工程。 1965年,建成了從低速風洞到高超聲速風洞試驗設備。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教授,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和第一、三研究院副院長,北京空氣動力研究所所長,國防科工委基地副司令。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同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1993年,獲航天獎。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獎。 2004年,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載人航天突出貢獻者獎章和證書。 2008年,獲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獎。 1980年,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教授,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和第一、三研究院副院長,北京空氣動力研究所所長,國防科工委基地副司令員,中科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從事導彈、火箭再入飛行器空氣動力學方面的研究、試驗和計算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在第18屆國際航空科學大會上,莊逢甘的"旋渦控制"演講榮獲大會頒發的古根海姆獎

他長期從事空氣動力學研究工作,組織領導了我國主要的空氣動力學實驗基地建設,建成了從低速到高超音速的成套設備,並組建了一支空氣動力研究的骨幹隊伍,是這一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為發展我國航天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流體力學的湍流基本特性研究中得出了湍流耗散定律。在激波繞射、高超音速再入體熱防護理論等研究和旋渦形成的機理與控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長期進行導彈、火箭、再入飛行器的空氣動力學研究,在大型風洞設計與建造、衝壓發動機試車台的設計與建設、運載工具的氣動研究試驗、非定常旋渦主導的空氣動力學、計算流體學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生平經歷

莊逢甘(1925年2月11日-2010年11月8日),1925年2月11日出生於江蘇常州一個小業主家庭中,父親莊德成曾開辦過榨油廠,母親潘淑貞操持家務。莊逢甘是家中長子,父母對他寄予厚望。抗日戰爭期間他考入上海南洋模範中學,經過數學老師趙型的指導,提高了他學習的興趣與自覺性,曾幾次在數學比賽中獲獎。高中時期,他曾讀過《本傑明·福蘭克林自傳》,很希望自己能夠成為這樣的人。日本侵略軍占領上海後,莊逢甘於1942年12月赴重慶進入交通大學讀書。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隨學校遷回上海。194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交通大學航空系,並留校任助教。1947 年赴美留學,在途經日本時,竟遭當時日本政府阻撓,不允許登岸。他身為戰勝國的國民對此無理之舉甚感憤懣。這一經歷加重了他為提高中國地位而努力的責任感。在美國期間,他就讀於加州理工學院,在著名流體力學教授H.W.李普曼(Liepmann)指導下攻讀航空工程和數學。1948年6月獲碩士學位,1950年6月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為"湍流統計理論"。同年5月,他受聘為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學者。當時我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正在該校古根海姆(Guggenheim)噴氣推進中心任主任,莊逢甘與其他中國留學生不僅有機會經常受到錢學森在學業方面的指導,而且有機會共同探討發展中國航空事業的理想。為了實現這個理想,1950年秋在克服了重重障礙之後,他終於回到[[上海。回國之後,曾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等單位擔任教學與科研工作。

自1956年至今他投身於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與建設工作,由於他在空氣動力學學術研究方面、以及在組織領導空氣動力學的試驗基地建設、解決多種飛行器的氣動力設計中的關鍵技術方面的成就,他在空氣動力學界及科學技術界擔任了許多重要職務。莊逢甘長期兼任北京航空學院教授,並於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他還先後任北京空氣動力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中國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副主任、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空氣動力研究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航空學會第三、四屆副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二、三屆常務理事、第五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第一、二屆理事、國家科委理論和應用力學學科組副組長、《中國宇航學報》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他曾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

成就及榮譽

莊逢甘在空氣動力學的許多領域中進行過廣泛的研究工作,先後發表學術論文和報告60餘篇,內容涉及空氣動力學理論、試驗和測試技術等各方面。早在50年代初,他發表了論文《湍流統計理論》,在海森伯譜傳輸項的假設下,首次得到了準確的湍流譜解,給出了伯格方程的初值問題的準確解。他對有隨機邊界條件的納維-斯托克斯方程進行長期的研究,早期在《論湍流衰變》一文中,引入了雙尺度湍流概念,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多年來他積極倡導發展計算空氣動力學,早在60年代就十分關注國際上的發展趨勢與計算方法研究。當時國內計算機水平很低,但他堅定地提出必須在我國儘快地開展計算流體力學方面的研究,以便將來迎頭趕上國際潮流。他曾主持召開了全國第一屆計算流體力學會議,在會上作了"計算空氣動力學回顧與展望"的報告;在中國第一屆流體力學數值方法討論會上作了"再人空氣動力問題與計算空氣動力學"報告;在全國計算物理會議上作了"高速粘流數值計算"報告。這些報告明確地指出了計算空氣動力學在今後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航空航天高新技術中的應用前景。近20年來,他親自指導並參加了有關課題的研究工作,以他為主撰寫的《求解氣體動力方程的匹配迭代方法》一文曾在1986年召開的第十屆國際流體動力學數值方法會議上宣讀。他和同行一起研究用NND格式解流體力學問題,在一些複雜流動中,已獲得計算結果。1987年,他在美國航空和宇航學會(AIAA)第八屆計算流體動力學會議上作了"中國計算流體動力學"報告,向國際同行介紹我國計算流體力學的成就。他的研究工作還包括超音速及高超音速空氣動力學理論及實驗研究,再入飛行器的熱防護理論、燒蝕機理及其數學模型,有化學反應及質量引射的邊界層理論等。自1980年以來,他與陸士嘉教授倡導的我國"旋渦及分離流動研究"已舉行過5次全國性的研討會。1989年,他所領導的"旋渦、激波和非平衡起主導作用的複雜流動"研究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資助。在該課題研究基礎上於1992年在第18屆國際航空理事會上所作的"旋渦控制"學術報告獲得理事會的最高榮譽獎(Guggenheim Award)。以他為首的課題組包括國內100餘名老、中、青學者與研究人員,4年發表了300餘篇論文與報告,在國內是少有的一支聯合而穩定的隊伍,所進行的研究大部分屬於國際上活躍的前沿題目。在30餘項出國交流之中,取得了很好的反映,於1994年繼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複雜氣體流動中旋渦、分離的流動機理與控制"的支持。該項研究表現了他傑出的科研見解與組織領導才能。

