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静悄悄走过(闲敲棋子落灯花)
《年静悄悄走过》是中国当代作闲敲棋子落灯花写的散文。
目录
[隐藏]作品欣赏
年静悄悄走过
一
妈妈、大爷,董和我,四个人八个菜的年夜饭吃得挺安静,先是陪妈妈和大爷喝了点西班牙干红,之后又喝了点荷兰啤酒。妈妈和大爷的健康意识也在提高,不再拒绝品尝洋酒。
吃罢收拾停当,我和董出门溜达,妈妈跟大爷守着电视等看春晚。我们走的路线跟去年除夕一样,有一会儿错觉去年的除夕还没走远。
回来的路上买了一个小凤西瓜,几根裹着江米纸的糖葫芦。附近的几个小超市还在营业,有的一边在店里打着麻将一边照顾生意,有的一家人干脆就在店里吃年夜饭,是不舍年的利好商机。
切西瓜吃西瓜,吃完董陪妈妈和大爷玩“三家拐”,我去厨房和面,摘韭菜,剥虾仁,剁肉馅,事先声明谁也不许插手,一个人准备起除夕夜的饺子。
感觉时间差不多了,我的饺子也全部包完。大锅宽汤,饺子下锅后,就想起当年姥姥的叮嘱:年三十儿的饺子一个不能破……所以每次都煮的格外小心。
吃了年三十儿的饺子,董陪妈妈和大爷乘兴又打了几圈,也是为消耗这一晚摄入的过多热量。
好在今年除夕夜的鞭炮声没往年那么兴师动众,没那么扰民。
在厨房洗碗时,听到《难忘今宵》的老调再起,像在提醒一个年又咻的一声走了。
年来的急去的快,每一次都是这样,也不管你准没准备好过年的心情。
而你来我往的拜年微信,却让手机的“热传导”不断升温。
抬头撞见大年初一正扒窗望着我们。
之后夜短梦长,想着初一的早晨还得包饺子,不敢睡太实。
二
七点多起来简单收拾打扫,然后跟妈妈一起包大年初一的饺子。包饺子时听央视在自话自说解读春晚如何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传递了正能量,如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如何接了地气,提振了精神,统一了思路。浓浓的说教味叫人不忍卒听。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自娱自乐,30几年不间断的文艺搭台政治洗脑,不知能将一个民族引向何方?
初一的阳光和好天气都被雾霾拦截,我们所能看见的天空和大地正是当下现实生活的原色。
出门去联华超市买回几样青菜,给妈妈和大爷买了山楂、黄桃、橘子和雪梨罐头,老人家不稀罕水果,对罐头却一往情深,因为那曾是旧时光里的一份甜蜜记忆。
这个年很消停,从一开始就没热起来,只是央视在自嗨,与旁人无涉。
夜里飘落星星点点的雪花,但很快又随风而逝。
三
初二的早晨拉开窗帘没看到盼望中的雪,有点儿失望。窗外有零星的鞭炮声传来,像响在很远的地方。
两位表姐今天要来给妈妈和大爷拜年,吃完早饭,便开始准备迎客餐。让董帮我列个菜单,怕做着做着就忘记几样。二表姐在电话里嘱咐我说:“可不要做那么多菜,简简单单最好,这两天吃的够腻啦。”但好客的妈妈和大爷不答应,一定要我多做几道菜,以表达他们的热情和心意。
每一次过年,都是人们对逝去岁月集体回忆的一次爆发。
餐桌上,妈妈和大爷回忆起他们小时候的年,回忆起上有老下有小时的年,大表姐二表姐回忆起三姨三姨父健在时的年,我和董回忆起跟公婆、哥嫂和小侄们一起度过的年,两代人的共同记忆将很多过往的生活重新唤醒,谈笑间有欢喜,也有忧伤,但只轻轻一笔带过。
也许“我们的言语和记忆容纳不下这么多事物”,追忆的时光中还有很多是我们一时无从记起的。
送表姐们出门时,天已暗下来,路灯和许多人家挂在阳台上的红灯笼和闪烁的成串小彩灯将大年初二的夜色点亮。
“把这亮晶晶的街头记在心里。”
四
外甥树峰从佳木斯回北京,途经哈市,初三初四在此逗留两日。
接来外甥,我们四个人的年变成了五个,安静中添了几分热闹。在家中吃过饭,就组团出门看新年的街和街上的人。
南方游客成为中央大街上流动的欢乐色彩,一扫北方人冬日装扮的沉闷与单调。
拉着妈妈和大爷出门也是想让他们活动活动腿脚,舒展舒展筋骨。不然吃的太饱,睡的太多,会打乱他们一贯的生活节奏。
这两天气温回暖,空气中有一股潮湿的味道。街边的树木像是最先得到了春的消息,柳枝开始变得柔软而有生气,随风轻摆间透出一份不易察觉的绿意。
心想照这样暖下去,这个春天也许会比想象中来的要早。
明天小月一家三口要从大庆来哈遛遛弯,消消食。他们的儿子小石头最爱读漫画书,所以想来山水书城的儿童书吧看看。
我们转到这儿,发现两个地方都没有开业,要到情人节那天才开门。只好告诉小月要重新设计出游线路。
等送走树峰,再去小舅和表哥家串门拜个年,这个年就真的要悄悄走过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