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川红工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川红工夫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川红工夫

别名: 川红茶

主要食用功效: 养胃

川红工夫也叫川红茶,产于四川宜宾市筠连县、高县等地,是上世纪50年代产生的工夫红茶。50多年来, 川红红贵人、醒世黄金白露、叙府金芽、早白尖贵妃红等川红工夫茶品牌享誉省内外。

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于2014年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1]

发展历史

川红工夫问世以来,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多年来畅销苏联、法国、英国、德国及罗马尼亚,堪称中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宜宾是"川红工夫"的故乡和发源地,是四川省最大的茶叶主产区,全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早茶生产基地之一。"川红工夫"茶因其生长环境和茶香的独特性,成为世界红茶的味觉标志,与"祁红"、"滇红"并称中国三大工夫红茶。1990年以前,宜宾茶厂生产的四川工夫红茶大量出口,因条索紧细秀长,金黄芽毫显露,锋苗秀丽,色泽乌润汤色红艳明亮,叶底鲜红明亮,香气芬芳,馥郁持久,获得消费者青睐,社会影响非常广泛,一度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代表。1985年,宜宾茶厂生产的四川工夫红茶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荣获第二十四届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但随后由于体制与国际形势等诸多因素,川红工夫逐渐从市场大潮中退隐。以川红茶业集团为代表的宜宾茶企,扛起"川红工夫"大旗,打出重振川红战略,重现宜宾茶业辉煌。

价值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2014年6月26日,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进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正式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川红工夫"申遗成功,成为了川内首家红茶类的非遗项目,也将对宜宾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首个红茶非遗项目

川红工夫红茶传统制作技艺成功申请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成为了川内首家红茶类的非遗项目。这将继续为四川红茶作出更多的贡献。

对于这次申请非遗成功,川红工夫茶的自然萎凋、手工揉捻、炭火烘培技术是关键,这些技术都是纯手工的,比如鲜叶萎凋到什么程度,揉捻的手感、烘焙时度的掌握,都需要传承人凭借多年的经验来完成。

本次申遗成功的重点支撑就是在掌握火候、用料等方面。"赖维君说,这三个特点就是川红工夫茶不可复制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本次申遗成功的重点支撑。

"川红工夫"茶是清朝宣统年间产生的,当时叫"红散茶"。1952年起,当时国家外贸"中国茶叶进口公司"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中国有特色的工夫红茶作为前苏联及周边社会主义国家换货贸易的商品,其中就选择了四川宜宾生产的"红散茶"、安徽省祁门县生产的"赤山乌龙"、云南的"云红"等作为主要出口的工夫红茶产品。川红工夫有上百年的历史,这是申遗的一个重要条件。

另外,"川红工夫"传统制作技艺由宜宾县人雷玉详始创于清朝宣统年间,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民国初年,第二代传人王文钞在宜宾市南岸投资创立了"宝兴茶厂",其所生产的"红散茶"畅销全国各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宝兴茶厂"的基础上成立了以生产红茶为主的"四川省宜宾茶厂",在雷成伦为第三代、杨宝琛为第四代传人的带领下,"川红工夫"名扬世界。

"这是省内首个红茶类的非遗项目,将对宜宾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赖维君说,"川红工夫"茶的申遗成功,对企业而言,有更大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就茶农来说,可以提高茶农的种茶积极性,同时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对宜宾茶产业而言,可以规范红茶类的制作工艺,增强宜宾茶文化的历史内涵。

品鉴

川红工夫外表条索肥壮圆紧,显金毫,色泽乌黑油润,内质香气清鲜带桔糖香,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浓亮,叶底厚软红匀。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