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中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巴豆中毒是指因药服或误服巴豆过量所致的中毒病。 巴豆又名巴仁、巴果。种子含脂肪油和毒性蛋白等。中医学上以种子入药,性热、味辛,功能破积、逐水、涌吐痰涎,主治寒结便秘、腹水肿胀、痰阻喉痹等症。有大毒,宜慎用。榨去油后,称“巴豆霜”,其性较缓。种子稀薄浸出液,可灭钉螺;农业上亦用为杀虫药。[1]
病因
巴豆含毒性球蛋白,可溶解红细胞,并具有剧烈致泻作用,多因误服中毒。
临床表现
皮肤接触后能引起急性炎症,24小时后发泡,感到灼痛。眼鼻等接触后亦引起急性炎症。如内服首先感到口腔灼痛、咽喉肿痛、恶心呕吐、腹绞痛、吐出血样物、大便水样,或米汤样并带血、里急后重。由于剧烈泻下,肠壁腐蚀糜烂引起脱水,刺激肾脏引起血尿、尿闭,后期呼吸困难、脉搏细弱、体温下降、谵语、发绀,死于呼吸循环衰竭。[2]
治疗
1.中毒早期可刺激咽部或注射阿扑吗啡等催吐。
2.用1:5000高锰酸钾液洗胃,或用橄榄油或温开水洗胃。动作务必轻巧,若口腔粘膜有水泡则不宜洗胃。洗胃后服活性炭或通用解毒剂。
3.服冷稠米汤或面糊、蛋清、牛奶、豆浆、鞣酸蛋白、阿拉伯胶浆,或大豆煮汁,或芭蕉叶根捣汁,或小野鸡尾草90g捣汁,或花生油60~120g,或绿豆120g煎汤内服。
4.未发生下泻症状者可给硫酸镁导泻(如有呼吸抑制情况可给硫酸钠)。
5.大量饮水,轻症可灌服冷水,每次500ml。
6.静脉输液。
7.黄柏、黄连或菖蒲煎汤冷后内服。也可用菖蒲15g、苦参12g,加水煎至200ml,4小时1剂,共服3~4剂。
8.生绿豆90g,甘草9g,黄柏9g,水煎2次合并,每3小时1次,2次服完,连服2~4剂。
9.下痢不止时可用黄连、黄柏、菖蒲、寒水石各9g,大豆120g,煎汁冷服。兼有冷汗如雨时可用参连汤(人参9g,黄连6g)水煎服。
10.皮肤红肿灼痛用黄连1.5g,泡水搽之即消。发泡时,用3%硼酸水外敷,入眼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可用5%黄连汤洗眼。
11.板蓝根120g,水煎即服。
12.土白术9g,蕃稔干9g,石榴皮9g,加清水1碗半煎成1碗顿服。[3]
预防
1.加强宣传巴豆毒性,妥善贮藏巴豆及巴豆油,并有明显标签。
2.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
3.加工制作时应先曝晒,再用木棍敲裂去其外壳,不可用手去剥,禁止儿童参加。[4]
视频
巴豆中毒如何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