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鄉往事(王均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崮鄉往事》是中國當代作家王均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崮鄉往事
微信語錄:人往高處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處走,是追求人生。越是經歷了風雨的人,越懂得低調;越是不諳世事的人,越張牙舞爪。不牛的人,怕不被人知道;真正牛的人,何須主動讓人知道?上品的瓷器,收斂、溫厚、寧靜;下品的瓷器,艷俗、誇張、討巧。年幼允許無知,年少可以輕狂,但一輩子無知、輕狂,就是真正的愚昧無知。
在下是一介生長於沂蒙腹地崮鄉深處小山村裡的草民。自小是喝着山泉水,吃着苦苦菜,住着茅草房長大的貧苦人家的孩子。儘管幾經人生坎坷,歷盡歲月滄桑。最終成長為一名職業作家而退休。雖然僅是一個草根作家。這在地處偏遠的沂蒙崮鄉也算是個鳳毛麟角似的小小的另類。在淳樸的鄉鄰及族人們眼裡也是褒貶不一。儘管說多數鄉鄰都還是為山溝溝里能走出個作家而感到有點自豪感,也不疺個別心懷嫉妒醋性難奈者的非議!走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這幾乎成為很多人都恪守成規的座右銘!在下又何嘗不是。我踏進省作協的第一本詩集的書名就叫《山野》。雖然在文學常識方面還有些稚嫩單純,但也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曾贏得了部分讀者朋友和專業評論家們的青睞。儘管再版過一次,也還是脫銷。曾有幾位家鄉的文朋詩友來索求過,基本上找不到啦。春節前打掃衛生整理書房時,無意間又找出來了一本。翻開這本塵封了三十年前的一段人生歲月……往事歷歷,歲月如土。詩集的開篇詩就叫泥土的歌。那樸實無華的詩歌語言猶如家鄉的山泉般清澈透明,溪流般純淨又朗朗上口。一縷來自崮鄉泥土混合着田野莊稼的氣息撲面而來……「我來自大山深處的牛蹄子窩窩,山野的土坷垃孕育了我,洗不盡渾身土味,抖不掉滿頭禾沫。啃着壠溝咿呀學語,撒尿和泥堵蟻穴。地瓜窖里逮田鼠,豆子地里捉蟈蟈。從小吹着泥巴哨,夢裡也吃泥蒸的窩窩。我的夢是泥土的夢,我的歌是泥土的歌,我的迷茫是泥土的迷茫,我的困惑是泥土的困惑……」一個七十多歲的退休老頭,翻看着自己三十多年前出版發表的詩作,猶如翻看當年的老照片一樣的感受,五味陳雜,人生的風風雨雨,曾經的是是非非,往事並非如煙……一幕一幕浮現上腦海,湧上心頭……
皓首對日月,歲暮鄉關稠。寫下此稠非彼愁的意思就是崮鄉令我回憶的人和事,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竟然感覺一時無從下筆……
我的出生成長地,蒙陰縣岱崮鎮燕窩村。現在是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岱崮園區裡面的一個有九百口人左右的行政村。我的老宅就坐落在臥龍崮北頭神山腳下的山坳處,一個叫石花園的小山村。我們王氏家族系琅琊王分支東蒙王正宗後裔。高祖王賦熙曾是位大清朝中晚期的廩生。一個靠耕讀傳家的書香門第。高祖系沂蒙北部崮鄉的著名教育家,曾長期主持沂蒙北鄉章子書院的教育 工作。聽奶奶說,他教出的學生幾乎人人都能考中功名。最差的也能考中個秀才。由此可見那時的章子書院的教育威望也或許是相當於當下的臨沂大學或泰安學院。朝中人士曾幾次推薦我高祖入士做官,均被其婉辭。高祖為人耿直厚道,處事恬淡。肯定是看不上清末官場爾虞我詐的腐敗狀況。