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尼普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易網 的圖片

尼普爾,外文名:Nippur,基督教聖經地名。

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有上帝論、三位一體論、基督論、原罪論、救贖論、因信稱義等。基督教的經典是《聖經》,也稱《新舊約全書》,其中《新約聖經》27卷,與天主教[1]完全相同。《舊約》39卷,比天主教的《舊約》少7卷次經。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聖經》採用不同的譯本,譯法差別較大。基督教重要節日有聖誕節、復活節、受難節、聖靈降臨節(亦稱五旬節[2])、感恩節。

簡介

古代米所波大米(現今的伊拉克)的一座城,是宗教、商業和文學活動的中心。雖然聖經沒有提過這城,但在尼普爾的考古發現對舊約學者來說卻很重要。在這城發現許多的楔形文字坭版,跟舊約的記載十分相近,有助於解明舊約事跡,或闡明一些舊約經文和背景。

宗教

尼普爾敬奉多神,但主要的神是風暴之神恩里勒,閃族人稱之為彼勒或巴力。恩里勒也被稱為「天地的王」、「全地的王」、「父」和「眾神之王」。他的廟宇伊庫爾(意即「山之屋」)是一個重要的宗教聖地。昔日許多人往尼普爾朝聖,正如今日的回教徒往麥加朝聖。

地理位置

尼普爾的廢墟,今日稱為努法爾,大約在巴格達以南100哩,巴比倫東南面60哩,在舒魯帕克和基士兩古城的遺址中間;這些古城列於蘇默王的名單上,並且與洪水有關。努法爾有許多土墩,這些土墩平均高50至60呎。最高的一個位於東北角,高約95呎,稱為賓特阿美,意思是「公主」(直譯則是「君王的女兒」)。這是廟塔的所在地;這種廟宇是米所波大米城市的特色。恩里勒神廟就在附近。有一座三角形的土墩稱為「坭版丘」,因在其上發現許多楔形文字坭版,那就是祭司居住的地方,也是神廟圖書館和學校的所在地。

出土文明

這地方顯示曾有不同時期的人居住,並提供許多有關建築和藝術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來自遠古不同時期的文明,一直至亞拉伯的時代。大量出土的瓷器和細小文物幫助我們了解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人的日常生活和志趣。

最重要的要算是大量的銘文,尤其是數以千計的坭版。這些數據特別為我們提供主前三千和二千年代浩瀚的蘇默文學的知識。所發現的坭版有許多是重複的,這樣,即使坭版有殘缺的部分,學者也可從其他相同的版本拼湊出完整的故事。

在尼普爾的文學遺產里,一個頗有趣味的記載,這便是早期蘇默版本的洪水故事。米所波大米的洪水故事常被稱為吉加墨斯史詩,因為這是傳說中的烏魯克王吉加墨斯的冒險故事的一部分。吉加墨斯史詩用一種閃系語文亞甲文寫成,日期約為主前二千年代初。亞甲文文獻多半在尼尼微的亞述巴尼帕圖書館中發現,有些則在赫提人的波格斯凱和埃及的亞馬拿發現。

這些早期的洪水故事有許多地方與聖經的記載相類似,但其間的分別也很明顯。米所波大米濃厚的泛神主義,跟聖經清楚的一神主義有顯著的不同。米所波大米的神話和聖經的記載,都是追溯原來的事件,但米所波大米的版本卻被那些負責抄錄的祭司和歷史家竄改或增刪。

在尼普爾的蘇默文獻中,也有由神明創造天地的故事,這故事與其他米所波大米地區的創造故事和聖經的記載相類似。

除了神話、傳說和史詩(有時是反映實際的事件,如創造與洪水)之外,還有法典、詩歌和其他宗教文獻、箴言、書信、皇室銘文、商業記錄,以及字音表。

蘇默詩像許多古代近東的詩一樣,具對稱的特色。這些對稱或同義或反義,尤其是箴言,常以對句來表達同一個意思或相反的意思。

由於米所波大米城市的神廟均接受多種奉獻和稅款,因此,坭版中發現有許多有關經濟方面的記錄。這些坭版的內容都是沈悶和重複的,但對於研究某一地區的經濟歷史卻很有價值。一些主前五世紀的記錄包括一組共超過700塊的坭版,上面刻有一個由多位巴比倫銀行家和商人開設的商號的來往賬目。由於這商號要負責在該地區為波斯政府徵收稅款,所以在他們的記錄中有納稅者的名字。在那些名單中有希伯來的名字,顯示許多被擄的猶太人曾在這裡居住下來,並聽取傑里邁亞的勸告,為被擄之城求平安,為她祈禱,並繼續住在那裡直至70年滿了(耶二十九1-14)。

交通

尼普爾城靠一條可通船的運河與巴比倫連接起來,巴比倫人稱這運河為卡巴魯,在聖經中則稱為迦巴魯。主前597年與約雅斤王一起被擄至巴比倫的先知以西結,提到他與被擄者在「迦巴魯河邊」,看見神的異象(結一1、3),這暗示被擄的猶太人是在尼普爾或附近地方。

70年期滿以後,以色列人從巴比倫回到猶大,但許多人仍留在被擄之地。在尼普爾發掘出來的一些器皿上,有希伯來文的銘刻,顯示猶太人有好幾個世紀仍居於尼普爾。

——Carl E. DeVries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