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常遇春墓

常遇春墓为明代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的墓葬,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锁金村街道岗子村紫金山第三峰西麓,北安门街富贵山隧道北出口外东侧、仇成墓南侧的竹林中,坐东朝西。

常遇春于洪武二年(1369)在柳河州病卒,赐葬钟山。墓区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前为神道,其上依次为石望柱一及石马(配有马夫)、石羊、石虎和武将各一对,1988年修城东干道时将石刻向内迁移20米,并导致石马位置摆放错误,未紧贴神道放置。后为享殿遗址及墓冢,墓冢封土残高2.4米,底径9.5米,经修整后于底周包以环石,前有清同治十年(1871)二月重修时其后裔所立“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墓碑[1]

目录

墓地位置

常遇春墓原址为六朝古刹草堂寺,元末,草堂寺毁于战火,明初以其地为常遇春墓址。现址墓道两侧尚存一石柱,二石马,二石虎,二石羊,二武将石像

据文物部门的资料记载,常遇春的墓位于南京市太平门紫金山之阴白马村,也有说是位于太平门外锁金村街道岗子村钟山第三峰西麓。墓地位于紫金山上,从富贵山隧道北侧出口,沿着北向的路逆行(注意迎面车辆),左侧是白色山墙,行不远可见一小缺口,由此处上山,沿山间小路前行,鸟语花香,山外依稀可听见来往车声,颇有世外桃源之感。顺小路走百余米,可看见仇成墓的指示(仇成墓后面另叙),继续向前,可看见常遇春之墓。常遇春墓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借着朱元璋的光,升级为世界文化遗产。1951年被考古发掘。

建筑规模

常遇春墓占地约2500平方米,墓经整修,底径9.5米,封土高2.4米。神道现存石望柱1,石马2,旁有控马官,石羊2,石虎2,武将2,墓碑1,墓地周围有柱础数个,为享堂遗址。1988年修城东干道,神道石刻向内迁移20米。宋濂撰写的神道碑,早已无存。《金陵古迹图考》称丘墓不可考。

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帽圈村还有一个常遇春墓,经专家考证是衣冠冢。墓为长方形,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30余米,四围由高2.5米窑砖砌护而成。墓平顶,无碑竭,上面栽有200多株金丝小枣。

人物生平

常遇春(1330-1369),南直隶凤阳府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人,是朱元璋的大将,在朱的诸将之中,名气仅次于徐达,功劳本上也排名第二。最初落草为寇,在元末,起义风起云涌,而常跟随的老大只愿占山为王,没什么理想。常遇春一看跟着这个老大没什么出息,干脆跳吧。投靠了朱元璋。当时的朱元璋已经不是要饭的和尚,已经有点规模。常遇春一来就要当领导,朱元璋很不屑,说你先待会,等我看看你的本事再说吧。没多久,机会来了,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常遇春那是有真本事的,一碰机会立即脱颖而出。朱元璋立即给了个总督的官当。后面的事就越来越精彩,常遇春越来越能战,与陈友谅一战,那是惊天动地。陈友谅的海军部队以大舰为优势,占据河流上游,常遇春带着部队冲锋,势不可挡。敌军张定边率一支别动队突袭朱元璋的旗舰,老朱慌乱之间,船又搁浅。打,打不过;跑,跑不了。朱元璋就差喊一句,“天亡我”了。常遇春可能当过狙击手,用箭干掉了张定边,解了朱元璋的围。不过这事事后要自己讲,否则谁知道是你干的好事呢?朱元璋是解围了,常遇春的船又搁浅了。立了功要是命没了,那算白忙活。后面的事就象小说里写的一样,“有败舟顺流下,触遇春舟乃脱”[2]

视频

常遇春墓 相关视频

古代名将第 086 明代著名将领 常遇春 (上)
紫金山北麓竹林中的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