只醉心於民間的教育事業。散養土蜂,兼職中醫澤濟鄉鄰。由于堅守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的處世之道,家道曾一度興盛!成為沂蒙崮鄉的大戶人家。到我爺爺奶奶的土改時期,幾經匪患,官司的折騰!家道敗落,已經成為徹底的貧苦人家。聽村裡的老幹部們說,土改時把我們家定為貧農。奶奶堅決不同意!她嫌貧農太丟人!去找村幹部們軟磨硬泡的給改成了下中農,才算是勉強滿意。據說那時的沂蒙崮鄉的冬天特別冷!相當於現在的黑龍江以北的氣溫。大概是零下三十多度的樣子。冬天沒有被子蓋,全家七口人蓋一床破被套。父輩們要靠鑽草垛,煨鍋道度過寒冷的冬天。土改時分了一床地主家的被子。父親高高興興抱回家。卻被奶奶一頓臭罵!奶奶說,咱家蓋不起被子,不丟人!怨自己不會過日子,怪自己命苦!咱萬萬不能去搶人家的被子來蓋!搶來的被子蓋在自己的身上能睡得着嗎?咱人窮志不能窮啊!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出聲!這才是咱窮人家的氣節!硬逼着我父親當夜再悄悄地給地主家送回去。還叮囑得給人家道個歉!抗戰時期,爺爺奶奶既救助過八路軍傷員,也救助過國軍的傷員。但從不接受任何人的採訪!她說,治病救人,本來就是咱老百姓應該做的事情。沒有什麼可炫耀吹噓的。抗戰時期父親曾是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游擊隊員,由於為人老實厚道又積極能幹,曾經當上過游擊隊小隊長之類的基層小官。地下黨組織負責人曾多次動員父親加入共產黨,隨軍南下。都被奶奶堅決制止!奶奶在家裡的家法特別大!絕對是說一不二!她說,你們打鬼子我支持!但就是不能加入這黨派那黨派!她還說,共產黨的會,國民黨的稅!那時秘密加入共產黨,經常在夜裡偷偷開會,布置任務。還經常外出執行任務。耽誤好多家裡的農活,奶奶就不准許兒子們參加。國民黨是當時國家政府的執政黨,經常下基層征糧納稅,老百姓也是怨聲載道,很反感!所以就更不願意兒子們去靠近他們。再後來到解放戰爭後期的孟良崮戰爭時期,國軍已經處於敗退劣勢,共軍追着國軍跑的時候,奶奶又說,共產黨的嘴,國民黨的腿。她說共產黨能說會道,善於組織發動群,國民黨軍打不過,就知道逃跑!
我兒時的記憶似乎是從互助組時期就開啟了。記憶最深的是老宅子後面有個後院子。裡面長着一棵高大的老柿子樹。還有幾棵老海棠.蘋果,石榴,山楂之類的花木樹。在樹下排列着用土胚石板等建造的二十多座土蜂巢屋。兒時的我很喜歡趴在蜂窩旁邊看着蜜蜂們帶着五顏六色的花粉進進出出的忙碌狀態。特別盼着一年一度的晚秋采蜜季節。幫着爺爺奶奶跑前跑後的遞采蜜工具,拿着點燃的艾草繩驅趕蜜蜂。也順便蹭點小片的巢蜜吃。那時就感覺特別的香甜!我也是個比較喜歡好奇又搗蛋的孩子。有一次被我同村年長我三歲的髮小二哥策劃唆使,教唆我如何這般的弄出來些蜂蜜解解饞!那時候我也覺得有點嘴饞,就約了幾個小屁孩,趁大人不在家時偷偷溜進那個養蜂院子裡。帶着二哥提前弄來的一根細長的樹枝條子。悄悄靠近蜂巢屋,趁蜜蜂們不注意時將樹枝條從蜂窩門眼裡深深插進去,再用力擰幾下就慢慢往外抽,等蜜蜂們發覺時,猛的拔出來就跑!緊跟着一群暴怒的蜜蜂窮追不捨!一邊狼狽逃竄一邊還用嘴舔吃着枝條上帶着的蜜汁。儘管是提前都準備好破衣服蒙頭捂臉,也還是被螫得鼻青臉腫!只有那個年長的教唆犯二哥遠遠的躲在牆角落裡等着享受我們的勝利果實。