莊逢甘是我國空氣動力學研究與試驗基地建設的主要技術領導人之一。這些基地分別建於50年代與70年代,當時缺少國際援助與信息,不論在經濟上與技術上都存在許多困難。在他任北京空氣動力研究所、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和國防科委空氣動力專業組領導工作期間,在領導制定總體規劃、確定方案、解決各種技術問題中為我國自行設計建造氣動力試驗設備進行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當時錢學森任空氣動力專業組組長,莊逢甘任副組長,與郭永懷等親自主持了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的試驗基地建設,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也未曾停止。他曾提出,在試驗基地建設期間,實驗技術與測試技術必須同時啟動,設備的自動化與計算機控制應及時配備。我國試驗基地建設過程中低速風洞與高速風洞及其它特種風洞幾乎同時起步,技術上難度大,但是大大縮短了建設周期。我國試驗基地建設的歷程不同於西方國家,他們從低速風洞建設開始,經歷了幾十年漫長的路程建成試驗基地。在設備建設方面結合我國國情,他提出許多新的方案,例如,為了滿足我國自行研製噴氣發動機的需要,將原有的衝壓發動機試車台改建為噴氣發動機與衝壓發動機共用試車台,直接服務於運載飛行器和飛機發動機性能研究。試驗基地的各種設備在我國衛星、導彈的研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國外同行對於我國自力更生建造的試驗基地給予很高的評價。

莊逢甘也是一些重要飛行器氣動力專業組織的主要技術領導,曾主持過一系列型號氣動力問題的預研與方案審議、技術討論和難題攻關,解決了許多重大空氣動力學問題。我國試驗設備的模擬能力低於先進國家的水平,因此在型號設計、研製過程中存在的難題更多、承擔的風險更大。當時曾提出空氣動力學要為型號服務,必須與其它學科緊密協作,聯合攻關。例如,他領導了一個攻關辦公室為解決一項戰略型號的關鍵技術,組織了全國幾十座設備,幾百名具有不同專業的專家與技術人員參加的巨大工程,長達15年之久,從而保證了型號研製成功。又例如,對再入飛行器的穩定性提出了確定性的指標,在確定熱防護方案過程中,提出了關鍵性指導意見,經過多年飛行試驗,證明了這些意見的正確。在我國他最早提出非定常氣動問題在運載火箭研製中的重要性,並於60年代即確定開展非定常氣動特性及非定常載荷的研究方向,建立了專業隊伍。他還是"彈頭燒蝕防熱研究"課題的第一任組長。並且他注意空氣動力學的工業應用,例如運用超音速噴管設計的理論指導火焰切割噴槍的設計,為此獲國家三等發明獎。他還擔任香港寶蓮寺大佛設計評委會主任。隨着一代一代新型號的發展,莊逢甘始終在技術決策中發揚民主並作出判斷。為此他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莊逢甘積極參加和推動國際學術交流,在中美恢復外交關係之後,1975年他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一個代表團成員訪問了美國,並在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等處作了學術報告。此後多次出訪英國、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比利時、日本、蘇聯等國家,並上百次地接待外國專家學者來訪。1979年,他成為美國航空和宇航學會的高級會員,並曾擔任美國《飛機雜誌》(Journal of Aircraft)的國際編委。1985年他被選為第十屆國際計算流體力學會議(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 Dynamics)主席。1985年被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89年他擔任中國國際空間年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及國際計算流體力學會議科學委員會成員。1989年11月到1990年9月他接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特邀以希爾曼·費而柴爾德(Sherman Fairchild)卓越學者身份去美國進行訪問講學活動。在此期間除進行不定期專題研究報告以外,特別注意與加州理工學院的同事和各地來訪問的著名學者,對前沿問題進行探討。在國際交往中,他完滿地解決了一些爭議問題,例如,中國在國際科學聯合會恢復工作之後,他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於1986年、1988年兩次前往參加會議,會上堅持"只有一個中國"的立場,採用了奧運會的方式,設立中國台北席位,解決"兩岸關係"問題。

