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得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沒有前往其他條目的內部連結,未能構築百科全書的連結網路。 (2020年1月7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0年1月7日) |
年得祥 | |
---|---|
出生 | 1930年 |
國籍 | 中國 |
知名作品 |
|
年得祥(1930-1986)回族,康樂縣上灣鄉東溝村人。1949年8月參加革命工作,1950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等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中共甘肅省委員會第四屆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候補委員、第六屆委員會委員,第五、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6年10月5日因患癌症不幸去世·終年56歲。
個人履歷
歷任共青團康樂縣委書記、中共康樂縣委宣傳部長、、東鄉族自治縣鎖南公社書記、中共和政縣委副書記、共青團臨夏州委副書記、州委組織部副部長、中共臨夏市委副書記,臨夏回族自治州副州長、州長,州革命委員會副主任、主任,中共臨夏州委副書記、書記,甘肅省副省長等職。
工作經歷
參加工作後,以忠厚老實,辦事穩重,為同志們所稱道,每到一地,髒活累活他總是搶着干。當領導後,敢說實話,辦事實事求是。1962年6月,面對"三年自然災害"後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的實際,臨夏州委作出"關於建立今年夏收秩序的緊急措施"的決定,在臨夏農村大膽實行"包產到戶",使人們早日渡過災荒。時任副州長的年得祥執行州委決定,迅速落實"包產到戶"。是年10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把臨夏的"包產到戶"作為"西北全區的一個重要政治事件",限期糾正。他不誘過,表示願承擔責任,表現了一個領導幹部的膽識。1974年,教育戰線掀起反擊"復辟"、"回潮"風,東鄉縣一中發生一名學生跳井自殺事件,州教育局派工作組調查後據實寫出與"回潮"無關的報告,經州委常委會討論時,州委書記年得祥完全同意調查組意見,既妥善安置死者家屬,又保護教師免受"回潮"的政治牽連。1979年8月6日《甘肅日報》頭版刊登臨夏州《春天定下的政策不變,夏收預分中全部兌現》的新聞報道中,提到臨夏"夏收作物好過往年",年得祥看了報道後批評報道人員:"莊稼還長在地里,怎麼能說好過往年?新聞報道要實事求是"。1979年10月中旬,甘肅省委根據十一屆四中全會精神,討論通過了《關於當前農村工作的幾點意見》簡稱《六條意見》。(六條意見)下發後臨夏率先搞責任田,引起反響,12月省委召開地、州、市委書記座談會,臨夏州委書記年得祥在發言時旗幟鮮明地說:"現在貫徹省委《六條意見》,群眾勁頭很大,我想省上不要擔心,農民只要有飯吃就應當支持,我那裡出了問題由我負責"。並着重說明"臨夏各族群眾對農村改革勁頭很大,大家都認為大包干好"。到1982年2月,臨夏州全部實行了農業生產責任制,不少地方搞起了包產到戶,成為全省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最早的地區之一。
在工作中為人坦誠,愛護幹部,注重民族團結。臨夏是一個以回、漢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不論在何時、何地,他都十分注重民族團結,在他任州委書記期間,臨夏州委、州政府(當時實行"一元化"領導)領導班子非常團結。他對各民族幹部一視同仁,永靖縣有一位東北籍千部,工作能力強,個人表現好,但因父親有"歷史問題"一直不能重用,他發現後,建議組織部門"重視表現",經考察後選拔為縣級幹部,使其才能得到發揮。在和政縣吊灘公社蹲點時,得知婦聯千事家在臨夏市,帶着孩子在吊灘公社上班,而丈夫卻在永靖縣工作,家中只有一位老母癱瘓在床無人照顧,便立即同和政縣、臨夏市委組織部門協商,調該同志到臨夏市工作。任副省長後每來臨夏,總要抽空登門拜訪部分老幹部,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徵求他們的意見。
在工作中深人實際,調查研究,體察民情,關心群眾疾苦。每到一地,深人農戶、田間地頭了解情況,有一次帶領公社幹部到吊灘公社古窪山生產隊,挨門逐戶地看,走進城市移民安某的家,發現炕上無被、氈,櫃中無糧,當即指示公社書記"從救濟糧款中立即給予解決",並要求對全社移民生活情況逐一調查。不久又在去康樂縣途經吊灘時,專門停車詢問"移民的困難解決了沒有",當公社書記將全公社30多戶移民生活安置情況詳細匯報後,才滿意地離去。任副省長後了解到全省殘疾人生活有困難時,同其他領導研究,每年由省財政撥款30萬元,支持殘疾人就業生產。分管全省農業工作,足跡跑遍大部分縣、鄉、村,為改善甘肅落後的農業面貌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