童年裡記憶深刻的互助組時期還有我們家的那頭老黃牛。長着兩股長長的大牛角,樣子很威猛!每天傍晚,山邊有一抹夕陽火燒雲的時候,我就跟爺爺趕着老牛沿着村裡的一條通往山坡下的趕牛路到村中的燕龍河裡去喝水,也叫飲牛。清澈見底的河水打着漩渦潺潺流着,成群的魚兒在水中歡躍穿梭。歸巢的鳥兒在河邊的林間唧唧喳喳的叫着……一群大蝙蝠呼哨着翅膀從水面掠過,大眼睛紅蜻蜓東飛西躱!老黃牛低頭喝幾口水,就抬頭看着天邊的煙霞,哞哞的叫幾聲,然後再低頭喝一通水,直到把牛肚子撐得圓圓的。牠就回頭主動走出河邊返回趕牛路,悠哉悠哉的回到石花園小村裡的野牛欄。相關於童年回憶的諸多趣事都已經在我的崮鄉往事裡的野牛欄記憶,羊群沃地,等都詳盡敘述過。在此就不再過多重複。然而,崮鄉是我人生記憶里的一條清澈又濃郁的溪流,而每個人的經歷僅是一朵微小的浪花。浪花朵朵再匯流入大河的波瀾壯闊。隨年輪和季節的變換不斷泛動沉浮,在記憶的河流里奔騰不息……
2022年早春隨筆,修改於同年晚秋的十月二十三日凌晨三點建鑫花園居家臥室。
崮鄉往事之岱崮鄉集
鄉集位於鎮政府駐地,坡里村原名泊里村東北面的一片河套處。沿河畔長着高大多姿的楊樹,柳樹,榆樹,國槐等喬木朴樹林。各類土特產品,布匹,衣服及農用工具,雜糧,熟食,生鮮肉食,蔬菜水果,海鮮魚蝦等分門別類,布滿樹林的各個角落。我們燕窩村緊鄰岱崮大集,步行去趕集,不足兩公里。其實最吸引我的項目還是緊靠坡里村北大菜園子樹林裡的鄉村曲藝說書場裡的熱烈氛圍。
常年在此出說書攤的就三個人。印象最深的是漁鼓張,再其次就是三弦李,墜琴王。每逢年集或是春秋兩季的山會廟會期間,就會出現七八家書攤。說書人各出奇招,競爭拉客!魚鼓張的鼓點唱腔另類,即興表演,任意發揮,吸引着很多年輕人和我跟二哥這樣的熊孩子的陣陣喝彩。三弦李和墜琴王卻是波瀾不驚的撥弄着樂器,說唱結合的用他們拿手的幾部書譜:大把義,小巴義,五女興堂傳,秦英征西,吸引着眾多的中老年人。記得有一年逢岱崮春季廟會大集。我們又被魚鼓張的即興表演,插葷逗趣所吸引,就跑了過去。此刻,也恰有兩個打扮時尚漂亮女性也被吸引着一起過來了,這時的魚鼓張一看來了兩位美女就立馬來了一個即興發揮。一邊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起勁的敲打着漁鼓,一邊咧着大嘴開了唱。「那個嗤楞楞啊!拔出來了一根雕…………他至少拖了夠二十多秒的唱腔。估計二位美女應該是新婚的嫂子和小姑子關係。這時就聽那個年齡小點的說,嫂子咱快走吧,他在胡咧咧?看見二位美女轉身欲走,魚鼓張就大嘴巴子一收「那個雕令箭!』。那個年長的美女啊了一聲,俺的娘唉,還是個雕令箭啊!妹妹咱再聽會兒吧!漁鼓張看到兩位美女又坐下來了,緊接着大嘴巴子一咧又來了一句:那個呼啦啦!淌出來了三萬熊…………他又故意把這個熊字拖了夠三十多秒。熊字在鄉村一般是指男女做愛時男人流出來的精液。這時也激起了我們這些看熱鬧的熊孩子們的一陣狂歡!二位美女好像有點羞得面紅耳赤的樣子,起來就忿忿不平的邊嘟囔邊走,今後咱們可再也不來聽他胡咧咧啦!此時,漁鼓張又大嘴巴子一收,帶點壞笑的重重的加了一句,那個熊馬兵!那個年輕點的妹子又憤憤地加了一句,他純粹就是胡嚼!真是髒了俺的耳朵!看着二位美女在眾人鬨笑中遠去的背影,我們這些半大熊孩子們爆發出來一陣陣開心的歡笑!童年是一個人好奇又不確定的成長時期,處處都充滿新奇,幻想,甚至惡作劇的壞笑。回到家裡繪聲繪色的講給老人們聽,反而被狠狠地教訓了一頓!他們說,這就是從小不學好的開始,今後趕集不要再去聽漁鼓張的胡咧咧,要聽就聽聽三弦李,墜琴王的書。那是教授人學好,向善,還增長見識。人生本是一條流動的河,童年的清純,新奇就是叮咚的泉水。甘甜清澈的源頭。隨着年齡的增長,最終還是要匯流成河,奔向大江大海。隨着閱歷的增長,你受到的污染也會越來越多!無論如何,童年的回憶,都是你的人生旅程里最美的歌兒。[1]
作者簡介
王均鎮,筆名魯燕,山東蒙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