莊逢甘一貫治學嚴謹、工作認真。雖領導工作和社會活動繁忙,但從不放鬆對前沿科學的探索。他重視與青年同行的合作,注意培養新生力量和發掘人才。在60年代,他親自為科研人員講授空氣動力學、物理統計學和外語等課程。自1980年以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他直接指導空氣動力學及實驗力學兩個博士研究生點,取得了不少合作成果。同時他擔任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研究生部的名譽主任。他所領導的博士生組自1984年以來在前緣渦襟翼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結果。長期以來他與許多同行定期研討前沿課題及其進展,在國內組織北京計算流體力學討論班,並堅持了數年。1995年以來組織青年科學講壇。

他在科協與政協中擔任要職,因此更廣泛地參與了制定方針政策,並積極提出建議。他曾指出不同學科合作的必要性,指出相關學科合作的優勢,例如,他提出農業方面的病蟲害與生物學合作可能獲得好的效果。他還關心我國中西部的建設,提出旱地龍對解決缺水地區肥料的可能性。另外,他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揭露少數人推行的"偽科學"行為。

莊逢甘對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是我國空氣動力學學科研究的主要倡導者。

人物履歷

1925年2月11日 出生於江蘇常州。

1942-1946年 畢業於交通大學航空系。

1946-1947年 交通大學航空系任助教。

1947-1950年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碩士、博士學位並任研究學者。

1950-1956年 先後在交通大學任副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授。

1956-1958年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任副主任。

1959-至今 曾任北京空氣動力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現任名譽所長。

1978-1983年 中國火箭技術研究院任副院長。

1979-1983年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任副主任。

1980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改稱院士)。

1982-1989年 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

1989-1993年 航空航天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

1993年 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國家航天局)科技委常務副主任。

1986年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三屆、四屆、五屆副主席。

1964年 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8-1983年 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3年 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

主要論著

1 莊逢甘.擬線性拋物型方程輻射問題與湍流數學模型.數學學報,1953,3(4).

2 莊逢甘.論恰普雷金氣體的超音速運動.物理學報,1955,11(2):107~124.

3 莊逢甘,張涵信.數值模擬與解析分析.計算流體力學的理論方法和應用,科學出版社,1992:1~11.

榮譽表彰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 1993年,獲航天獎。 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獎。 2004年,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載人航天突出貢獻者獎章和證書。 2008年,獲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獎。

人物故事

  • 25個水餃的「婚宴」

除了事業上成果卓著,莊逢甘的家庭也是幸福美滿,令人羨慕。他和夫人戴淑芬自1953年結婚以來,一個舉案齊眉,一個敬如上賓,呈現出科壇伉儷高尚的人格魅力。 1952年暑假過後,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的莊逢甘以兼職副教授的身份,給北京大學物理系氣象專業三年級學生開了一個學期的課,講授《流體力學》。講台上這位27歲的歸國博士才華橫溢,很快得到了學生的尊敬和崇拜,戴淑芬也是其「粉絲」之一。 期末考試後,戴淑芬感覺考得不好,心中內疚,於是滿懷歉意地給莊逢甘寫了一封信:沒有學好老師的課,對不起老師,不知還能否再見到老師。沒想到幾天後,莊逢甘專門從中科院數學所來到北大女生宿舍看望大家,像兄長一樣和藹可親。當戴淑芬送他離開時,莊逢甘問她星期天是否有時間,要請她吃飯。從此,每周星期天都成了這兩位青年的幸福時光。 1953年9月1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成立,莊逢甘被調了過來。同一天,他與戴淑芬喜結連理。沒有婚禮,兩人只是照了一張結婚照。婚宴也很簡單,全部內容僅為25個水餃,新郎吃了15個,新娘吃了10個。然而正是這樣簡簡單單走到一起的兩個人,在此後半個多世紀中從沒吵過架,始終同甘共苦、相濡以沫。 莊逢甘時常檢討自己一生不管家務:「我幹家務事,名為幫忙,實為添亂。」但細心的戴淑芬一直堅持照顧他的起居生活。直到八十多歲腿腳不便,莊逢甘還堅持上午上班,都是在夫人的攙扶下先到食堂用餐,然後走進辦公大樓。令旁人又是羨慕,又是欽佩。

人物評價

莊逢甘有些內向,話也不多,但做事特別認真,思考問題非常嚴謹。在討論問題的時候,他很少先發言。但他一開口,已經把問題考慮得很周密了。他不僅是空氣動力學專家,同時也是一位戰略科學家。」(梁思禮院士評) 航天科技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莊逢甘一貫治學嚴謹、工作認真,對空氣動力學技術做出多方面開拓性貢獻。而且,他重視與青年同行的合作,注意培養新生力量和發掘人才。他為人正直,謙虛謹慎,廉潔奉公。他的為人、治學和為師,在中國航天堪稱典範,受到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和愛戴。

參考資料

  1. 莊逢甘院士,莊逢甘院士 紀念網,20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