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巴南区和平桥天主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千图网 的图片

巴南区和平桥天主堂位于巴南区接龙镇团山堡。咸丰十年(1860)年法国传教士修建,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教堂为穿斗结构,附属建筑为土木结构。原建于石岭岗新桥湾,当地称“白果树教堂”。

教堂简介

重庆天主教会光绪十八年(1892)在若瑟堂附近韦家院坝创办育婴院,收养社会上被遗弃的孤儿。1913年,育婴院迁往巴县太平乡(今和平乡)白果树。教会拨当地田产作为该院经费。民国22年白果树育婴院将10岁以上的孤儿送往沙坪坝育婴学院,10岁以下的仍留在白果树,并收养当地教内外最贫困的女孩。1939年沙坪坝育婴院学校又将部分稍大的女孩送到白果树。孤女长到十三、十四岁后,由院方作主订婚,或作童养媳。白果树育婴院的负责人,历来由教会直接任命法籍神父担任,直到1942年才由白果树教堂中国神父吴崇德兼任。该院1951年5月23日交人民政府接办,有孤儿49人。称“重庆白果树神学院”或“白果树法国天主教教会书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避日机空袭,重庆杨家十字若瑟堂创办的“公义书院”先迁沙坪坝,后迁巴县太平乡(今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碑垭村)白果树办小修院。随后,重庆圣公堂部分修士迁来白果树小修院,由圣心堂修女代管。白果树小修院又迁水鸭凼天主堂。小修院迁到水鸭凼天主堂后,水鸭凼天主堂创办会议学校,信徒增多,中外神职人员来往频繁,至今在教堂邻近有外籍传教士墓3座,近年还有外籍人士前来参观拍照。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小修院迁回白果树。1951年,水鸭凼天主堂宗教活动停止,巴县接龙乡小学设在教堂。1974年后,因教堂房屋老化、光线不好,学校搬走,教堂拆除。

1982年,巴县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全县天主信徒1794人。为方便信徒过宗教生活,决定在信徒较集中的接龙区和平桥乡打铁村(今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碑垭村)设立宗教活动点,在接龙镇碑垭村(原接龙镇和平桥乡打铁村)修建新教堂。1985年底开工,1986年1月,巴县人民政府同意开放和平桥天主堂,并成立了和平桥乡天主教活动点管理小组。管理小组以沈文良为组长,任子清为副组长,加强对活动点的领导和管理。1988年1月,教堂竣工,举行了献堂典礼。2001年4月,依法向重庆市巴南区政府民族宗教侨务办公室登记,并建立了堂务管理委员会。堂务管理委员会由7人组成,宋宗伦为主任。2002年下半年,维修围墙,花费9000多元。

今和平桥天主堂占地468平方米,建筑面积289平方米,另“三自商店”门面60多平方米。教堂为土木结构,殿堂中央塑耶稣圣心像,墙两旁悬挂有耶稣受难十四处彩印油画。

1991年12月10日,巴南区天主教第一次代表会议暨区爱国会成立大会召开,和平桥天主堂为巴南区天主教爱国会驻堂,曾多次评为“先进宗教活动场所”、“五好宗教活动场所”。现有信徒1700余人,神父1人。信徒主要来自接龙镇、南彭镇、姜家镇等地。

历任神父

张开林(2001—2009)—刘文明(2009—2015)

管理委员会

历任主任:王振中 (2001-2009)刘文明 (2009-2015)

弥撒时间

主日弥撒:09:00

天主教

天主教”一词的西文源自希腊文,意为“全世界的”、“普遍的”。中文“天主”一词,为明末天主教传教士进入中国[1]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取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以与中国所信奉的神灵相区别,故称其教为天主教。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尊耶稣生母玛利亚为“圣母”。“信经”[2]是天主教权威性的信仰纲要,也是信徒受洗入教时必读的经文。其中《使徒信经》是最古老的信经之一,共十二条,有“十二端信道”之说,囊括了天主教信仰的主旨,主要包括三大部分:1.相信全能的父上帝(天主)。他化成天地,创造人类。2.相信天主圣子(耶稣基督)。耶稣降生为人、救赎人类,受难(被处死)、复活、升天,末日审判时将再次降临。3.相信天主圣神(即圣灵)、圣教会、肉身复活等。

参考文献

  1. 天主教的简介以及天主教在青海省的传播,青海新闻网,2006-08-20
  2. 信经,新浪博客,201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