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屈原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屈原墓分布于湖南省汨罗江北岸屈子祠镇双楚村、永青村境内的汨罗山,山上原有十二座大的封土堆,修京广复线时掩埋一座,是为屈原十二疑冢。现存十一座墓中以烈女岭11号墓和冲里赵4号墓为最大,4号墓已由台商陈之迈损资维护好,前立有清同治六年(1867年)刊刻的墓碑,文“故楚三闾大夫之墓”;其余墓碑较小,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文“三闾大夫之墓”。

1956年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汨罗山古墓群考古发掘大小古墓101座,年代从东周、秦、西汉南朝,为湖湘楚墓的典型。

2019年,屈原墓以汨罗山墓群的名称进行申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屈原墓传说

岳阳有句俗话:“九子不能葬父,一女打金头。”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十日才被打捞起来,不幸头部被大鱼咬去一半,他的女儿女媭(学术界有称其为女巫或学生等几种说法)给他配上半个金头,安葬于汨罗山。“一女打金头”即由此而来。不久,反对屈原的楚国贵族,借口掘墓鞭尸,欲夺金头。女媭闻之,便以罗裙兜土赶筑疑冢。她的精神感动了周围的百姓,大家鼎力相助,一夜之间便修起了形似小山的11座疑冢,连原墓共12座,这就是今存的12疑冢。其中以赵家冲一座最大,形如小山,高14米,径44米,由于坟墓封土高大,取土处挖成了一口大逾百亩的水塘,后人称之“楚塘”。为纪念女媭,人们将汨罗山更名“烈女岭”,山下女媭兜土经过的小桥则名“烈女桥”。墓前竖有清同治六年(1867年)刊立的石碑,高1.45米,阴刻“故楚三闾大夫之墓”。其余十一座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立有“三闾大夫之墓”的石碑。195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修京广复线时,有一座墓被损坏。

屈原墓之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今湖北秭归县)人,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他20多岁就担任了“左徒”,后因奸佞谗间,被贬为“三闾大夫”。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后,他与楚王“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来楚南湖湘一带进行“反秦复郢”的活动,后终因权奸当道,国势衰微,楚王不再对他信任,撤去他“掌梦”的职务,使郢都“至今九年而不复”,复国已无望,他便愤然投汨罗江以死明志,唤起国人抵御强秦(此用张中一《屈原新传》说)。1996年9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所录《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甚菽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2],咏唱的也是这段历史

据传公元前278年的农历5月5日,屈原投江自沉,汨罗江边的百姓纷纷划着各自的船只往屈原投江处,想抢救这位爱国诗人。人们担心江中的鱼虾啃噬屈原,在划船前往营救的同时,纷纷把自己船上的粽子投向江中喂鱼虾,由此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但是一代爱国诗人还是无法抢救生还,屈原投江几天后才被渔民打捞上来,头部已被鱼虾噬去一部分,其女儿女婿便给他配上半个金头埋葬,女婿担心有人掘墓盗金头,遂以罗裙兜土筑疑冢,遇神助一夜间竟筑成12座疑冢。

历史记录

汨罗山屈原墓,较早记述于唐代《元和郡县志》:“左徒屈平墓在县(指原湘阴县)北七十一里。”唐代杜佑《通典》载:“罗江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为‘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余字灭。”清代乾隆版《湘阴县志》亦载:“汨罗山在县北七十里,汨罗江出其下,上有屈原墓。”其它府县志所叙略同。如今在汨罗山约两平方公里的山间,岿然耸峙着屈原的12座疑冢,其中赵家冲后的一座最大,高6.5米、底径30余米,墓前有清同治六年(1867)刊立的石碑:“故楚三闾大夫之墓”。其余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刊立。195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视频

屈原墓 相关视频

屈原十二疑冢之谜2018年02月24日
墓主人的身份成谜,而随着这件宝物的出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