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尚书引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尚书引义》,中国明清之际的重要哲学、政论著作。王夫之(见“周易外传”)著。完成于1663年,初版于清道光二年(1842),收入湘潭王氏《船山遗书》中。此后主要版本有刘毓松等校雠的《船山遗书》金陵本、1962年中华书局单行本等。

内容简介

本书共6卷,50篇,10万余字。各篇皆有中心论点,各篇之间不相连属,是一部政治、哲学思想的短篇论集。通过阐释《尚书》经义和引申书中的某些观点,评史论政,揭露明代政治弊端,阐述其哲学、政治思想。从政治与哲学的关系上,总结了历代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批判了玄学、佛教和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并通过阐述天与人、己与物、能与所、心与事、知与行等范畴及其相互关系,阐述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天人关系上,认为天是自然,其发展变化有着一定规律性,主张人可根据天的自然规律造福于人,从而“与天相争胜”,批判佛、道唯心主义企图在自然界之外寻找神秘实体的观点。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上,借用佛教认识论中的“能”、“所”范畴,论证了主、客观之间的关系。认为“能”是人们作用于客观对象并能产生实际效果的能力,“所”是有待于人们去加以认识和利用的东西,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强调由客观对象的引发,才会产生一定的认识,主张在认识活动中先有客观的认识对象,“因所以发能”,正确的认识必须符合实际,“能必副其所”,批判佛教抹煞能、所实在性而将客体归结为主体是“以有为幻,以无为实”,将存在第一性的原则贯彻于认识论领域,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在知行关系上,批判了宋明理学的“知行合一”、“知先行后”观点,认为行是知的基础,知不能离开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知依赖和来源于行,批评离行以为知是“无异于词章之玩物而加陋”,结果只能成为死抠书本、空疏无能、纸上谈兵、言行不一的伪君子。本书还认为,行可以兼知、统知,而知不可以兼行,行是检验知的标准,“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知之效也”,指出“离行以为知”是佛、道唯心主义的共同特征,认为割裂知行关系,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异学”。本书所谓行,主要指个人行于君民、亲友、喜怒、哀乐之间的应事接物活动。

此外,本书的理势相成、即民以见天、习与性成等观点,皆为作者所首创。但本书关于人心与道心的划分仍未摆脱宋明理学的束缚,在政治上维护的仍然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本书结合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科学成就,阐述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进步的政治主张,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工具书

工具书是专供查找知识信息的文献。它系统汇集某方面的资料,按特定方法加以编排,以供需要时查考使用。根据工具书的基本性质和使用功能,可以划分为检索性工具书[1]和参考性工具书[2]美国工具书专家盖茨称其为控制-检索型工具书和资料型工具书,Information:control and access,Sources of information)。另外还可以根据语种、学科内容、规模大小等标准进行划分。

视频

尚书引义 相关视频

五行学说,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关中为地中,金木水火土
《感知新文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感知主义三种世界观有什么区别?

参考文献

  1. 检索工具书可以用哪些 ,搜狐,2019-12-20
  2. 参考工具书,道客巴巴,2013-03-30